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议论性语段的结构模式和分析方法写作指导(教师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07-17 手机版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周国平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知识精讲 】

知识点1:认识标准语段

我们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其实也是一篇微型的议论文,也要有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此所谓麻雀虽小,然五脏俱全也﹗一般说来,一个标准的规范的议论语段,应该“五有”:语段有观点、例前有导语、叙例有方法、例后有分析、语段有推论。当然,你也可以适当地变化,生出诸多变式,但一定要有的是:观点、事例、分析。

对于一个标准议论语段,有人形象地用汉堡包来形容,真正的汉堡包的重量是一定的,200-300克不等;做法差不多,分芝麻层、面包层、火腿层、面包层、芝麻层。那么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的字数也是一定的,200-300字不等(取决于用例),写法差不多,分论点句、过渡句、事例句、分析句、小结句。当然,你也可以创新,做成更有风味的“汉堡包”,写出更有特色的议论段。这些变式,我们以后将会陆续训练。

知识点2:标准段的构成

标准语段的构成:观点+议论+举例+分析+小结(观点:语段中心  议论:道理论证    举例:事实论据   分析:解析故事   小结:推出结论)

示例如下:

1、五句构段法,即:①首括句(扣题)+②阐述句+③事例句+④评析句+⑤终结句(小结、扣题)。

例1:①许多的梦想,不是我们做不到,不是我们坚持不了,而是我们缺少最初踮起脚尖的勇气。(先是紧扣论点,表明自己的看法)②现实生活中困难、挫折、平淡等等总是让我们感到离理想、离成功很遥远,只有勇于踮起脚尖的人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才能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有限人生里张扬生活的极致。(接着具体阐释观点)③正如陶渊明官场失意踮起脚尖,发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豁达的诗意;正如克林顿踮起脚尖与偶像肯尼迪亲密握手后坚定了理想,在日记中写下“我希望长大以后成为总统”的豪言壮语。(列举事例)④他们敢于踮起脚尖,他们最终也在回望、瞻仰中成就了自己极富意义的一生。(对事例进行评述分析如何契合论点)⑤踮起脚尖只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行为过程,其展示的却是跨越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小结句,重申观点)

例2: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观点句)责任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而把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一个丧失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自然就会失去工作的乐趣。(阐释句)“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1962年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牢记自己的责任,心里始终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材料句)正是由于高度的责任感,正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才使他迸发出巨大的工作激情,不求名,不求利,只为百姓,只为改变兰考面貌,不辞辛劳,敢教日月换新天。试想,他若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他能对百姓嘘寒问暖吗?能没日没夜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吗?(分析句)可见,强烈的责任感才是激情的源泉,有了它,才会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开拓创新,干好事业。(结论句)

例3:在独处中,常有惊天的创造。(观点句)孤独能孕育、唤醒和激发巨大的精神创造力。(阐释句)艺术天才大多属于忧郁性气质,如贝多芬、卡夫卡;思想天才也大多选择了孤独,如牛顿、康德。(材料句)由于孤独的专注意义和对秩序的执着寻求,促成了创造在不断的内省中诞生。思想的本质是丰富的,但思想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太多的干扰,既破坏了思维也破坏了创造,因此耐得寂寞是思想者必备的基本功。人只有把自己彻底地投入到孤独无助的环境中,而且还要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彻底的改变,平淡人生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分析句)书屋读书思考,野外行吟独步等等,都极有可能在突然之间发现一个魅力无穷的精神新天地。(结论句)

变体: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1+分析句1+材料句2+分析句2+结论句

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2、三句构段法:论点句+事例句+阐释句。

例1: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先分析论点,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举例论证)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阐释论据是如何论证论点的,找到契合点,重申论点)——《简笔与繁笔》

例2:如此,它们怎么能够分离,又怎么能够争个谁高谁低?只有抛开孰重孰轻的论断,兼于一身,使其互相促进,共生共荣,方可成就大师风范,创造更美丽的生活。(论点句)都以为隐居山林,笑看世俗的梭罗是位理性主义者,以洞明的眼看待万物,以超拔的思想成为时代的异者,但他同样有在湖畔同狡猾的狐狸和松鼠“斗气”周旋的一面,同样有放空思想躺在湖心小舟上入睡的一面。他在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不然何以细致入微地感受到乡村与自然之美?都以为贝多芬是个感性主义者,任音乐流淌于键盘,有时甚至任由情感驱使撕毁乐谱,但他同样有客观看待法国大革命,修改《英雄交响曲》扉页的一面,只不过这种理性的思考被他用感性的音乐表达出来罢了。(列举事例)所以,不只是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幸福、爱与成就也不只靠感性就能获得。理性与感性在塑造一个人,一个社会时,作用是同一的。(分析并总结,重申论点)——《感性与理性》

