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对象、标题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8-10 手机版


 一、说明文相关信息

1.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2.特点:以知授人

二、说明文考情分析

河南中考第二篇阅读理解的内容一般为说明文或议论文,二者一般以两年时间为限交替出现。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案:中国石拱桥。

2.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点出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一、相关知识

1.说明对象的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种现象的成因、某种事物内在的规律、某个深刻的道理等。

2.说明对象的分类:⑴事物说明文

⑵事理说明文

3.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特征(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二、考情分析

说明文的第一个考点,就是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般是重要考点。

三、常见考试题型

1.本文(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本段)从哪些方面说明……。

四、解题思路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一、考情分析

标题的作用贯穿各个文体,都是考试要点。在说明文中,标题的作用相对简单,较好掌握。

二、常见考试题型

1.本文(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本段)从哪些方面说明……. 

三、答题模式

1.内容上:点名了说明对象是什么;揭示了说明内容是什么;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2.表达上:运用了的修辞/写法,(具体分析其作用),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吸引阅读兴趣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⑴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⑵运用问句的形式设置悬念

⑶话题新颖独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⑷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注意不一定涵盖全部作用,要针对具体问题有选择性地使用。

《北极燕鸥》

①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②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达数万千米。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已经造出了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决非易事,因此燕鸥那种不怕艰险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学习。因为,它们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的夏天太阳总是不落的,所以它们是地球上惟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万千米。 

③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貂和狐狸之类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住往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④不仅这些小动物,就连北极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有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    (饶有趣味、别开生面、惊心动魄、危机四伏)的场面:在一个小岛上,一头饥饿的北极熊正在试图悄悄地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然而,它那高大的身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这时,争吵中的燕鸥突然安静了下来,然后高高飞起,轮番攻击,频频向北极熊俯冲,用其坚硬的喙雨点般地向熊头啄去。北极熊虽然凶猛,却回击乏术,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好摇晃着脑袋,踮着屁股,鼠窜而去。 

⑤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顶呢绒的帽子。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一体。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可以说,北极燕鸥,是北极的神物!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燕鸥

2.标题有何作用?(2分)

点出说明对象——燕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一、《呦呦之蒿,中国神药》【2016山东省济南卷】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 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问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3 分)

文章主要从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形态和治疟原理、治疟效果显著和局限不足等方面来描写的。16.点题,与题目呼应,为下文做铺垫,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二、《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2012年河南中考】

①巍峨的长白山上,大森林垂直绵延2000多米。1100米以下是针阔混交林,金秋时节,绚烂缤纷;1100米一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树木挺拔参天,气势磅礴;过了1800米,森林放慢了脚步,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大部分树木没有胆量穿越,即便是傲风斗雪的青松也望而却步。然而击桦却以勇敢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顽强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在蓝天白雪之间悄悄集结、静静展开的高山上的守望者。

②岳桦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植物。树皮呈灰黄白色,枝暗红揭色,幼枝暗绿色;冬芽呈矩圆形或卵球形,叶片薄,较硬,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花期为每年的5 -6月,果期在8-9月。岳桦生长在寒湿地带的半阳坡山脊上,在我国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③岳桦生长地属于湿润性亚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湿润多雨。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不足70天,生长季节短;风力强劲,每年有200多天的风力超过6级。这里土壤贫4,虽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10厘米以下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少,角砾较多。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择竞争不过云衫、冷衫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一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⑤岳桦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生长期内又常常遭遇8级以上大风,因此,岳桦生长得十分谨慎也十分缓慢。一棵看起来只有手腕粗的岳桦,往往已有十几岁甚至几十岁。岳桦的兄弟姐妹(红桦、硕桦、黑桦等)高大笔直,在人们面前一直是美丽而又充满灵性的精灵。而岳桦几乎不足3米高,不过数寸粗,枝条虬曲,枝干大幅度倾斜,显得矮小卑微,弯曲丑陋。但岳桦的木质却异常的细密坚硬,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其超乎寻常的硬度常常令初识者瞪目结舌。

⑥处在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它们在忍受恶劣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用自己的根须牢牢地拢住了土壤,用自己的生命精心地护养着水源,用自己的身躯无私地庇护着动物。

⑦这就是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它在艰难的磨砺中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以超凡脱俗的修炼证明了身形弱小未必就是卑微。

(源自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有删改)

问题:第②一⑥段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岳桦,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空格处。(3分)

第②段:岳桦的属性及地理分布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⑥段:岳桦林的生态功能

第③段:岳桦生长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第④段:岳桦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状态。第⑤段:岳桦的外观及木质特点。(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死海不死》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⑤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⑥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⑦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⑧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死海形成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标题的作用?(2分)

点出说明对象;运用对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一、事物说明文相关知识

1.说明对象的分类:⑴事物说明文

⑵事理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二、考情分析

说明文的第一个考点,就是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般是重要考点。事理说明文相对事物说明文来说,确定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难度较大。

三、常见考试题型

1.本文(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本段)从哪些方面说明……. 

