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名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7-1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写法。能够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够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献身精神。

评价目标

1.能够积累基础知识,根据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

2.能够了解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3.能够提取典型事例,分析并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重难点

1.能够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写法。

2.能够选择典型事例,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所需课时:1课时

  

预习作业:

(1)自主预习,掌握重点字词。

(2)根据文章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提取典型事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2018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钟扬

颁奖词:超越海拔6 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人物简介: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设计意图:由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定下全文情感基调,同时为接下来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张本。)

  【讲授新课】

1.任务展示,明确学习重点:

任务1:交流预习作业,梳理文章脉络,提取典型事例。

任务2:寻找文章的生动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描写手法。

PPT展示人物通讯基本特点和要求。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具体要求:

①要抓吸引人的故事——故事使人物丰满。

首先,要正确选取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故事情节,要设法增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悬念、吸引力,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当然,人物通讯故事化有一条底线,就是人物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艺术化,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人物通讯就变成小说了。

②刻画打动人的细节——细节使人物鲜活。

在刻画人物细节时,要注意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比如动作、心理、语言、神态等等,还可以从正面、侧面多个角度展现人物风貌。

③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语言使人物生动。

在具体写作中,人物语言要合乎所写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等,要逼真,要口语化;还要合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贴切自然,生动传神。

(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是整节课的“纲”,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任务而设计。)

2.完成任务1,理清脉络,提取典型事例。

(1)开头部分

用“拟南芥”引出人物。

(2)“英雄”少年

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之后转向植物学研究,并进入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33岁成为植物所副所长之后却辞职去上海复旦大学当一名高校教师。中间穿插他与妻子结婚的事情。

(3)种子达人

钟扬来到复旦大学后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他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4)科学队长

钟扬热爱科普,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

(5)“接盘”导师

钟扬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对学生关爱。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6)生命延续

针对线虫的实验,钟扬的回答表明,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基础。突发脑溢血之后,他仍旧坚持进藏。

(设计意图:利用小标题结构,梳理每一部分的主要事件,体会人物通讯在事件选择上的典型性。)

3.完成任务2,细读文本,分析生动细节。

(学生寻找并交流文章的生动细节)

(1)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解读:“不安分”,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课题“探界者”,呼应开头。在学习工作方面,他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是一个真正的“探界者”。

(2)“于是我就这样有点‘被胁迫’地领了结婚证。”张晓艳笑说。

解读:妻子的回忆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的特点。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突出了人物果敢率直的性格特点。“胁迫”贬词褒用,增添了人物的人情味,传递出深厚的夫妻情谊。

(3)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解读:选取典型事件,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4)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解读:肖像描写凸显出人物的艰苦朴素,不讲究生活品质。他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给了心爱的“种子”事业。同事们“钟大胆”的称呼则是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在藏族聚居区进行科学研究时的胆量与魄力,为下文写他脑溢血之后仍然不顾危险继续进藏的内容埋下伏笔。

(5)“我们会毫不客气地把最难的部分留给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答应。”设计部主任告诉记者。

解读: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钟扬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同时也暗扣住了课题“探界者”。

(6)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对吧,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解读: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他的“暖”,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所有学生成长。结构上也呼应上文提到的“愿意教人”。钟扬不仅是科学界的探索者,也是教育界的探索者。

(7)“再次进藏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但他总说‘没事,我很好’。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拉琼说。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解读:同事的评价和转述从侧面烘托了钟扬对于种子事业,对于援藏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与生命的长度相比,他更看重的是生命的广度和高度。这里的“种子”是有比喻义的,它不仅仅代表了钟扬这种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蕴含着人类未来的希望。终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为人类的生命探索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所以说,采集种子的钟扬,也是生命边界的探索者、先锋者。

(设计意图:选择重点句,利用关键词,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主要描写手法,进而总结人物刻画的方法。)

  【课堂小结】

(1)人物形象:“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勇于探索)

科学队长——愿意教人(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2)课文主题:题目“探界者”在此通讯中如何理解?体现了钟扬怎样的精神境界?