小结:议论文的主体语段写作模式

模式一: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青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显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说“勤”》

模式一归纳:观点+例证1+例证2+例证3+小结

1、此类论证结构清晰明了,晾观点,再找例子证明观点。

2、这些例子可运用排比的形式进行组合,句式可以相近或相似。

3、例子的范围可以更广泛些,角度可以更多些,比如从古到今,人物可以涉及不同领域,或文学或艺术或科学,也可以名人和普通人穿插进行。

4、在例子的组合时尊崇一定的顺序。

5、例子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

模式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例子1)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总结+过度)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例子2)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总结)

—————《谈骨气》

模式二归纳:观点+例证1+小结、过渡+例证2+小结

1、注意例子的使用要简述重点

2、注意一个例子结束后中间的衔接,合理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例子

3、注意例子的典型性

模式三:

典范例段1:

幸福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观点)郭明义以雷锋为“参照物”,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就能干出责任、干出动力、干出进取心、干出一流业绩,同时收获心理平衡,心情愉悦。︱(正)相反,那些总是以金钱、权力、地位的砝码来称量自己的人,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一肚子牢骚,心生嫉妒,越干越失落,越干越失衡,可能越活越不幸福。‖(反)

————王炳坤、陈光明、于力《郭明义的幸福观是面镜子》

典范例段2: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观点)它可能发出美轮美奂的光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的心,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电,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也还照亮了自己的与邻居的房屋,燃烧充分,不留遗憾。︱(正)而如果你一直欲燃未燃,如果你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躁声,带来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反)

---------王蒙《人生即燃烧》

典范例段3:

造心需要时间。‖(观点)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阐释)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正)久拖不决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反)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正)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反)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反)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正)有的人,精雕细刻一辈子,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正)有的人,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反)

--------毕淑敏《造心》

模式三归纳:观点+例子1(正面)+例子2(反面)

观点+例子1(正面)+例子1(反面,可假设)(注:同一个例子的不同方面)

1、用来对比的材料,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是具体的,典型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非典型的。

2、对比有“横比”和“纵比”之分。横向比较,就是比较两种人物或事物的不同情况;纵向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不同情况。

3、与“事例剖析”法一样,在叙述事例时要紧扣论点的需要,严加剪裁,不要大段讲故事,而应增加分析议论的分量。

4、对比可以体现为段落内部的两个不同层次,也可以体现为句子内部的两个不同层次。一个段落可以只有一组正反对比,也可以有多组正反对比。

模式四:

经典范例1: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经典范例2:

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而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为社会奉献的。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模式四归纳:观点+引用1、事例+引用2、事例+引用3、事例+总结

观点+引用名言1+引用名言2+引用名言3+总结

常用的引用句可分两种形式:

1、直引式,如例1,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来证明文章的中心;

2、修饰式,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

【知识点2】学会用复句架构简单段落

1、方法及举例

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常见的析例方法:

复杂段落的形成方法:探因分析法、假设论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总结法、求质分析法、叠加法、连接发、嵌套法、倒装法

一、探因分析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洞物。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点。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二、假设论证法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范例: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用“假设……情况会怎样呢?”引出与所举事例相反的情况展开论述。

三、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法是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

范例1:(论点:让记念闪耀理性光芒)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纪念馆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的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 “纪念” 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伟大!”

