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写作导引:学写内容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7-18 手机版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内容摘要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内容摘要又称概要、提要、内容简介,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内容摘要是图书或文章的高度浓缩,往往能反映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內涵和精神实质,是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内容摘要除了具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和可读性,还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它独立成篇、篇幅简短、结构完整。学写内容摘要,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图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写作要求

1.结构上具有完整性

内容摘要一般由目的、方法、结果以及结论四部分构成。目的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即所用的原则、理论、方法、条件以及研究的内容、对象等;结果即陈述研究后的重要发现、成果及价值影响;结论即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和主要观点。一般依据文献的性质和特点各有侧重,如学术著作的内容摘要要反映出学术内容、创新之处、研究和实用价值,带有鉴定性;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的内容摘要,要反映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

2.内容上具有客观性

摘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抓住文献内容实质,准确概括,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切忌吹嘘。

3.形式上具有独立性

独立性指摘要独立成文、自成一体。一段独立的摘要要求在语义上连贯流畅、在逻辑上紧密联系,从而可以完整地说明问题,即使人能不阅读全文,就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4.表达上具有简明性

摘要的篇幅要短,一般控制在150—300字。文字简明扼要,采用陈述句式,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字修饰,做到使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5.文字上具有规范性

摘要要求用通俗易懂、规范化的文字写作,不允许按编号引用章节、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等。

(三)示例引路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将《诗经》与西周礼乐文明联系起来,还原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态,在讲述《诗经》的同时梳理中华文化发展脉络。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诗经应该这样读——李山给中学生讲诗经》内容摘要)

这则内容摘要,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从文化的视角分主题解读《诗经》代表诗篇,阐述了本书的成果和价值——还原社会文化生态、梳理文化发展脉络。最后提及其现实价值也正是研究的目的——作为指定受众人群的中学生,可以借此认识《诗经》、了解风貌、感悟文化。整篇摘要结构完整、语言凝练、逻辑严整,既让读者对该书有了整体的印象,又激发了读者阅读、购买的兴趣。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篇章共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比如《乡土中国》中的14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2)

“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是2017年版课标对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要求之一,也是学生能够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术著作,学生如果一下子把握全书有困难,可以分篇章完成相应的内容摘要撰写。学生可以先从归纳篇章里各段的段意入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论证特点,然后根据内容摘要的结构要素,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撰写。

(二)学生例文

1.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导引

2.例文

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费孝通先生基于中国传统乡村所存在的因私害公现象,探究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并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加以分析。他认为,不同于西方“捆柴式”团体格局的界限分明、成员关系相同,中国“同心圆波纹状”性质的差序格局具有差等次序、以己为中心、群己界限模糊的特点。基于此,他提出了“克己”这一问题解决的方法。

【点评】 

作者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概述了《差序格局》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特点,然后概括了“差序格局”的内涵特点和对策。整篇摘要内容概括到位,语言高度凝练,表述层次清晰。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书评的写作

一  任务解说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评论者可通过对一部著作所表现的思想或艺术的探讨,生成并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见解,达到向读者推荐书籍的目的。书评是连接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一个枢纽,正如沈从文所说:“(它)应该是一个作品的回声,又希望成一群读者的指路石。”(《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

书评一般由介绍、评价、推荐三部分组成。开头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标题、出版信息(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图书类别等,概括叙述所评书籍的内容,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对该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中间部分评价全书,可分为几段,逐步深入地结合书本内容进行阐述。可以和读者讲一讲书中哪些部分最精彩,并且列出具体的例子;也可以讲一讲这本书的优缺点,你推荐给别人读的原因。如果针对非虚构类书籍,还需要讲一讲作者的初衷、主题、论据和主要观点。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如评价该书的阅读价值或表达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愿等。

写书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着重于“评”而不是“感”

书评侧重于对书籍的客观价值的评价,评“书”写了什么或写得怎么样。它与读后感不同,读后感更注重读者自身的主观感受,是读者对书中内容的所感所想。初写书评,容易用“感”代替“评”。

2.敢于分享自己的见解

写书评不能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也不能复述内容、大段摘抄。要敢于分享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见解不一定是绝对的好坏。可能你很喜欢这本书,但还有所保留;可能你不喜欢这本书,但又很欣赏其中的某些部分。观点越细致入微,书评就会越有新意。

