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古文重点篇目《桃花源记》复习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2021-08-09 手机版 |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91)津: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捕鱼为业 为:作为 (2)缘溪行 缘:顺着,沿着 (3)芳草鲜美 鲜美:鲜嫩美丽 (4)落英缤纷 缤纷:繁多的样子 (5)欲穷其林 穷:穷尽 (6)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7)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9)咸来问讯 咸:都 (10)皆叹惋 叹惋:感叹、惋惜 (11)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才通人 才:刚好,仅仅 (13)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14)悉如外人 悉:全,都 (15)并怡然自乐 怡然:快乐的样子 (16)遂与外人间隔 遂:于是,就 (17)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1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19)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2.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意思:邀请 3.古今异义 (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2)芳草鲜美 古义:鲜嫩而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3)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寻向所志 古义:做标记 今义:志气 4.一词多义 (1)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 ②寻病终 不久 (2)舍:①便舍船 舍弃 ②屋舍俨然 房屋 (3)中:①中无杂树 中间,其中 ②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4)之:①忘路之远近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 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义 (5)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读wèi,介词,对、向 (6)遂:①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⑺鲜美:①芳草鲜美 鲜嫩美丽 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美 5.词类活用 (1)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在文中意思为对……感到诧异 (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 前,在文中意思为向前 (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 志,在文中意思为做标记 ②未果 果,在文中意思为实现 ③欲穷其林 穷,在文中意思为穷尽,走到尽头 六、成语积累: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七、重点句子:理解性默写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任写一句即可) 3.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或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重点句子: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顺着溪水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儿都很安适快乐。 5.(2014株洲)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阡陌交通( ) ⑵便要还家( )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⑵悉如外人:全,都 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 渔人甚异之 B 舍 便舍船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D 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6.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古义 ;B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7.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D 收获: 不足: 百变素材 1.乐观豁达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极简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2.缩小痛苦,战胜挫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3.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为这风刀霜剑所击倒,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自会有一份美丽。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