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7-10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进行赏析。 4.学生通过文中的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体会并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以艰苦劳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生体会并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以艰苦劳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 2.学生通过了解人物通讯中让人物“立” 起来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完成单元预习方案上的练习。 2.教师课前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师出示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问:通过这个标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个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其中“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正标题,“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副标题。 2.师:通过这个标题,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主要写的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生:“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一首词,叫《七律到韶山》。 3.师出示《七律到韶山》,并简单介绍: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是现代诗人毛泽东所做的一首七律。它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其中,“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意思是: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句诗作为文章的正标题呢? 生各抒己见。 4.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知人论世 1.师:出示袁隆平的图片和名字 问:关于袁隆平,你们对他的了解有哪些? 生结合预习所知,各抒己见。 2.师明确: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来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惠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3.师:了解了这么多,谁能起来用一句话说说: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生: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主要写了袁隆平的哪些事例?这些事例突出了袁隆平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事例 精神品质 明确: 人物事例 精神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师:请大家仔细研究这些事例,说一说,这些事例之间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关系? 生:这些事例完整地呈现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 师:由此可见,这篇人物通讯的线索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3.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拟四个小标题呢? 生各抒己见。 明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突出表现他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突出他作为科学家勇于创新的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突出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真理的精神。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突出他在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给予高度评价。 也就是说,作者是根据所要突出的人物精神品质来对事例进行分类,并以小标题的形式进行区分的。 列小标题有什么好处呢? 生各抒己见。 明确: 1.便于分门别类组织材料,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2.便于突出重点,读来印象更加深刻。 3.能吸引读者,并便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具体分析,研读细节 1.师: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精心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还可以借助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 那么,这篇人物通讯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下划线,并在语文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进行赏析。 2.师生共同明确: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屏气凝神”“伸出”“欣喜”“抚摸”“几乎要喊出声来”写出了他发现特殊稻株时的惊喜。 …… 3.师总结: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四、课堂小结 1.师:现在,我们再回过来来看文章的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作者为什么要把“喜看稻菽千重浪”作为文章的正标题呢? 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明确: “喜看稻菽千重浪”,意思是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契合了袁隆平数十年追求的梦, 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 2.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人物的精神,二是人物通讯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告诉大家他成功的秘诀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有人根据文中所述美国、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从事过杂交水稻研究但都没有成功等内容,认为袁隆平的成功实在是一种幸运。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态度,并阐明你的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观点一: 同意这种观点。科学研究的成功,本身就有幸运的因素在内。袁隆平成功的秘诀中的“灵感”“机遇”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袁老也承认他成功中又幸运的因素吗? 从课文中的内容来看,1961年7月,下课后在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另外,他在中国这样一个种质资源丰富、社会制度优越,可以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写作等,都不是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都属于成功中的幸运因素。 观点二: 反对这种观点。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他的敏于发现、矢志不渝、勇于创新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来自他长期艰苦的劳动付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顶住来自学术权威、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和指责,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劳动成果,绝非“幸运”二字所能涵盖的。没有知识何来创新,没有汗水何来成果,没有经验和思索又何来灵感,没有卓越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怎能抓住机遇!因此,袁隆平的成功,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劳动的汗水、创新的能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为人类造福的高尚情怀之上的。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