当然,独立的见解来自于对文本的细读和研究,凡写书评,都必须对文本仔细地多读几遍。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可以把重要的信息页码,精彩的语句,书的优缺点,阅读的灵感、联想等随手记下来,这样下笔的时候就可以依据初感,形成观点,并可以很快地在书中找到材料,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符合文本客观实际,从而写出一篇见解独到、论据充分的书评。

3.有理有据作评析

写书评,既要鲜明地亮出评价的观点,又要对支撑观点的依据展开充分的论证。 

观点鲜明,就是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书评的篇幅是有限的,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地评价一本书的内容,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值得讨论或写得最好的来与读者分享。

持之有据,这点和其他议论文的要求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书评的“据”,很多来自所评的“书”里,切忌脱离文本大谈感悟。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解读中国社会——“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典著作。读完了这本书,你有怎样的见解呢?尝试选择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评,与大家分享。

(二)写作点拨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入门著作,对于习惯快餐化阅读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必须要耐着性子读完,才能形成对这本书的初印象。而本次写作的难点也正在于此。精读是写好书评的前提。只有基于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分析,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才能选准适切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此外,由于这本书是侧重概念的论述的作品,但如果一味纠结于概念,书评就难以深入而且缺少可读性。这时不妨有一点读者意识:他们读这本书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大障碍是什么?哪些是他们可能会有共鸣的?今天读《乡土中国》有什么价值?写作前不妨列一下这本书的优缺点,帮助自己找到感触最深的一点并展开评论。最后一定要记得:书评不是读后感,不能用“感”代替“评”;“评”一定要立足文本。

(三)例文展示

扎根这方土地

——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闻名已久,这种题目宏大、“年高德劭”的学术著作,对于习惯了当代快餐化阅读的社会学小白,想象中定然是枯燥又隔膜。但真正翻开来,才发现不愧是大师手笔,语言平实通俗,纵然有些专业术语,也随着娓娓道来的笔触而深入浅出。而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中国,那个你一直以来身处其中、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国度,在抽丝剥茧的论述下也变得通透起来,自有一种鲜活、真切、深沉的“土气”让人沉浸其中。

诚如作者所言,说到“土气”,总是“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城里人因为长期财富积累上的领先,对于落后的乡下人有了天然的优越感。乡下人进城时的紧张笨拙,甚至是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的缓慢,都成为“土”的笑柄,作者点出了这层优越感的根源所在,“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但是,“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宝贵”,“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带着乡土气的狡黠与坚韧;或像《乱世佳人》里的女主,有土地在,便有心灵的寄托与归宿。本人身为一所乡村名校的学生,不免对此有更多的感触。例如今年高考后网友们对一些来自较为落后地区的高分得者,冠以“小镇做题家”的称号,想来着实可笑可叹。

或许,书中最动人的便是这份感同身受的真实,它不同于纯粹的“国民性”嘲讽批判,更没有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而是兼具社会学人的理性与温情。费孝通先生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来自于实地调查,在广西甚至遭遇了自己受伤、妻子身亡的惨烈事故,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开展田野调查的步伐。若是没有切实地弯下腰来扎根进这方乡土,怎能寫出如此富有情味的文字?阅读此书,作者这种阅世又住世的精神,可能比他表达的知识本身,对我更有价值。

《乡土中国》不是那种大部头的皇皇巨著,14篇文章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七万字的篇幅不长,内容却很是全面,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精华所在。

如今70多年弹指而过,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土中国,海棠依旧否?不久前读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里面“清风街”这个地理位置并不独特的乡土,在短短一代人的更替里就已是面目全非。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不可避免地日渐凋落,“乡土”的情境似乎也难以再用70年前的眼光打量了。

但是,就像书中列举的经典例子,“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今天我们很多国人行为背后的根源和行动背后的意义,依然带着乡土社会的烙印。正是诸多类似这样深刻精准的洞察,让这本书常读常新。它像面镜子,让我们可以照见自己、了解传统、走向未来。就像尼采说的,要像树一样,为了伸向更高的天空,先深深地扎根这方土地。

【点评】 

有别于读后感的信马由缰,书评重在以本为本。这篇书评紧扣原著语言通俗、情味真实、洞察深刻等特点,述、引、评参差得宜,行文富有转折递进,最后深化“扎根这方土地”的立意,较好地达成了见书、见己、见现实的写作目的。

(四)拓展训练

费孝通作为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是深入而富有独创性的。请选择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生育制度》三书中的一本进行研读,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评。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