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公开课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07-26 手机版 | ||||
【学习指引】 《荷塘月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二课,本文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绘物细致、形象传神。朱自清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发了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仿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通过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学会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素养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学习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 、 、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3.了解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5.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幽僻( ) 蓊蓊郁郁( ) 踱着( ) 袅娜( ) 脉脉( ) 酣眠( ) 敛裾(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蓊蓊郁郁: 弥望: 田田: 袅娜: 脉脉: 一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 — 段): 第二部分(第 — 段): 第三部分(第 — 段): 【思考2】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清线索 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关键词、句,并作分析。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61656; 知识补充: 61548;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61548;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如:同学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9.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1.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2.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思考4】对比阅读 看 莲 杨 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 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地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 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 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9322;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委琐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9323;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读 荷 吴长忠 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美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勠力前行。 问题:这两篇文章和《荷塘月色》都写到了荷(莲)塘,都写到了荷(莲),但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这两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四、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通过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学会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问题: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七、素材积累—朱自清名句 1.只剩飘飘的清风,只剩悠悠的远钟。眼底是靡人间了,耳根是靡人间了。 2.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进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4.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5.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6.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八、作业 完成配套同步习题。 答案 一、1.自华,佩弦,秋实,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 二、(一) 1.明确字音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一例:一概,一律。 (二)【思考1】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 【思考2】明确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三、文本研究 【思考1】 1.明确 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出静 忽忆采莲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又忆《西洲曲》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得静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思考2】 1.明确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 2.明确 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 3.明确 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 4.明确 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 5.明确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 6.明确 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 7.明确 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 8.明确 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 9.明确 写蝉声和蛙声。这一句的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个恰恰冲淡了第4、5段淡淡的喜悦。 【思考3】 1.明确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2.明确 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寄情于景。 3.明确 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明确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5.明确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明确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7.明确 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思考4】明确 同:三者都表达了对于荷(莲)花的喜爱,享受荷(莲)花给人视觉和心灵带来的审美感受。 异:①《看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坚持、对人生的思考,在喜悦中有种平和的达观;②《荷塘月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寻求、对人生的暂时逃避,在喜悦中有种淡淡的哀愁;③《读荷》主要表达作者对荷的崇敬与赞美、对人生的感悟,有一种激昂之情。 四、明确 1.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如: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 如:动词和量词等。 3.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 4.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 五、明确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六、明确 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 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 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 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