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2课时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9-14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全文,明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3、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品味语言特色。 4、通过学习这篇理论文章,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 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 【难点】 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感受本文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论证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理解文章思路严谨、说理辩证的特点,提升整体把握文本和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作用,理性思考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 碰到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 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马克思知道了,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二、新知讲解(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 模块一 重点问题点拨 1.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个问题。 恩格斯提出的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是: 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2)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3)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4)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3.恩格斯是如何解读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1)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但是” “这 并不是说” “而是说”三个关联词,说了三层理解: ①除“经济”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外,“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又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 “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还有“上层建筑”的原因。 ③“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其对“经济”虽有作用,但始终离不开“经济必然性的基础”。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3.恩格斯是如何解读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2)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并不像”“而是”“但”“不管”四个关联词,谈了四层理解: ①经济状况不会自动发生作用; ②是人们在创造社会历史; ③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 ④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始终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小组合作探究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四段: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 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模块二 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做比较的论证方法,作者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加一个“更”字,就突出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模块三 品味语言特色 品味语言特色--观点鲜明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品味语言特色——严谨、逻辑性强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品味语言特色——语言形象生动 (3)如果您画出曲线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活动探究 三、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恩格斯在信中宣传阐发,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进行了理论指导,所表现出的原则的坚定性,说理的科学性,对话的平等性,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宪法的框架下为工人争取具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②恩格斯并不绝对追求暴力革命 ③强调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德国国会选举中获得成功对整个国际工人运动有很大的意义 ④恩格斯具体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进行合法斗争 ⑤相对于马克思而言,恩格斯更倾向于务实地为工人阶级实现权益 ⑥而是在民主国家里组织无产阶级合法政党社会民主党 A.⑤⑥③②①④ B.⑤②⑥①④③ C.④②①③⑥⑤ D.④⑤②⑥③① 答案: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答案:①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②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③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六、研习任务 1.文章多次写到“归根到底”,这个短语在阐述观点时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任选一处,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文章最后说:“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请问“总的联系”指的是什么?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