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芣苢》《插秧歌》优质课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7-11 手机版 | ||||
专题概述 本专题的两首诗歌,一首出自《诗经》,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诗。两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体现了劳动之美。 专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2.学生在疏通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古诗中描绘劳动场景的手法。 3.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芣苢》和《插秧歌》的预习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第三课时: 阅读拓展素材,完成相关练习。 专题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展现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 其中,既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在古诗中,劳动的辛劳和美好,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古诗中的劳动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二、整体感知 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是以下几首: (一)芣苢 (二)插秧歌 (三)学习小结 (四)拓展阅读 三、学习过程 (一)芣苢 1.朗读诗歌。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发现? 明确: 这是一首四言诗。前半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后半句只有一个字不一样。 3.我们先来看前半句“采采芣苢”中的“采采”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选项,你们倾向于哪一个呢?说说理由。 A.采了又采 B.形形色色的 明确: B,理由有二:一是《诗经》中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或者名词,如:燕燕;或者拟声词,如:喈喈、喓喓等。《诗经》里没有看到动词重叠的现象。 二是《诗经》中一共出现四次:采采卷耳、蒹葭采采、采采衣服、采采芣苢。其中,“蒹葭苍苍”和“衣裳楚楚”,可知“蒹葭采采”和“采采衣服”中的“采采”是形容词,因此“采采芣苢”中的“采采”应一例类推,可译为“形形色色的车前草”。 3.请大家把后半句中不一样的那个字圈起来,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生1:这六个字都是动词。 生2:这六个字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 师总结:由此可见,这首诗中,每一行的前半句都是描绘景物,而后半句则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 4.请大家思考:这首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 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 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1:热火朝天 生2:忙碌 生3:喜悦 生4:欢快喜悦 生5:…… 5.你能结合刚才的理解,把这个空补充完整吗? 这首诗描绘了 的场景,表达了 之情。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时集体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 6.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把洋溢在诗歌里那种劳动的喜悦和忙碌读出来。 7.小结: 师: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 生1:这首诗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如“采、有、掇、捋、袺、撷”这六个动词,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 师:那么,这些动词能调换顺序吗? 生2:不能,因为它们体现了劳动的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不能体现这种过程。 师:也就是说,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劳动场景,不仅能表现劳动的动作美,还能表现劳动的过程美。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首诗歌。 (二)《插秧歌》 1.朗读诗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理解诗歌大意。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3.再读诗歌,捕捉诗中的劳动画面。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哪些画面? 生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我从这一句中看到: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生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我从这一句中看到: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说明当时在下很大的雨,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生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我从这一句中看到: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连饭都顾不上吃,说明当时已经忙到极点。 生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虽然没顾得上吃饭,但是还是对送烦人的呼唤作了回应,他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从中可以看到农家的勤劳、艰辛。 4.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你会怎么形容? 生:热火朝天 …… 5.那么,诗人是如何写出这种场面的呢? 明确: ①动作描写。“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之大,暗示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农人的辛苦。 ③对话描写。通过送饭人和插秧人的对话,写出农事之繁忙,农人之操心。 6.诗人杨万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明确: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7.师出示文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师: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小结 1.师:这几首诗歌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这几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喜悦之情。 2.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的呢? 生1:诗歌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动作描写。 生2:诗歌中都描绘了具体的劳动画面。 生3:诗歌中还有对话描写,如《插秧歌》一诗。 生3:诗歌还会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农民的辛苦与忙碌。 …… 五.拓展阅读 师:古代描写劳动的诗歌还有很多,下面请大家阅读这些诗歌,体会其中的劳动之美。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