范例2: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马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四、类比总结法

类比总结法能增加文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范例:毛主席在领导人民争取解放自由的斗争中,能运用马列主义作指导,来更好地进行斗争。但他也能跳出马列主义,仔细研究中国的现实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带领人民走向胜利。革命如此,人生有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想问题、做事情、经营生活、打拼事业时,都要能入得其内;一旦出了问题,又要能“出乎其外”,在调整、反省中前进。

用“无独有偶……”或“惊人相似的是……”引出性质类似的材料,然后把它们加合起来,分析其共同属性。

五、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此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就有一字千斤之效。

范例:(论点:要重视文化传播)中美文化年、中希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和中韩文化年的相继举办;中国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75所“孔子学院”,还有很多正在紧张中;中国政府支持少林寺成立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在许多国家举办少林文化精粹展和进行少林功夫表演;今年10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正始将“福娃”的英译名由Friendlies改名为Fuwa。

所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我国已认识到所有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从而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

事例要真实典型,又要恰当有力,与结论有必然的联系。

用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领例句(论点句)→引例句(由论点到例子的过渡句)→ 叙例句→议例句

范例:(论点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由论点到例子的过渡句)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叙例句1)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叙例句2)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议例句)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那是颂错了。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再看一例: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决不可能获得重大成就。大发现、大发明是长期艰苦劳动的产物,是汗水的结晶。著名发明家欧立希发明农药606,失败605次后才获得成功。这意味着他要把一生的很多时间消磨在失败的痛苦中,可以说,欧立希没有持久的耐心是发明不了606的。

六、 叠加(相似重复)

守望者是社会的顶梁柱。他们或是谏臣,为君王明得失,敢在君王勃然大怒时据理力争;他们或是史官,刚直不阿地记载历史真相,即使丧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或是诗人,将对国的热爱诉诸笔端,浮沉数十载只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时代。他们的批评将社会的脓疮消毒挤血,犹如最好的金疮药,虽有一时疼痛,却维持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康健。

【课堂练习】

观点: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起: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承:因为他的(  ),带来了(揭露了、宣告了)……

转:(   )就是这样的人,他……    (   )也是这样的人,他……    (   )同样是这样的人,他……

合: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七、 连接(不同关系的先后串联)

【方式1】论点+因果+因果+假设+结句=段落

【方式2】论点+转折+选择+递进+假设+结句=段落

【注意】体现2—3种关系即可。必须紧紧围绕观点。关联词可以多变。

推荐组合:①因果+并列+假设    ②并列+因果+转折(递进)

【课堂练习】

观点: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起: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承:因为他的(  ),带来了(揭露了、宣告了)……

转:(   )就是这样的人,他……    (   )也是这样的人,他……    (   )同样是这样的人,他……    假如不是他们……,那么……    进一步说,……的发展(进步、……)正是建立在这个群体的良知上。   可惜另有一些人,他们……

合: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敏锐敢言的人。

八、嵌套(交叉组合)

守望是以批判为根基的。因为只有批判才可以唤醒心灵,只有批判才可以改变认识,只有批判才可以扭转风气。进一步说,一切有智慧的批判都是守望的一种表现形式。

【课堂练习】

观点: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起: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承:因为他的(  ),带来了(揭露了、宣告了)……

转:(  )就是这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    (  )也是这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他……    (  )同样是这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他……    假如不是他们……,那么……    进一步说,……的发展(进步、……)正是建立在这个群体的良知上。    可惜另有一些人,他们……

合: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敏锐敢言的人。

九、倒装(改变习惯,突出强调)

适用于因果、条件、假设等复句关系。

马丁路德金说:“历史终将记住的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中国青年报》的主编也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激昂地提出:“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妥协,而是北大人的坚守。”作为拥有更高学识,拥有成为守望者禀赋的人,理应呐喊,必须振臂,让世人看到人类道义的大旗在舞动,在飘摇,无论风雨。

【课堂练习】

观点: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起:守望者是社会的良心。

承:因为他的(  ),带来了(揭露了、宣告了)……

转:(  )就是这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    (  )也是这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他……    (  )同样是这样的人,正是由于他的他……    假如不是他们……,那么……    进一步说,……的发展(进步、……)正是建立在这个群体的良知上。    可惜另有一些人,他们……

合: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敏锐敢言的人,无论在……。

【课堂检测】

例1:阅读下面文章,根据你所掌握的议论文结构知识,解析此文第④段的结构章法。

稳中求胜

1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中心论点)

2沉稳从志而来。(分论点1,观点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阐释句)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材料句1)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材料句2)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结论句)

3沉稳从难而来。(分论点2,观点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阐释句)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材料句1)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分析句)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材料句2)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分析句)

4沉稳从无欲而来。(分论点3,观点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阐释句)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材料句1).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材料句2)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阐释句)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材料句)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分析句)

5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总结升华)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或引用或化用,用得炉火纯青,体现出深厚的积累与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检测题

