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丰富词语积累》精品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8-01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 多角度归类词语,让积累更加有效;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积累新词新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2. 学会将词语分类,并用不同方法积累词语。

3. 探索词语尤其是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 培养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与审美能力。

4.学会用不同方法积累词语,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积累成语,探究成语中的文化现象;关注词语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熟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熟语是个大家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一类熟语。

惯用语是口头语言中短小的固定的习惯用语。惯用语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主要表示比喻义和 引申义。惯用语多为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形式。

歇后语也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熟语形式。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系统性,增强积累的意识,建构积累的方法,探究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积累、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要有步骤、持续地进行。积累既是丰富学生词汇、表达方式等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作的准备。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

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高中阶段,“积累”至少涉及三方面的内容: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语言材料;汉字、汉语的有关知识;个人汉字、汉语运用的经验。语言现象主要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其他的任务群中,就要有发现的意识,注意汉语表达中典型的、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梳理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语感,并进而上升到语理,建构起相应的知识。正如王宁先生所说: “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由语感到语理,在语文教学里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三、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有效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示例1、示例2,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发现其规律。示例1:理解 理由 整理 办理 

示例2:快捷 轻快 快艇 快报

示例1包含了共同的语素“理”,示例2包含了共同的语素“快”。从两组示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汉语中不少语素构词能力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语素,借助联想,积累词语。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示例3、示例4、示例5、示例6,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发现其规律。

示例3:合适—适合   安排一布置

示例4:坚强一懦弱   诚实一虚伪

示例5:走 跑 跳 蹬 踢 踹 

示例6:首先 — 其次 — 最后

示例3的两组词语,每一组两个词,意义相同或相近,构成同义关系;示例4的两组词语,每一组两个词,意义相反或相对,构成反义关系;示例5走、跑、跳、蹬、踢、踹,是一组表示腿部动作的词语,构成类属关系;示例6的三个词,形成顺序关系。

通过示例3、示例4、示例5、示例6,我们看到词语常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比如同义、反义、类属、顺序等各种关系,而聚合在一起。或者说这些词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场”。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词语的语义关系积累词语。

汉语词语的种类数量非常大,但词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不是孤立、单个存在的,它们往往通过语音、语义或者语法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点形成集合体,构成词语的“系统”和“家族”。

所以我们在积累词语时,抓住一个中心点,或语音,或语义,或语法,以点带面,展开联想,触类旁通,就会形成一个词语的家族群,这样做不仅有益于词语积累,还更有助于我们记忆、理解。

文字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熟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在意义表达上非常丰富、灵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 “熟语家族”,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学习活动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熟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熟语是个大家庭,主要包括 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一类熟语。

惯用语是口头语言中短小的固定的习惯用语。惯用语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主要表示比喻义和 引申义。惯用语多为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形式。

歇后语也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熟语形式。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略去下半句。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请同学们理解以下熟语的含义,并按照其归属类别,分类放入表格中。

①忐忑不安②泼冷水③集思广益④马后炮⑤栩栩如生⑥兔子的尾巴——长不了⑦芝麻掉到针眼里——巧上加巧⑧定心丸⑨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

讲解:

①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②泼冷水:比喻打击人的热情或让人头脑清醒。

③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④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指不及时的举动。

⑤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⑥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比喻办事没有耐心,没有长性;多用来形容邪恶之人,邪恶势力不会长久。

⑦芝麻掉到针眼里——巧上加巧:芝麻小,针眼更小,芝麻掉进针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指事情极其凑巧。

⑧定心丸:比喻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

⑨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

成语 ①忐忑不安③集思广益⑤栩栩如生

惯用语 ②泼冷水④马后炮⑧定心丸

歇后语 ⑥兔子的尾巴——长不了⑦芝麻掉到针眼里——巧上加巧

⑨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丰富,能够运用于各种语体。惯用语是口头语言中短小的固定的习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歇后语前一半近似于谜面,后一半相当于谜底。往往可以只说出前一半,后一半让别人去猜,是带有隐语性质的固定短语,风趣、形象。

熟语是个大家族,在意义表达上非常丰富、灵活。因此我们要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熟语。

成语是熟语中最常见的一种。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成语有4000条左右。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来源于神话传说的,例如:精卫填海:传说神鸟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女娲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例如:叶公好龙:指表面上好像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有来源于历史事件的,例如:草木皆兵: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产生多疑的错觉。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有来源于古人作品语句的,例如: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老骥伏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还有外来文化传入,如来自国外的典故、格言以及汉语译本的,例如: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来源于佛教语。回头是岸:佛家语,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有人民群众创造的,活跃于群众口头语言中的,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 三三两两、大刀阔斧等。

