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铁凝《哦,香雪》优质课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7-09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从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角度欣赏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分析探究的技能。

3.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以及人们渴望摆脱贫穷走向文明的迫切心愿。

4.品味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

二、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铁经历与作品,了解《哦,香雪》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2.阅读作品,理解字词,积累知识,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理解小说创作思路,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4.分析小说主要人物香雪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5.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识的象征。对知识的追求。

三、重点难点

1.了解《哦,香雪》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内容与语言风格。

2.分析小说创作思路,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

3.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鉴赏小说主要人物香雪的纯美形象。

四、预习新课

五、导学基础知识

一、走近作者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进行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新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 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种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的较量与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六、诵读全文

1、文章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前一句是条件复句,夸张地描写外界的人难以发现台儿沟,后一句也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台儿沟的人无意走出这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台儿沟的闭塞。“火车”“铁轨”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一心一意”“默默地接受”,写出台儿沟人们安于贫穷和落后,保守麻木的特点。

2、“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分析:“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象征现代文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象征现代文明与台儿沟擦肩而过,这句话描写了台儿沟人们眼睁睁看着火车从台儿沟通过却不能享受它带来的好处时的惋惜和无奈,为下文描写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做反衬。

3、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运用反复、拟人的手法,强调火车不在台儿沟停留的坚决态度,接着连用三个问句申明不能停车的理由,造成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与下文火车鬼使神差般地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进行对比,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4、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有什么作用?

分析: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侧面表现了姑娘们生活环境的艰苦,反映了台儿沟的贫穷、闭塞。同时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5、从对火车上人和物的关注角度来看,香雪与其他姑娘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香雪与其他姑娘一样,对火车上的人和物充满了好奇心,这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所不同的是,香雪在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学习用品。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文化知识使她与其他姑娘的追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她的追求比别人的追求更高,她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七、导读理解

小说结构

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就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全文分析

第1—4段:引子,写火车开进台儿沟。

“深深的褶皱”直观的表现了台儿沟的封闭与落后,与外界的隔离使其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几分无奈中又夹杂着几分悲凉,更加惹人怜惜。“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形容铁轨设计之艰难,使用了富有节奏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大山地形的复杂。“不停不停,不停不停”用人的声音来模拟“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在这里停留一会儿,暗示着山村之小到了微不足道。

第5—45段:开端,写姑娘们的欢乐时刻,表现了她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火车”是关键的物象和载体,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台儿沟则是古老中国大地的缩影。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封闭、贫穷、落后的台儿沟,则象征着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的转折。

第5段,尽管火车在台儿沟只停留一分钟,尽管火车到站已经天黑,但台儿沟的姑娘们还是“梳妆打扮”“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如同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其背后有巨大的心理动力,即对山外的现代文明和新生活的向往以及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面貌的迫切愿望。

第6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这一细节描写表明香雪既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也有对未知事物的害怕。“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形象的表现了香雪面对现代文明时的自卑与胆怯。

第45段,呼啸而来的现代文明以它的速度与力量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与停滞。“五彩缤纷”形象的表现了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第46—63段:发展,香雪渴望有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对知识的追求。

第47段,凤娇心甘情愿地为喜欢的人付出,体现了山村姑娘面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时,含蓄执着。而如果“北京话”给凤娇捎回一捆挂面、两条纱巾时,她就一定要抽出一斤挂面还给他,这反映了山村姑娘的善良与自尊自爱。

第48段,香雪从骨子里透出来美丽和清纯。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旅客们的感受来表现香雪的美丽和清纯。在旅客们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面孔是“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看到香雪,他们不但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

第49段,这里写香雪做生意与其他姑娘们的不同之处,她除了与乘客进行物资交易,还趁机学习知识,打听城市的文化生活。对铅笔盒的描写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追赶火车的细节暗示了只有插上知识的翅膀才能追赶上时代的列车。

1、掌握了更多文化知识的香雪与别人的需求不同,她比别人追求的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原本胆小的香雪才能第一次登上火车,第一次走出这个山村,第一次体验到山外的世界。

第64—72段:高潮,写香雪换回铅笔盒,表现了香雪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

第65、66段,“火车停了”笔锋一转,热火朝天的气氛突然变凉,火车“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这个句子使故事情节出现曲折,从前文“一分钟”的热火朝天的场面转入下文的冷冷清清的场面,为香雪登上火车换自动铅笔盒埋下伏笔。

