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还是“非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2021-07-19 手机版 | ||||
戴银禧 对于乡下人“愚”的理解我总是与极大多数人一样的理解,之所以乡下人不识字便认为他们便是“愚”,可在费孝通老师的《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愚”还是“非愚”的解释。 一开始作者便反驳了乡下人“愚”的观点,进而将其抵制成为了全文的出发点。许多人去批判乡下人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但作者也提出假若“愚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后文的论述也说明了作者的观点,知识水平不能等同于智力水平,学习机会也不能等同于学习能力。读到此我就已经羞愧不已了,我是从何而来的优越感呢?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说的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只是不及人,但实际原因本就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那么是否可以说乡下人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那么这就需要追溯到文字本身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便是在熟人里长大,也就是“面对面的社群”,熟悉的人借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足够的“报名”,并不会用“贵姓大名”。文字的产生是为了找东西来代替当面交流,但文字本身是有限制的,比如:文字所能传达的情义是不完全的,当时当地和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所以才会有文法和艺术来减少文字的“走样”。文字是一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这样来说,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作者在此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语言只能在社群所有的经验相同的一层中产生,群体越大,经验便越复杂,所以会导致发生语言的共同经验有限,最后语言演变成简单化。可语言如同社会定下的筛子,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了,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相对于有限制的语言的文字,表情和动作才是重要的象征体系。 话已至此,问题的答案已经浮现出来了,“愚”还是“非愚”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了,而最重要的是要辨明乡土社会的文盲并非“愚”,而是由乡土社会本质来决定的。 在此,针对文章的结尾,我想表达我的观点,对于推行文字下乡,应当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应当告诉乡下人为什么要识字,只说好是没必要的,让他们告别千年不变的人际关系和事物,传统的乡土语言便有了极大的缺陷。要让乡下人切实体会到现代社会种种对文字的需要和文字带来的好处。 坚持文字下乡,建设知识社会 陈颖 《乡土中国》于1948年第一次出版,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已慢慢从乡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说乡下人土气、愚钝,其实并不是,他们只是缺少合适的条件,现要开创知识社会,就要推崇文字下乡。 在“再论文字下乡”这一章节的结尾处,作者说:“乡土社会的性质改变,才有了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每天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用说话就可以基本解决所有的交流问题,并不需要书面上的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文字是多余的。在以前,两个人在相对的两座大山里生活,只需要大声的对着对面喊出想说的话语,通过回声,对面就能清楚地听到。这可比用笔写一封信,再命人跋山涉水送到对面山头简单且快捷多了。但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文字已成为不可缺少,需要学习的一部分。 而在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需要了,于是文字便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每个人都讲自己家乡的方言,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听不懂,造成交流障碍,对生活造成很多不便。文字可以让人们的交流变得统一,不再出现交流问题。 早些时候,有不少的思想前卫者主动下乡,传授知识,教乡下人识字、读书,一直在为建设知识社会而努力着。现在已经不只有这些人在努力着,国家也逐渐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宣传文字下乡,拨了很多款给乡镇政府,兴办学校,开展义务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文盲逐渐“灭绝”。同时也有许多老师下乡支教,忍受乡下的艰苦环境,只为乡下孩子能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企业家也捐赠大量的课外书籍,让乡下人读书,了解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乡下人走出农村迈向大城市,在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努力下,乡村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文字下乡也迈出了它艰难的第一步。 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员,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从小就过着标准的城市生活,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教育,离乡村生活很远,但是我知道乡村仍然还有很多没有书读的小孩,他们从小就为家里着想,为减轻家里人的负担而选择不读书,所以我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乡村教师,去乡下支教,并一直为此而努力着。从小我就参加语言培训班,锻炼胆量和语言临时组织能力,并且有同学问我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我都积极回答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这将会为我以后实现我的教师梦提供很大的帮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创建知识社会只靠我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大家都要行动起来,积极加入文字下乡的建设队伍中来,提高国民普遍素质,让中国成为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的国家。 乡土与法律 谢瀣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基层就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随着社会的极速变迁,乡土社会已经改变了,可是互不熟悉的人是无法用规矩来约束的,也无法用所谓的习俗来应付,只能用法律来维护。有些城里人越来越不理解乡下人,就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就像《乡土中国》中说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但在原来“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而泥土是乡下人最不能离开的,因为在乡下种地是乡下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谋生方法。这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尽管现在三条大河(长江、黄河、珠江)的流域已经也全是农业区,但从土里长出过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可是“土”现在却是用来藐视乡下人,是多么的可悲啊! 乡土社会所存在的约束就是习俗、规矩、信任。信任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就是就像是做子女的在日常中去接触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而且乡土社会中的人,他们并不太追求笼罩万有的真理,而是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探寻,他们不需要普遍的原则,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更多的地方存在的是法律社会。 法律社会也就是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律社会中的“法”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时代的进步,意味着原先的所有东西并不全都能够延续下来。例如,中国在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所存在的闭关锁国,在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凡是”。因为这些都是在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去探索新的东西,去创造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法治社会,都是并不冲突的,因为他们所认识的、理解的,学习的都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 《乡土中国》中指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所以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中只要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我们就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距的自由。 同心圆的中心 费孝通在文中写到:“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说起私人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其实,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上到城市街道下到小河沟,垃圾随处可见。因为不是自己需要打扫的地方,就随意乱扔垃圾,怎么说都有种占便宜的味道。因此,一些西方国家就以此为舆论点攻击我们。所以这又是社会结构的格局的问题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速成一把,几把速成一扎,一扎束成一捆,几捆速成一挑。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每一根都是分明的,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体,与他人组成一个团体时,界限也是清楚的,尽管一个组别有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超出这个范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格局。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团体格局。 在西洋,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家是一个有弹性团体。家中的成员可以包罗万象。每个人就像被石头砸中水面而形成的涟漪的中心,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波纹是指那些与我们有亲疏关系的人。 有时与某个人见面的时候,他会说与你很熟。大到在国外,有人和你说我们是同一个国家的,那我们就是熟人。小到在外地,若有人与你说我们是同省的。或者说我们以前是同校的,甚至是同级的,那我们就是熟人。这就是所谓的地缘关系。 中国的一些地名也很有意思,例如:陈家沟,赵家庄,李家村。这样的群体原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在一起居住,在群居中产生了别的合作关系,情感关系。繁衍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村庄。有时候去别人家做客时,那人说与你很熟,至于如何熟,可能是亲戚的亲戚。也可能是你亲戚的朋友。那就是血缘关系吧。这样的社会中,有太多的丝丝网网交集着。任何人都和任何人熟络着,曾经听说的那一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六个人”,我想大概也是这么回事吧。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的格局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差序格局”吧。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纹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个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向外推。由同心圆,离自己的远近、感情的亲疏,来表现出对每个人不同的态度。对于长官,部下就要忠;对于父母,子女就要孝;对兄弟姐妹,要悌;对朋友,要友或信。 有一句话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从自己开始的。把自己塑造好,使家庭和睦。等这些做好之后治国,使天下和谐。 在一个社会里,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周围,除了那些救济的人之外再也没有别人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周围,却围满了想与他拉关系的人。茫茫人海中,只想感叹一句世态炎凉。 所以要塑造好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变强大。不然再多的圆圈,圆心不是自己也创造不出精彩。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