还有最近几十年来源于生活的新生成语,例如:白手起家、分秒必争、变废为宝等。     

请同学们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成语来源,归纳类型,完成下列表格。

成语            来源   出处      意义

画蛇添足

痛心疾首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讲解:

成语 来源 出处 意义

画蛇添足 历史故事 《战国策齐策二》: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比喻做事多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痛心疾首 古人作品语句 《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形容痛恨到极点。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寓言故事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了解这些成语,不但可以印证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比如说“衣冠楚楚”, “衣”在古代指上衣;下叫“裳”,并不是裤子,而是裙。现在衣、裳合在一起,泛指衣服。“冠”是帽子。贵族才有帽子,庶人有头巾。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楚楚”是整齐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诗经风呼蟒》,原文是“呼蟒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孵蟒的翅膀,就像鲜明可爱的衣裳。后来就用“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

3.成语反映古代科技发展水平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一书中写了这样的内容∶“炉火纯青”,一般解释为∶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古代炼铜远早于炼丹,故“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该成语的相关出处可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著作《考工记》。该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写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段文字被冶金史界认为是出界上最早有关光测高温技术的记录。其中关于颜色的递进变化(黑浊——黄白——青白———青)与合金光辐射规律完全符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医学发达,有关医学知识的成语很多。比如“岐黄之术”“吐故纳新”“起死回生”“对症下药”“病入膏肓”“以毒攻毒”“杏林春满”等。

有关地理学的成语有“沧海桑田”“经天纬地”;有关气象的成语有“雷霆万钧”“蜀犬吠日”“迅雷不及掩耳”等;有关天文学的成语有“斗转星移”“杞人忧天”“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可以说,一部汉语成语词典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百科全书。

4.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

成语,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重要的古书。据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成语有255条,出自《庄子》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成语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成语有310自宋代诗词的成语有140条。反过来说,我们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以前并不知道的古代典籍。下面举一个例子∶

“兴高采烈”是一个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出自《文心雕龙》一书。原文是“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意思是嵇康俊迈豪侠,因此他的作品意趣高超,文笔犀利。嵇康是三国时魏谯郡人,字叔夜,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因不满司马氏统治,被司马昭杀害。有著作《嵇康集》。现在这个成语已经演变为兴致高,情绪热烈的意思了。

那么,《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呢?查阅《辞海》,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南朝梁刘勰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既系统又完备的古代文学评论集。书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具有索引的作用。

学习活动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在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积累词语,不能不关注新词语。

新词语是词汇中的动态系统。词汇同语音、语法比较起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直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都会很快反映到词汇中,使得一些旧词语逐渐消失,而很多新词语又不断在交际场合和传播媒体中出现,变化更替的速度是惊人的。

词语的“新”“旧”只能相对而言,不同时期都会有那个时期的新词语,某个时期的新词语也不可能永远是新词语。至于如何界定“新词语”的“存活时限”,目前意见不很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一个词语从产生到被人熟悉成为通用词语的过程一般需要20年左右,因此处在这个过程中的词语,或者说产生不足20年的词语, 就都可以算是新词语。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自创,即利用现有语言材料重新构词;二是从其他语言借词;三是吸收融汇方言词语。

请同学们谈谈对以下新词语含义的理解。

高铁 刷屏 刺身 博客 作秀

讲解:

高铁:高速铁路简称“高铁”,符合较高标准,列车能以200千米/小时以上的速度高速运行的铁路。

刷屏:在网上论坛、留言版、BBS以及即时聊天室、网络游戏聊天系统(公频),弹幕视频网站等同一ID或少数ID短时间集中发送大量内容重复或高度相似的信息或在公共聊天区(如QQ群)等单次或多次发布足以超出屏幕的信息。

刺身: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现在,刺身就是指鱼生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鱼料理。

博客:仅音译,英文名为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词。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又音译为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作秀:一是表演、演出;二是为了销售、竞选等而进行展览、宣传等活动;三是装样子,做作地做出某种姿态。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个新词语,再搜集整理一组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结合单元学习资源,思考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1、高铁  共享单车 博客  微信

[明确]记录新事物、新现象

2、金领(由白领衍生而来)央行  高考

[明确]词语的衍生、缩略

3、雅思   托福

[明确]外来词

4、埋单   雄起   资深 认同 写字楼

[明确]方言词

5、高烧   枪毙

[明确]“旧瓶装新酒”,原有的词产生新的含义

请同学们你观察并思考以下新词语包含了哪些信息?它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反映怎样的文化现象?