有人以为现代人很聪明,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由和快乐,如微信,可以天涯咫尺,也可以跨越几十年,将老友新友聚在“圈”中,“群”里全方位地“聊”和“晒”。也有人认为貌似聪明的现代人其实让自己陷入了一种越来越不自由和尴尬的境地,亦如微信,人们被它绑架,每天从早到晚刷屏,无休无止,而与现实的人生风景却咫尺天涯。

根据上述材料,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要点回顾】

高考议论文段落写作指导——让议论有理可说

高考议论文段落写作指导——让段落“动”起来

【温故知新】

作业1:请你把下面文章中划线的三句话作为文段的论点和开头第一句话,续写三个不少于200字的语段。(标题为《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

微不足道的沙砾要经过痛苦过才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珍珠,靠的是坚持的力量;展翅飞翔的雄鹰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在空中自由翱翔,靠的是坚持的力量;盛气凌人的梅花要经过寒风的磨砺才能凌寒独自开,靠的也是坚持的力量。平庸无闻的人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成为一个成功、举世闻名的人,靠的又何不是坚持的力量。(开头段落)

(一)学习上的成功源于对目标孜孜不倦的坚持。……

(二)工作上的成功源于对事业永不言弃的坚持。……

(三)生活上的成功源于对快乐美好向往的坚持。……

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无论面对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的种种磨砺,坚持下去吧,因为坚持就会成功,坚持就是胜利!(结尾段落)

参考示例:【例文】

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

  微不足道的沙砾要经过痛苦过才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珍珠,靠的是坚持的力量;展翅飞翔的雄鹰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在空中自由翱翔,靠的是坚持的力量;盛气凌人的梅花要经过寒风的茉莉才能凌寒独自开,靠的也是坚持的力量。平庸无闻的人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成为一个成功、举世闻名的人,靠的又何尝不是坚持的力量?

  学习上的成功源于对目标孜孜不倦的坚持。目标是学习的动力,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一只在茫茫大海漫无目的地行驶的大船,迷失行驶的方向然而,追求学习的目标需要坚持的力量童第周从小为自己设下要为中国的发展而努力读书的目标,从此,他发奋图强、废寝忘食地读书,常常三更半夜仍未眠,当宿舍里的灯被关掉时,他就拿着书到厕所附近的路灯下看长大后,他从比利时留学归来,为中国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童第周之所以发奋读书,源于他对目标孜孜不倦的坚持所以说,在学习上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为自己设下的目标毫不动摇

  工作上的成功源于对事业永不言弃的坚持。工作是辛苦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在同样的事业上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而有的人却半途而废,最终一辈子碌碌无为呢?我想成功源于坚持。打开历史的长卷,我们无不发现,名人的成功源于坚持:哥白尼的成功源于对科学真理的坚持;李白诗歌的成功源于他对文学创作的坚持;爱迪生的成功源于他对探究科学不懈的坚持;李时珍的成功源于他对医学研究不卷的坚持。这些名人的成功告诉我们坚持是他们成功的秘密武器,因此,面对事业的不顺利,只要我们永不言弃地坚持下去,最终会迎来成功的累累硕果。

  生活上的成功源于对快乐美好向往的坚持。每个人难免经历生老病死,只有坚持对快乐总怀着美好向往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史铁生面对自己下半身瘫痪的悲惨状况,他并没有丧失生活下去的意志,每天推着自己的轮椅到地坛中去感受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他告诉自己终有一天自己的生活也会像地坛里的生物般美好起来,坚持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病魔的折磨,成功地著出《我与地坛》一书,鼓励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快乐生活。在逆境中坚持对快乐怀着美好向往,生活总会善待你的。

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无论面对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的种种磨砺,坚持下去吧,因为坚持就会成功,坚持就是胜利!