探学习工作之界、探植物学之界、探科普之界、探教书育人之界、探生命之界。

(3)写作特点:①选取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境界。

②刻画生动细节,丰满人物形象。

③运用正侧结合,立体展示人物。

④恰当使用语言,突出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总结的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他们之后的学习是更有帮助的。)

  【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第三和第四部分。

2.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来刻画你最熟悉的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单篇任务群教学,教师设置了明确的任务,为了完成此任务,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不过,可能较拘泥于文本,评价任务标准不太明晰。

备课资料

逝去的激情岁月——忆与钟扬共事的片段

2017年9月25日,惊悉钟扬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这是真的吗?虽然已经过去一天,但这个消息始终像是云里雾里、模模糊糊,我不敢相信,总抱着侥幸的心理,万一这不是真的……但是心里频繁涌起的一股股莫名的悲伤,越来越真实地提醒我,那个可爱的胖子是真的走了。

我与钟扬相识很早。1986年上大三时,受陈家宽教授《普通生态学》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分类、系统、进化、生态等宏观生物学。那时陈教授还在武大求学,我去他实验室实习。当时陈教授正和钟扬、黄德四一起,把数量分类这一当时正兴起的方法应用到他的博士论文中。我就这样认识了钟扬,开始了我们持续一生的交往与友谊。因为这样的经历,钟扬和陈家宽两人成了我毕业实习的导师,所做的科研工作也成为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学术论文。也正由于这样的经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便毫不犹豫地来到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武汉植物所地处郊区,那时只有一条通往鲁巷的59路公交车,近1个小时一班,晚上7点收班,出入植物园极为不便,自行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1991年3月31日是我来单位报到的日子,从此与钟扬、黄德四开始了在实验楼一楼最东边的一间办公室共事近10年的历程。钟扬刚到武汉植物所工作时,担任过湖北省植物学会的秘书,在他担任秘书的那些年是省植物学会活动最为丰富的几年。武汉植物所承办的第二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1991年)是我参加的几届会议中最令人难忘的。这次会议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至今提及仍在圈子里被津津乐道,也许有些参会者还保留着当年钟扬和张晓艳共同设计的印有银杏叶的文化衫。钟扬还热情地协助《武汉植物学研究》(现《植物科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跑印刷厂、校对等样样都干,乐此不疲,长期的锻炼也培养了钟扬对文字编辑的敏感性。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和程序,可以随意对文字修改和编辑。印刷用的是铅字排版,需要人工将一个个活动的铅字挑出来进行排版,印刷出来的校样错误率较高。后来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髙了印刷效率,但刚开始使用时也有烦恼,由于很多专业字词没有计算机字体,只能在硫酸纸样稿印出来后,再将缺的字写好贴在硫酸纸样稿的缺字处,这件事钟扬出力尤多,谁让他写得一手好字!也许在我办公室的故纸堆里还能找到钟扬的一些手迹,可是我还有勇气翻找吗?

钟扬是个很有执行力的人,决定要做的事情总是亲力亲为。因为他学的是无线电专业,所以走上生物学、植物学的科研道路尤其艰辛。钟扬的勤奋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间办公室常常是夜晚唯一的亮灯处。加入钟扬的科研小组,短短数年我的名字就出现在两本书的封面上,也是目前仅有的两本书,而钟扬无论在复旦大学还是在西藏大学工作,除了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外,不断出版的著作也见证着钟扬持续不断的努力。钟扬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拼搏从一个生物学门外汉一步步走到今天,现在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