四、解题思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一、《谁来拯救我们的湖泊》

(1)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可是随着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例如,由于传统的洗衣方式的改变,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造成含磷有机污水直接排入大小河道,大部分磷最终进入湖泊。在农村,传统的农家肥被各种化肥所代替,加上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随着雨水和灌溉的冲刷,年复一年地给湖泊带来了越来越“浓”的多余的“养分”。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游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当藻类繁殖过度时,会使湖水发生“水华”,随着藻类的大量死亡造成局部湖泊或小湖泊中大部分水生物死亡。死亡的水生物腐败后又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程度,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形成湖泊生态的恶性循环。

(2)为保护地球有限的淡水湖资源,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

(3)最近,英国科学家依靠一种非常普通的小生物,奇迹般地使一个原来绿色混沌的小湖泊的湖水变得清澈见底。

(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句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水中生物食物链的状况。在水中,鱼类吃虾类、鱼苗、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也吃水草和部分水藻等水生植物。而小型水生动物一般以水生植物为食。大量的有机污水使水质富营养化,促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藻太多,使小型水生动物和鱼类无法及时“享用”,反而“为食所嗌”,被水藻夺走水中的氧气而失去了生存空间。而且,水藻的种类很多,许多游离水藻根本不能被鱼类所食,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是吃水藻生存的。

(5)显然,恢复水中生态平衡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吃藻类的能手,即要加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的一个生态环节。英国科学家认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重要的食物链环节,以往,在治理营养化水质污染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因而效果不理想。所以,如果能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专吃藻类的小生物,那么就能使湖泊的水生态环境恢复到良性循环之中。

(6)那么,这个小生物是“谁”呢?

(7)是鱼虫,俗称水蚤,是你十分熟悉的。每天从宠物市场买来或者亲自从小湖中捞来喂鱼的那种跳蚤大小的水生物。

(8)鱼虫属“枝角类”,体积小,长圆形,侧扁。除头部外,身体其余部分包在介形壳瓣内。头部有两对触角,第二对特别发达,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它是吞食藻类的能手。

(9)可是,问题又来了。显然,鱼虫是鱼类最爱食的美食。往湖中投放的大量鱼虫来不及吃尽藻类,就会被鱼儿吃光。

(10)于是,英国科学家先把湖中的鱼类捕走,然后投放大量的鱼虫。这样就把食物链只“缩小到了两节”:鱼虫和藻类。

(11)在没有天敌——鱼类,只有大量食物——藻类的“天堂”里,鱼虫自然无忧无虑地大吃大喝,“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产生成倍的鱼虫大军加快食藻速度。

(12)两个星期以后,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藻类基本被消灭干净,湖水变得十分清澈。原来因藻类浑水遮住阳光,被藻类夺走氧气而变得枯萎的水生植物又开始茂盛地生长起来,产生氧气,加速了水质的改善。

( 13)虽然实验取得成功,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湖中不能无鱼,最后还要放鱼归湖。对此,英国科学家说,他们还不打算马上往湖中放鱼,以便继续观察和巩固目前的实验结果。

(14)英国科学家的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污染问题,人类除了花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净化外,在生物学上几乎束手无策。如今,人类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拯救湖泊的好帮手——鱼虫。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下册)

问题: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说明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英国科学家研究以小鱼虫治理水污染的情况。

二、《火箭回收有多难?》(节选)

①目前,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其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分离后会坠落到陆上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使用。有人曾形容火箭使用的 浪费程度,就和一架波音747客机仅作了单趟飞行就报废一般。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的原因,不过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不小。

②运载火箭回收实验有两大难点:一是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其难度就像在暴风雨中让一根扫帚平稳地直立在手掌上:二是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因此,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百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③火箭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还要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

④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次性使用 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顶得住是一个问题,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207个大气压,工作温度约为3300摄氏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温度不到1700摄氏度),其中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10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巨大台阶。