作业2:请你把下面一句话作为文段的论点和开头第一句话,按标准语段的写法续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语段。

胸怀博大的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利于事业,也能弥补自己学识的不足。

参考示例:胸怀博大的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利于事业,也能弥补自己学识的不足。古人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古往今来,能善于倾听并接受别人意见的君主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楚汉之争中,刘邦一开始在各方面都不敌项羽,但是最终却反败为胜。为什么?因为沛公虽处弱势,却善于用人,胸怀宽广,最终使得留侯张良、韩信、项伯都为己所用,从而君临天下。日本销售员每月召开的自我批评会,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使他从不同的人口中得知了自身性格、处事、学识上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从而锤炼完善的人格。“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不错的,只有胸怀博大的人的眼中才容得下他人的不同之处,才能从中对比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更近一步地迈向成功。

点评:该语段五种功能句一一具备。引用经典语句阐释观点,说服力极强;两则材料和分析照顾到了观点的两个方面,第一则侧重说“有利于事业”,第二则侧重说“能弥补自己学识的不足”;最后的结论“只有胸怀博大的人的眼中才容得下他人的不同之处,才能从中对比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更近一步地迈向成功”又深化了观点。

【范文】

人去楼未空

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在书中写道:“我希望我死的时候可以是个读书人的模样。”而现今,著名翻译家草婴去世时留下了遗言:“不留墓碑,只留书房。”这两者有极大的相通之处,他们都看淡生死,惟有“书房”是他们最珍视的财富。媒体对草婴逝世的报道语是:“秋叶凋零,但大树不倒。”

由此可见,在大师眼中,物质意义上的自己只如同秋叶,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则寓于一个人的才学、思想和精神,这成为人存在的价值,也是后世应拿来珍藏的财富。

为什么思想与精神优先于肉体呢?苏轼曾“哀吾生之须臾”,因为人生太短暂了,在历史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精神本便是抽象的事物,只可被意会、被感知,因而能冲破时代的阻隔,永垂不朽。傅雷面对红卫兵对其文化资产的剥夺、销毁,毅然选择用离世来捍卫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他牺牲肉体以保全精神,向世人强调真正可贵的事物。

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于无形中给人带来影响。冯友兰先生给人生划分了四个境界,其中最高的便是天地境界。到达这个境界的人能体悟人之于天地的意义,因而有目标地活着。他们心中有股浩然之气,而这股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影响着所有人。孔子正是最好的例子,有弟子三千余人,而儒家之气沿传至今。

《礼记》有云:“清明在躬,气志如神。”那究竟要怎样获取这般“清明”呢?我想,这便是草婴为什么要留下书房的原因。我们惟有通过阅读,去体悟大师们的思想,去挣脱世俗的枷锁,才可以活在天地之间,有知觉地存在着。

反观当下,人们面对旧时大师的逝世总是盲目地去感怀。戏剧表演巨匠罗宾威廉姆斯逝世时,有多少人甚至不知道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却发表了大段肺腑之言。人们没有体会到,真正值得悲哀的不是大师的离去,而是我们忘却了大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那才是我们需要去缅怀,在未来的时日里加以借鉴、学习的。

与此现象相对的,是当今人们的诗性未死带来的感动,一番“续诗热”在网上引发关注,人们纷纷转发评论,留下自己的作品和对诗句的理解。这才是对前人留下的财富的最佳处理方式。

人去楼空是个悲剧,若我们主动地走入楼中探索一下,可能会发现楼其实未空,而楼里的东西等着我们去保留、去继承。

以浮名换精神

草婴去世,不管是媒体说的“秋叶凋零,大树不倒”,还是他自己说的“不留墓碑,之留书房”,其实都在传达同一个内容:不留恋所谓的名声,而注重内在精神的延续。

“秋叶”是生命,而“大树”是精神。“墓碑”是名声,而“书房”是内在。生命有限而精神无限,名声是身外之物,内在的精神才能一直延续。草婴的遗言让我想到柳永的那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想,草婴所希望的与这句词多有相似:不需要太多的人来几点,却希望自己的作品和内在被更多的人认识。

我不得不钦佩于这样的淡泊与勇气,有多少人能不在乎自己是否被铭记呢?哪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总是不遗余力地想让自己被记住。前不久,还有某企业家为自己盖纪念碑的事被曝光。和他们比起来,草婴气人,实在值得尊敬。然而,不注重身外之物,只注重内心,做起来却不简单。内心精神的长存,需要在人生历程中长久的参悟和对内心理想的无畏追求。

长久的参悟能够塑造高尚的心灵和淡泊的气节。人生的路很长,诱惑很多,每一个选择都在左右我们的未来。然而,比当下的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过后的思考。清醒地体悟和反省人生之中的每一次经历,才能使我们的心灵更冷静,更接近那种“淡泊”的境界。草婴的遗言让我想到托翁。他的坟墓没有墓碑,就这样放在树林之中。我又想到沈从文,他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只有一株忽而才放在他的坟头。他们都是参悟了人生的人,在红尘的修炼中,懂得精神至上的真谛。