钟扬思维敏捷,深厚扎实的数学功底使得他在经验性的生命科学研究中总能发现新的角度与问题。数量分类和分支分类方法在水生植物中的应用应该是钟扬与陈家宽教授在国内的首创,我有幸与这个集体一同工作,很早也把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水生植物的研究中。那些年里,不同数学方法的比较评价及如何实现等是我们科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太多的参考资料、昂贵的软件都是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那是一段躁动、喧嚣但又充满欢乐的日子,无论是在文献中发现一些低级错误,还是解决了数学方法或者编程中的一个问题都会给我们这个团队带来很多欢乐。1993年,我们在学术上一个小小的成就是在国内首倡了“计算生物学”这一学科概念,并将我们的实验室冠名为“计算生物学青年实验室”。钟扬从美国回来后,还为这个实验室捐赠了一套当时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系统。1994年冠以“计算生物学”名称的国际学术刊物第一卷出版,1997年国际计算生物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Biology,ISCB)成立。看到现在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热潮,怎不叫人感叹!曾经的武汉植物研究所在这个领域是如此地立于前沿!

钟扬离开武汉植物所到复旦大学工作后,这样亢奋而惬意的科研工作也宣告终止。虽然我与钟扬的科研领域差距越来越大,但是针对科学问题的讨论仍是我们见面时的主要活动。记得钟扬获得杰青资助那一年(2009年),我到青海参加他组织的一个学术会议,会后去机场的路上他得到了杰青通过的消息,我们在机场简单庆祝了一番,简餐中说起全球变化这一热点,钟扬认为可以找到全球变化的分子证据,我建议水生植物也许是最好的研究对象,因为无机碳可能是水生植物分化与适应的关键因子,也是全球变化重点。今年8月,我和钟扬在电话中就这一我们一直放在心上的问题做了简短的交流,说起了我们发现的一些有趣材料可能会为这个想法提供绝佳的研究对象,相约在10月份找时间一起深入讨论一下。可惜,这次讨论永远不会再有了。要是当初约定时间更早点该多好,也许一切都是另一个版本。

钟扬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玩得一手好桥牌,是当时武汉植物所的主力队员,分管理园艺中心时曾在东湖边开发了沙滩排球场,夏天这里成了所里年轻人的最爱,打完球顺便到东湖泡泡真是个享受。钟扬还写得一首好词,有一年单位歌唱表演,所有歌词都是钟扬创作,由武汉植物园原副主任、现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王有为作曲。这些歌曲与植物和植物研究有关,创作的灵感源于他对植物学深深的热爱。尤其令我佩服的是钟扬还烧得一手好菜,并且手脚麻利,他是我认识的科研工作者中烧菜水平最高的,够得上专业厨师的水平。单身时没少到他家混吃混喝。去年在西藏,他还用一锅冒菜在他西藏大学的居所招待了大家。其实钟扬在武汉工作期间,为武汉植物园的开放搞活、科普宣传迈出了第一步。不少同龄人现在一起聊天时还会说起当时武汉植物园的烧烤,那就是钟扬带领几个人在东湖边搞起来的,夏天来吃过的人基本都有在东湖边吃烧烤、喝啤酒的豪情。

钟扬写得一手好字,喜欢用蘸水钢笔,不过写字很用力,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按他夫人张晓艳的说法,钟扬写字不是用笔,是在“吃”笔,一支新钢笔没多久就要更换笔尖。钟扬知识兴趣广泛,涉猎众多,记忆力超强,文笔很好,这从他众多的博客、专栏中可见一斑。很多第一次见到钟扬的人都会佩服他出众的口才,有钟扬在的聚会永远都不会冷场!这种能力为他的课堂授课、科普宣传增加了无限的魅力。其实第一次见识到钟扬的文笔功力是我们合作编译《水生植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992年)这本书,当完成后请陈家宽教授写序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虽不能说信、达、雅,也已是译作中难得了(大意)。文本的定稿都是钟扬逐字逐句推敲的,送到岀版社的稿件也是由他逐字誊写的。