⑤火箭首次成功回收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可靠性,由成功变成成熟。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专家预计,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火箭,可以降低80%的成本,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98%的成本。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B  )(2分)

A.人类之所以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回收火箭,是为了大大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

B.火箭回收的最大难点是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和回收平台的不稳定问题。

C.火箭回收的意义在于重复使用,所以对于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要求较高,现在的材料和工艺还达不到要求。

D.即使火箭成功回收,也只是迈出了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目前造价高昂的运载火箭已经摆脱了“一次性”用品的角色。

B.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科学家们选择海上平台回收火箭,表明了人类敢于挑战困难的伟大精神。

C.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火箭回收的现状及难度。

D.第⑤段加点词语不可以删去,“专家预计”四字,使“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这一说法更具权威性,说服力。

3. 题目的作用?(2分)

点出说明对象并揭示说明内容——火箭回收难;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笑,不苦口的良药》

【2016重庆A卷】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 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 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 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 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 100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10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huán 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本文是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3分)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B.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犹如一张一弛的按摩,使劳累的肌肉在运 动中得以放松。

C.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 放。

【参考答案】1.说明对象是笑的作用;点出说明对象——笑是不苦口的良药,揭示说明内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B(A以偏概全,原文“ 很多基因”C顺序颠倒,原文“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D因果倒置,原文“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

一、《海洋中的精灵——海天使》【2016湖南省张家界卷】

①科学家虽然1774年就在北极冰海中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它就是海天使。西方科学家以掌管历史的希腊女神Clio,为它建立全新的科、属的分类,并以它作为代表性物种。因为它修长的外形跟蛞蝓(kuy,一种软体动物)相像,便以海蜗牛作为其种名。

②海天使简单的外形与透明的身体,使它常被误认为水母类生物,但它其实属于贝类大家族。这种贝类都有双翼,因此统称为翼足类。它们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随水流四处漂游。海天使刚孵出时,身体还带有硬壳,不过大约3天后就会将壳永久丢弃,变成无壳贝类。海天使虽然身长不过1~3厘米,最大也不超过7厘米,但靠着间歇性的 摆动双翼,居然能在比其身躯大好几千倍的水层,上上下下来回移动。上升的时候,它总能保持如天使般优雅的姿态,缓缓由深海游到冰层下。

③海天使的名字主要来自其身体两侧的一对翅膀,这让它看起来就像翱翔在空中的天使,再加上它体内有个红色的心形消化器官,十分甜美可爱。但是,它其实是凶狠的掠食者。发育期的它,喜欢捕食微小的浮游藻类;长大后却个性突变,成为凶狠的掠食者。海天使攻击时,会从头部伸出3对触手,先紧紧抓住猎物硬壳,将猎物的壳口朝向自己,再伸出带刺的吻,勾住猎物身体吞入腹中,只留下空壳。

④科学家发现,海天使在每年食物丰盛的温暖春季,除了摄取大量脂肪外,还会从其他物质中自行合成脂肪,以便用于繁殖或作为储备粮食,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A】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缩小自己的身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减低体内能量的消耗。【B】当弹尽粮绝时,海天使还能消化身体里与生存不相关的部分组织,以求保存最后一线生机,等待春天降临时重生。【C】海天使饱食一顿后,可以忍饥长达200多天。这种能屈能伸的求生能力,就是海天使族群在南北极海域可以生生不息的超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2月下期,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2分)

2.第④段画线的【A】【B】【C】三个句子顺序错乱,请重新调整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只填字母),并简要说说调整的理由。(3分)

1. 点出说明对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C】【A】【B】(1分)(排序错误即不给分)【C】说的是海天使可以忍受饥饿的时间,【A】说的是能量不够时,海天使能缩小身教躯,减低能耗,【B】说的是弹尽粮绝时,海天使居然能消化自身组织求生。这样调整,就按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地说明了海天使求生能力之强。(2分)

二、《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2016四川省雅安卷】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 它体轻、防水、价廉, 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 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 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 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近年来, 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 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 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 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 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 不管怎样, 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 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 即便如此, 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 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 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 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 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 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 为此, 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 与此同时, 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 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 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 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 , 体积的30% 。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 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 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 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 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 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 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 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 , 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 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 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说明文主要有三种: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 但是, 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 重量轻, 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这句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 处

C. 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 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 读了本文后, 我们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 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答案】1.对象: 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 措施) ( 意思对即可) ( 1 分)

2.D ( A 项本文不是“事物说明文”; B项应放入甲处; C项有关法国的陈述错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