要使内在精神能够延续,使“精神”本身的少量亦不可忽视。这就是说,我们的精神本身要有意义,影响将来的人。而这,非坚定内心不可为。坚定自己内心的决定,在这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亦不为所动,讲自己追逐理想的心坚持到底。曹雪芹明明有个议政大臣的表哥,却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只在西山脚下,连炭炉也没有的破草屋里写《红楼梦》,他在追求什么?他把浮名抛弃,换来的是后世之人对《红楼梦》几百年的研究,他的精神影响了多少人!

草婴的笔名取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意,这与他的遗言实在一致。不需要墓碑即使他的名字都被遗忘,但只要他所译的托翁作品还在被阅读,就又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就能孕育出新的草原。不注重身外之物,而注重内心。以浮名换精神,何其高尚!

草婴有心愿(满分)

多事之秋,草婴的去世,是翻译界的一大损失。而他的遗言:“不留墓碑,只留书房”是他的心愿,更是他对我们的呼唤。

消息一出,自然免不了一番媒体造势。“秋叶凋零,大树不倒”大幅标题赫然在目。也许是我有所不知,在此之前,我并不曾拜读过草婴老人的作品。在我的印象中,“大树”意味着学界巨头,甚至应该有作品选入中小学教材课本,毕竟,教材仍是学生阅读的来源之一。媒体如此一番夺人眼球的标题是否有所不当?

更令人哑然失笑的是,媒体一番宣传着实与草婴老实人遗言背道而驰。他本想不留墓碑于世,你却赞美他如大树屹立不倒;他本想只留书房,只隐于人世,你却“咄咄”标题“逼人”;他本想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却“添砖加瓦”大立其碑。草婴大家之范洒然可见,他盼望世人能知晓其作品能大过其人本身。同为思想、精神、知识才是屹立于世间不倒的财富源泉。他更期盼自己留下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他的书房——代表着他一生翻译文学的宝库与精髓,这样才有益于后代,后世之文化传承。

我不是说草婴比不上大树的称号,也不是说媒体又是在虚情假意、敷衍宣传而报道,而是想说,当今的媒体,当今的我们,对如草婴这一类大家及他们的成就缺乏了解与透彻的内化。如果没有姚贝娜罹患癌症去世的消息,怎么会有更多人去欣赏聆听她的心灵歌唱?如果没有诺贝尔奖研究院颁发的文学奖,怎么会掀起一番中国“莫言热”?可是,更有多少人真正地走近他们?可能音乐作品有不少人了解,而像草婴、莫言的作品,在大众普世看来,可能只是一番抢购后就置于家中,埋没在书堆中,无暇顾及而被灰尘蒙了一层。

究其原因,张远山先生曾用“路灯效应”为我们诠释这个道理:越远的路灯越密,越近的路灯越疏,当然每一个路灯等距。文学、艺术的光环具有递减效应,我们对历史上,或已逝世的大家如数家珍,却对当世之人一无所知。我想草婴老人更希望我们避免“路灯错觉”。

翻开手中的书吧!这不仅是一位老人的心愿!

死如叶落而根基不倒

草婴之死,如秋叶凋零,鸿毛般落下无半点声响,然其背后是参天大树,实实地扎根于地表。

草婴的去世只是以肉体、物质的形式告别了世界,但真正伟大的不是不能以“死即为终结”这种说法一概而论的。即便他死了,他对世界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还是会印刻于人们心中,永存于世上的。换句话说,就是“死如落叶而根基不倒。”

对于草婴而言,死是轻的,而一个人的贡献才是珍重的。“不留墓碑,只留书房。”一切注重形式而忽略本质的东西都是虚无飘渺,无实质可言的。相比之下,草婴先生作为一名翻译家毕生的心血,那一部部倾力而为的翻译著作才是值得保留与流传的。

“不留墓碑,只留书房。”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托尔斯泰的墓冢。这片被誉为世界做美丽的坟墓的净土并非以其华丽辉煌、气势宏大,而是以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朴素与简单为世人所敬仰。几朵星星点点的野花,几颗小草便足以纪念一个伟人。名声显赫的身份与朴素。甚至是简陋的墓地的鲜明对比下,映射出的是托尔斯泰对于形式主义与世俗的鄙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文学思想的突出贡献。