钟扬是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三教九流、贩夫走卒中都有他的朋友。他入选长江学者到藏大的第一天,一句“很荣幸来到世界最高学府工作”拉近了他与西藏的心理距离;他在西藏这些年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当地藏族同胞,也有了标准藏名:索朗顿珠。我们经常说,他穿起藏袍进布达拉宫不用预约、不用买票,走藏族通道即可。没有对西藏这片土地的热爱,不可能在短短数年间把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建设得如此有声有色,进入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名单。世界分布海拔最高拟南芥的发现是世界屋脊给予钟扬的褒奖,也是钟扬带给中国植物学研究的珍贵礼物。

钟扬第一次出国,是到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他的导师John Beaman教授看过他的简历后,第一次见面时问他,为什么选择植物分类系统学这样的传统学科。钟扬的回答让老师开怀:在我知道的生物学家中,植物分类学家是一群高寿的群体。可惜天妒英才!

跟钟扬共事的15年中,真正一起做的野外工作只有一次,就是去斧头湖开展水生植被调查(1991年),钟扬对湖区人早春的湖鲜野菜菱笋赞不绝口。这项调查除了学术论文外,还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出现在《植物杂志》(1994年)上。钟扬到复旦、藏大工作后,我们还共同参加了一次西藏尼洋河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的调查(2009年)。实际上2007年有过一次再次共事的机会,是如此的接近,只可惜没有实现。回想起来,如果当时钟扬再回来工作,现在的他、我们,还有他一直挂怀的这个单位会是什么样子?

钟扬到复旦工作后,开始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有一次聊起这件事时,他说中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他希望在退休前至少为每个民族都培养1名研究生。据我的了解,即使钟扬的愿望已无法实现,但他也许已经是培养少数民族研究生最多的自然科学导师。

在我的感受中,钟扬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无论外界如何,他始终向着自己的理想匆匆而行。在外人看来,他已经走在了成功的康庄大道上,随着时间流逝,一切收获便会水到渠成。不过我却知道,钟扬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从我认识他起,他就一直保持着这种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只是在昨天,钟扬终于可以休息了。

种子已经找到,开始发芽,结实也就可待了。

红尘中痛失一行者,天国里长生一圣徒!钟扬一路走好!

刚刚窗外还是一弯明月,怎么突然下起雨了,风中雨声呜咽。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

《植物科学学报》编委

李伟

2017年9月26日夜于磨山

今天, 我们该如何学习钟扬

复旦大学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陈逸君

以实际行动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作出最好的注脚

一条陈旧的牛仔裤,一只磨破的双肩包,这是钟扬出行的标配。钟扬这般朴素地行走于人群之中,鲜有人会把他与英雄联系在一起,也很少有人知道钟扬的传奇人生和英雄善举。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创意卓异的种子殿堂,令无数观览者惊艳。但鲜有人知道,这其中有不少种子是钟扬奉献的。援藏16年,钟扬率领科研团队在世界屋脊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钟扬培养了第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实现了西藏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但很少人知道,他常年把手机闹钟定格在凌晨3点,为了赶时间,他出差常乘头个航班。因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钟扬出现心脏肥大、血管脆弱,每分钟心跳次数只有44下……

这位以播种为志业的生物学家,用手盘点生物家底、用脚丈量雪域高原、用爱浇灌民族之花、用心厚植国家未来,把希望播撒在中华大地上,以实际行动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作出了最好的注脚,生动且丰满地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

每个时代,对于英雄的期待和诠释往往是不同的。今天,每个人心目中对于英雄的定义和感知也甚为丰富、多元。但我们所期待的英雄应是可亲近的,不是那种以悬殊的“高度”给人以压力、“光芒四射”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就是我们的邻里、同事或微信圈里的人。他们以平凡示人,以至于当他们出现在我们周围、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并没把他们放在“置顶”的位置,须仰视才见。熟识钟扬的朋友,常用“亲和”“质朴”“温厚”来描述他。很多时候,我们享用英雄的馈赠,接受他们的奉献,觉得一切自然而然,施予者不刻意,受惠者不经意。直至有一天,英雄从我们身边猝然离去,我们才猛然感到失去英雄所带来的不适、缺憾和痛惜。

凡国家需要的地方,人民期待的时刻,都是我们学习英雄的现场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同时也孕育英雄的时代。今天,我们该如何学习英雄?