1、酷

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汉语的“酷”,表示“特立独行、充满个性”。来源于英文单词cool,是其音译。

2、秒杀

“秒杀” 一词发生由“瞬间击杀”的本义向“以极快的速度抢购商品” 的引申义的语义转移。同时,语义的转移与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环境也是不无关系的。

3、给力

“给力” 一词在粤语和厦门话中早就出现过,其广泛流行来源于日本动漫中文版的台词,此后得到网民的广泛传播,在世界杯期间广泛应用,成为网络热门词语,“给力”的广泛流行,与被主流媒体的认可也不无关系

4、人工智能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越进步,英文缩写为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以上四组词体现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科技、政治的变化,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对时代最真实和最真切的记录。 

请看下面这组新词语。

支付宝 网购 微信

支付宝:“移动支付” “无现金社会”“敬业福”等

网购:“秒杀"“包邮”"下单"“双十一"等

微信:“摇一摇”“朋友圈”等

与支付宝的使用相关,产生了诸如“移动支付” “无现金社会”“敬业福”等常用新 词。“秒杀""包邮” “下单”等则成为网购时代的必会词语,而网购平台为了不断营造商业气氛, 又创造了许多新兴的商业节日名词,如“双十一”“双十二”等,不仅改变了国人的消费方式,孕育了新的中国式商业文化,还漂洋过海,成了全球网购的商业节日,此外,通过“摇一摇”参与媒体活动、查找遗失物品等,也彰显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这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人文关怀。在汉语中,很多新词的产生往往会影响到其他词语的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谈到的新词语,探究新词新语具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例如:闪客、驴友、负翁、八卦、下课、给力

小结:新颖性是新词新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有的是采用了一个新形式(如“闪客、驴友、负翁”),有的是具有了一个新意义(如“下课”),有的是具有一种新用法(如“八卦”),有的是从局部使用走向全民通行(如“给力”)。它们的出现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是新词新语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因素。

(2)粉丝   钢丝   三味书屋 

小结:幽默性是新词新语的又一特征。例如,"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是指超迷某人物的一类人,简称"粉"或"迷","钢丝"是粉丝中的铁杆支持者,"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再比如源自鲁讯作品中的“三味书屋”,现被用来指乱糟糟又有各种味道的男生宿舍。这些词无不充满着幽默的情感色彩。

(3)黑客、博客、朋客、闪客

网吧、书吧、茶吧、氧吧

追星族、月光族、背包族、啃老族

新词新语具有衍生能产性这一特性。具体表现为词缀化构词方式,以现有词汇的某个词语模式为基础,进行类推、更换部分语素而成族群地衍生新词新语,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语族。

从最早的“黑客、博客”到后来的“红客、播客、维客、朋客、闪客、极客、刷客”等。再如“酒吧”的“吧”,本是汉语从音译英语“bar”而引进来的借词,此后又用它创造了“网吧、书吧、茶吧、氧吧、说吧、话吧、吧台、吧女”等。由“打工族”的“族”构成了“追星族、月光族、背包族、啃老族、地铁族、北漂族、负翁族、酷抠族、草莓族、跳蚤族、彩虹族”等。常是一个新词语的出现便带动产生了一个词族、词群或一批词语,从而使新词语的产生呈现批量化、类型化衍生的态势,这体现了新词语衍生能产的特点。

(4)点赞  蛮拼的  神侃 

新词新语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并快速地被人们接受,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一些被广泛运用的新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它们不像一些文绉绉的文言用语,也不像生硬的学术用语,需要去理解、探究。所以通俗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词新语迅速发展的基础。所以新词新语一旦形成,便受到了无数人追捧。特别是从网络或者从方言中吸收的新词新语,能被人们,特别是密切关注网络的青少年所广泛应用。其使用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而是从不同方面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国家政策、教育界、医药界等。像 2014年的新词新语“蛮拼的”和“点赞”甚至出现在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

(5)蜗居  蒜你狠 新冠疫情

适时性,许多新词新语都是某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反映。如“新冠疫情”都反映当时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此外还有“蜗居”一词,形容中国高学历、高智商但低收入的聚居体;“蒜你狠”是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100倍,超过肉和鸡蛋的社会现实。这些新词新语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并通过词语形象生动且准确地表达出这些事物或概念的内涵。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一方面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但另一方面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使得普通话语词量大增,特别是一些缺乏理据性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因此,我们每个人要密切注意到语言的发展动态,辩证地看待新词新语,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好新词新语,从而使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适时性和现代感。

四、课堂小结

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做学习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将和“看”有关的词语找出来,讨论为什么汉语中要用那么多的词语去表示“看”。并对跟“看”有关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六、板书设计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丰富词语积累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