再看中国封建时期的习俗,无论是士大夫、宰相,还是皇帝都只将目光局限于形式这两个字眼之上,无论功绩与贡献大小,做什么都要弄出一副声势浩大、唯恐人不知晓的样子,好像这样做能增加他的功业似的。他们不惜财力、耗费人力修建墓陵,希望借此被世人记住,却殊不知真正能名垂千古的是功绩宏伟、在某个领域集大成者的人。这也是为何他们大多都闹得轰轰烈烈,事态平息过后又被人所淡忘。

他们选择名噪一时,而后覆没于人海之中;而伟人淡泊一生,死后被人所铭记。前者内心急躁,根基易倒;后者平静恬淡、视死为叶落而根基不倒。

伟人在死面前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这是一种看淡生死的智慧,这种智慧微微只有那些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能以一种客观、理智的态度思考人生的人才会拥有。他们有一颗清醒的脑袋、自然也无需惧怕死亡。庄子哀母,尚能鼓盆而歌,这种对生死的看淡,实属不易。 

秦岭兵马俑的浩大于我而言只是满目疮痍;而在草婴这片秋叶凋零之后,我看见林涛绿浪的翻滚。

物物而不役于物(67)

假如一位来自唐朝的长安客穿越而来,他定会有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时事感慨。当今新新人类已然足够智慧,利用英特网与社交软件沟通彼此,昔日“鱼传尺素”,“家书抵万金”早已成为古老的文学意象;然而如今那佳客齐聚,耗费浮生半日宴饮聚乐的豪迈风景也已消逝,工具的发达解决现实功用,却未彻底解决人心的渴求,以此看来,我们与长安客彼此羡慕。

何为其然也?科技的发达居于首位。自人类进入科技社会以来,便逐渐挖掘出网络的妙用,我们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实现交流沟通,表达自我价值的目的,随着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于网络过分默契的依赖,我们逐渐被微信的工具性所奴役,忘却我们最初使用的初衷,被其绑架。这毋庸置疑并非仅仅是微信的过错,恐怕人类自己难辞其咎,当我们一头陷入无休止的社交漩涡,其背后灵魂的空虚也昭然若揭。

故而我们仅仅是一批发明与创造了工具的人,却也是个无法“物尽其用”的主人。首先,工具因恪守其作为工具的本职与初衷,在享受其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应该保持“克制”之度,否则便会如卡夫卡《变形记》中那个蜕变为虫子的格里高利,生生放弃了为人最美好的部分,整日营求网络世界的纷繁错杂而错失生活之本。人的社交性一跃而上,成为支撑欲望的支柱,因此我们看到经营的活色生香的朋友圈,却同样心领神会其背后参杂着多少虚幻。

而人类精神之泉若无丰沛、充盈之源,难免堕入被工具所役使的困境中去。这便启示我们,其实无需刻意远离社交网络,一旦吾心宽广,视野开阔,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关系便不再剑拔弩张,而是一种合作之和谐。

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例子,王安忆称其并不惧怕“网络时代”下破裂的生命,只因其自成一套与现实社会相处的哲学体系。他通过广博的阅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这是如此生机勃勃而鲜活的生命养分,使其发现生命的真谛。而她也是少有的文人好“渔”者,每周都会至淀山湖小息垂钓,以培养对自然地亲近与依恋,她对于信息社会的自信便来源与此,并非工具,而基于她自身强大而难以撼动的内心。

“物物而不役于物”语自《庄子》,其哲理至今任然是有启示意义,我想我是欢迎人类在工具与科技上的智慧攀登,但却不愿看到创作者最终仅为臣仆,为之所役。

聪明与貌似聪明(65)

不可否认,科技给予了现代人无比优越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科技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响。可究其根本,科技带来的利弊多在于人们自己的掌控。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写道:聪明的人在靠近火堆取暖时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愚笨的人因太过靠近火堆陂灼伤而退回孤独的寒冷中,大声地抱怨火苗的灼热。

现代人依旧如此,聪明的人利用科技取的人生的快乐和自由,而那些貌似聪明的现代人即是那些靠近火堆的愚人。因太过于靠近被科技火苗侵蚀还大声地抱怨自己收到了微信等科技创造出的作品的绑架。