学习英雄,须要读懂英雄的内心。英雄拥有强大的内心、卓越的梦想以及家国情怀。钟扬曾说过,“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的所作所为,不论是卓绝大事还是凡常小事,其背后都有情怀、梦想支撑,皆有伟大的初心在搏动。今天,我们学习钟扬,就应从他的精神处用心,以我们之心去贴近英雄之心,让英雄之光照亮我们的内心,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学习英雄,须要承继英雄未竟之业。16年中,钟扬为西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美丽的西藏付出了生命的全部,但是,他的梦想还未完成。生者对逝去英雄的最好纪念,不是在网上点点蜡烛或送上几句礼赞,而应以实际行动,接力英雄未竟的事业。

学习英雄,应学其神髓。今天,我们学习英雄,不一定要模仿英雄的姿势,亦步亦趋地学英雄之形,而应学其神髓。不一定都得赶往世界屋脊,凡国家需要的地方,人民期待的时刻,都是我们学习英雄的现场。尽己所能,以极限的努力,奉献最佳的状态,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学习英雄,要珍惜我们身边的英雄,敬惜英雄每一束光照。“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而行。”千万不要等英雄远去,才把迟到的感动和礼赞反馈给他们。钟扬生前,奉献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知之甚少,固然与钟扬只予不取的奉献精神有关,也与我们对英雄的光照缺少敏感有关。英雄固然不在意我们的回馈,但我们应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像钟扬这样的播种者和筑梦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学习英雄,让我们做一颗像钟扬那样的“种子”,播撒希望,成就梦想。

板书设计

“探界者”钟扬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勇于探索)

科学队长——愿意教人(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根据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

2.提取典型事例,分析并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3.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献身精神。

自主预习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李华终于成为了   的企业家。听说他来了,记者们    ,力争第一时间写一篇关于这位“一旦决定即    一干到底”的企业家的报道。 

A.赫赫有名 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

B.赫赫有名 闻风而动 雷厉风行

C.妙龄驰誉 闻风而动 雷厉风行

D.妙龄驰誉 雷厉风行 闻风而动

2.查阅资料,概括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写法。

课堂探究

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表格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小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2.文章以“拟南芥”开篇,有何好处?

3.请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2)“于是我就这样有点‘被胁迫’地领了结婚证。”张晓艳笑说。

核心素养专练

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来刻画你最熟悉的人。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材料一 北京时间11月27日,美国“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在航行4.84亿千米后,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以北平坦的埃律西昂平原上,成为人类派出的第一个倾听火星“内心”的使者。

“洞察”号将主要进行三项研究:一是通过“内部结构地震试验”仪器,测量火星地震以及由陨石撞击引发的震颤,借助收集的振动数据探测火星内部各层情况;二是借助一对极其精准的无线电发射机,确定“洞察”号在太空中的详细位置,并观测火星旋转的微小抖动。根据抖动的情况,可以判断火星内核是固体还是液体;三是利用“热流和物理学性能探测套件”测量地层热量的来源,研究热量如何流过周围岩石的情况。

科学家将解读相关数据,了解火星的历史、内部构造和活动,从而解答行星和太阳系科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太阳系内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材料二 人类迄今为止共发射40多个火星探测器,成功率仅为50%左右,因而有人把火星称为“探测器坟场”。

由于距离遥远,从地球发送到火星的无线电信号延时约20分钟,这需要探测器具有很强的自主控制能力。相比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要进行更多次、更精确的轨道修正,才能准确到达目的地。如果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有每秒1米的速度差或1千米的高度差,到达火星附近时的位置误差可达10万千米。美国“勇气”号在降落火星前,先后4次修正了航线。

