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名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7-17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清新隽永的语言,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感受优美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学过写“月亮”的诗歌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千里寄相思;学过写“荷花”的诗歌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有一种高洁的内涵。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把“荷塘”和“月色”定格在清华大学的清华园里,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他毕业于北大,任教于清华,这位作家是——朱自清。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让我们走进清华园,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那美妙的“荷塘月色”。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2《荷塘月色》作于 1927年 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掌握字词

乘凉 Chéng 蓊蓊郁郁W277;ng 独处Ch365;袅娜Ni259;o nuó 霎时 Shà   

脉脉 Mò峭楞楞 Léng  梵婀玲 Fàn ē 媛女 Yuàn裳 Cháng  敛裾J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找出全文的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n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

2、分析思想感情:

3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3、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

四、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重点品读四、五两段)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四、五两段。

(一)诵读、鉴赏第 4段

1、品读提示:可以从修辞、叠词等角度来赏析本段,品味语言,鉴赏思路是先读句子,然后点明手法,最后分析这种手法好在哪里。

2、老师示范:“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化静为动,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3、学生朗读课文第四段,自主赏析后,小组内合作探究,选代表展示明确:(第 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第 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 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老师点拨:通感: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她笑得真甜。听觉——味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第 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 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营造了一种柔和、清新、素雅、静谧的意境。

(二)诵读鉴赏第 5段(仿照第 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学生默读课文。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意境,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五、问题探究

1、文章四、五、六三段写月下美景朦胧、柔美、静谧,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解脱,就想靠来解脱,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来反衬自己的忧愁。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要究其深味,就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表现了作者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思想感情。“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3、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明确:引用《采莲赋》,意在写出古时采莲的欢乐情景,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业

1.背诵四、五、六段。

2.完成同步学案。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