由此,科技的利弊完全取决于“聪明”与“貌似聪明”间的距离,本身是无利无害,一径主观评判便被加上了有色眼镜,我们应当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即学会与周围的事物保持相应的距离。

一个聪明的人,懂得协调自身与一切事物的关系,他们可以享受适宜的温度在得到温暖的同时不被灼伤;他们可以有节制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把握与科技的距离同时不被科技yong如尼采笔下的那些“婴儿”,活在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

反观,一些貌似聪明的人,他们的形体牢牢被科技吸引、被它绑架;他们的言行早已不受自己控制,仿佛收到了致命的吸引,不住地趋向火苗;他们的时间早已在无形中支配好,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便会重新被吸入科技的沼泽中。他们是尼采笔下的“骆驼”,被动地听从别人和命运的安排,漫无目的地虚掷光阴。

因此,现代人应活得聪明些,不只体现在对科技的创造和利用,更应体现在对科技的运用和掌控上,貌似聪明地只学会创造而不会运用,带来的只会是毁灭性的后果。

这就需要我们活得像个“婴儿”,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调和与周围一切事物的距离。王尔德曾写过:不要虚掷自己的黄金时代,不要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趋向无知、平庸、低俗,不要追求无望的失败,这些都是病态的时代的目标、虚假的理想,要活出高贵的内在生命,什么都不要错过!这即是对于貌似聪明人的最好的忠告,学会自己把控时间,排除和拒绝一切烦杂的事物,适量调整取暖时的距离,活出婴儿的精彩。

科技本无利无害,学会做个聪明人利用科技的火苗,不愿做那些貌似聪明的人,受其绑架只好大声抱怨。

君子善独(63)

当今社会,信息平台的发展使沟通再无障碍,人们自居”足不出户亦可观览天下”而洋洋自得,殊不知那貌似亲善的朋友圈不仅束上了出户之足更蒙上了观览之眼。作“圈”自缚,孰为汝多智乎?

琐碎信息的洪流带来的是生活的刻板化与碎片化。从深埋心底的美好感情到信息平台上的范范的“点赞之交”,其间的原因除了外向化的表达使感情易浮于表面而疏于悉心经营,也有信息碎片使现代人的思想更廉价之故。盲目扩大所谓的交际圈,或是持续曝光自己最细枝末节的生活,消解了一种深度关系或长期自我认知的可能性。人们被推到他人的柴米油盐前,被迫欣赏毫无内涵的文章和图片,使得交往成为一种非自发的活动,也被刻板而僵化了,人与自然脱节,感性与理性脱节,千篇一律地重复着惯性动作来维护所谓的人际交往,正是海德格尔所抵制的,令人丧失本真追求的所在。

叔本华在人际交往的本质中有言,当人所代表的是他的身份和位置,就不可避免的被贴上标签,受到商品式的对待。不错,静观而今的朋友圈,一股焦躁的气息暗流涌动,诚如你才所言,是为“每个人都在奋力挣脱枷锁”,却又无往而不在其中。毛姆认为人们被关在孤立的塔上,只是靠符号向对方传递信息,符号却是意义模糊,没有共同价值的,亦如而今微信上令人费解的“他人琐事”,于己沈而言尚不足以得到水面的涟漪。独是浪费生命的时间罢了。由是可知,人的本质是孤独的,内向化的,所以会在此刻感到焦躁,因脱离自我而无所适从。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道,孤独之美除了“孤与天地游”本身的灵气之外,更因为人放空了精神与情感,才得以接纳新的道、德、感悟与思考。曾因缚于朋友圈被斫断的灵魂触角,而独处时仍会焕发出活力,通过对现实人生的细腻感触唤回丧失的本真与自由。从而得到新的人生体现,这就是最督促的意义。当我们把外向化的经验通过整合纳入心中的某一块契合处,我们对人生风景的观览也就丰富了一层,亦即完善了伍尔夫所说的“精神楔形内核”的自我修养,而这些经验恰恰是独己所有,无法向另一座塔传递的信息。故曰:君子独善。是善独处、独行亦是善于接纳感悟、善于整合经验,善于探知个体自我,踏上现实的人生道路。

冲破“朋友圈”的缚锁,才将迎接美妙的现实风景。现在的信息平台以更高更妙之理向世人展示了:超然独处者方可瑰意琦行,行人生正道。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