靠近火星后,探测器需要精准地进入火星轨道,这一动作被形容为“从巴黎打一颗高尔夫球,一杆落入东京的球洞”。探测器切入火星轨道过程中,如果切入点离火星略远,则无法被火星引力捕获;如果切入点太近,则可能闯进火星大气层坠毁。

材料三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着陆,其着陆点距离“好奇”号着陆点盖尔撞击坑约600千米。

为火星探测器选着陆点绝非易事。火星表面既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又有深达6 000米的峡谷和落差达27 000米的太阳系第一高山。火星的南半球遍布着高低起伏的山脉与峡谷,北半球的地形则相对比较平坦。因此,绝大多数的火星着陆探测器都降落在北半球及赤道附近。如果探测器不慎降落在一片充满岩石的区域,将会给探测器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好奇”号着陆点的选取工作在2006年就开始了。科学家们提交了33个备选着陆点方案。一年后,科学家们利用遥感观测获得的数据对着陆点进行二轮遴选,候选着陆点减少到6个。有趣的是,盖尔撞击坑在此轮出局了。然而,2008年MRO探测器带来了新的岩石成分探测数据表明,盖尔撞击坑中存在大量只能在富含水的环境中形成的矿物,这意味着该地曾经存在过湖泊,其地貌特征也表明那里曾经被洪水频繁地冲刷过。这些新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盖尔撞击坑重新被列为备选登陆点。从着陆至今,“好奇”号带来大量的新发现,今年6月还发现了有机物分子存在的证据,这表明选取盖尔撞击坑作为着陆点是相当正确的。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察”号通过收集火星振动数据和观测火星旋转抖动来探测火星内部的情况。

B.科学家将借助“洞察”号探测器获取火星的振动、位置、热量等方面的数据。

C.火星探测器能否准确到达目的地取决于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速度、高度差控制。

D.要遴选出探测条件最佳的火星着陆点,离不开对遥感观测所获得的数据的分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通过对火星的历史、内部构造和活动的研究,进而了解地球等太阳系的岩石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B.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会发生轨道偏差,所以需要多次修正,进入火星轨道的切入点也要做到远近适宜。

C.固体和液体在旋转时产生的抖动是不一样的,因此,通过观测火星旋转时产生的抖动可以判断其内核的状态。

D.盖尔撞击坑重新被列为“好奇”号备选着陆点,是因为那里曾经被洪水频繁地冲刷而形成的平坦开阔的地貌优势。

3.以上三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B 赫赫有名:形容声名非常显赫。妙龄驰誉:在青少年时期就名声远扬。“闻风而动”和“雷厉风行”都有行动迅速的意思。但“闻风而动”偏重在迅速、敏捷;“雷厉风行”偏重指行动的果断、坚决、严格的意思。

2.略。

课堂探究

1.略。

2.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

3.(1)贬词褒用,点明钟扬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课题“探界者”,呼应开头。在学习工作方面,他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是一个真正的“探界者”。

(2)贬词褒用,用增添了人物的人情味,传递出深厚的夫妻情谊。

核心素养专练

略。

课后作业

1.C 对应原文材料二第二段,第二段主要讲述火星探测器需要很强的自主控制能力,而有关近地点速度差、高度差,是作者假设举例而已。

2.D 归因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盖尔撞击坑中存在大量只能在富含水的环境中形成的矿物,这意味着该地曾经存在过湖泊,其地貌特征也表明那里曾经被洪水频繁地冲刷过,这些新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盖尔撞击坑重新被列为备选登陆点。

3.材料一侧重介绍“洞察”号的任务,材料二侧重介绍火星探测器着陆的难度,材料三侧重介绍火星探测器着陆点选择过程的复杂。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