在冷漠的时刻,香雪意外的发现了她渴望已久的自动铅笔盒。“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小说准确地描写了此刻香雪既激动有疑惑的心情。

第67段,“敲”、“跑”、“扒”、“跃”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香雪的果断和勇敢,与之前她见到火车时的胆小、拘谨形成鲜明对比。

“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召唤,那四十个鸡蛋象征着香雪继承的山里人特有的质朴与真诚。正是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和山里人特有的质朴与真诚为香雪换来了象征文明的自动铅笔盒。

第73—83段:结局,写香雪深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第76、77段,香雪由怕到不怕,铅笔盒给了她信心、勇气和力量,成为她黑夜中的引路灯。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明净的月亮、肃穆的群山、强劲的秋风、歌唱的叶子,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秋风月夜图,正是由于对外部世界、新鲜事物、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香雪的内心才变得满足而平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美好的情景也随之生成。

“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中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被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小说以反复呼告的手法结尾,蕴含着深意。有对贫穷落后的山村怜悯,有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有对质朴心灵的赞美,还有对质朴心灵可能会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八、巩固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蚕(节选)

茅盾

鸣!呜,呜,呜,——

汽笛叫声突然从那边远远的河身的弯曲地方传了来。就在那边,蹲着又一个茧厂,远望去隐约可见那整齐的石“帮岸”。一条柴油引擎的小轮船很成严地从那茧厂后驶出来,拖着三条大船,迎面向老通宝来了。满河平静的水立刻激起泼刺刺的波浪,一齐向两旁的泥岸卷过来。一条乡下“赤膊船”赶快拢岸,船上人揪住了泥岸上的树根,船和人都好像在那里打秋千。轧轧轧的轮机声和洋油臭,飞散在这和平的绿的田野。老通宝满脸恨意,看着这小轮船来,看着它过去,直到又转一个弯,呜呜呜地又叫了几声,就看不见。 老通宝向来仇恨小轮船这一类洋鬼子的东西! 他从没见过洋鬼子,可是他从他的父亲嘴里知道老陈老爷见过洋鬼子:红眉毛,绿眼睛,走路时两条腿是直的。并且老陈老爷也是很恨洋鬼子,常常说“铜钿都被洋鬼子骗去了”。老通宝看见老陈老爷的时候,不过八九岁,——现在他所记得的关于老陈老爷的一切都是听来的,可是他想起了 “铜钿都被洋鬼子骗去了”这句话,就仿佛看见了老陈老爷捋着胡子摇头的神气。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分家产就这么变小,变作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老通宝恨洋鬼子不是没有理由的! 他这坚定的主张,在村坊上很有名。五年前,有人告诉他:朝代又改了,新朝代是要“打倒”洋鬼子的。老通宝不相信。为的他上镇去看见那新到的喊着“打倒洋鬼子”的年轻人们都穿了洋鬼子衣服。他想来这伙年轻人一定私通洋鬼子,却故意来骗乡下人。后来果然就不喊“打倒洋鬼子”了,而且镇上的东西更加一天一天贵起来,派到乡下人身上的捐税也更加多起来。老通宝深信这都是串通了洋鬼子干的。

然而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的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素来和儿媳总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就吵了架。儿媳四大娘去年就要养洋种的蚕。小儿子跟他嫂嫂是一路,那阿四虽然嘴里不多说,心里也是要洋种的。老通宝拗不过他们,末了只好让步。现在他家里有的五张蚕种,就是土种四张,洋种一张。

“世界真是越变越坏!过几年他们连桑叶都要洋种了!我活得厌了!”

1.文中老通宝眼中的“小轮船”是什么形象?

2.本文中的“小轮船”和《哦,香雪》中台儿沟姑娘们眼中的“火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1.老通宝眼中的小轮船很威严,横行霸道,带来吵闹的轮机声和洋油臭,是骗钱的洋鬼子的化身,是老通宝仇恨的对象。

2.本文中的小轮船是与老通宝争利,被老通宝仇恨的对象。台儿沟姑娘们眼中的火车则给她们带来清新的风,带来了震撼,虽然她们面对火车有自卑感,但她们积极迎接火车,主动接近、拥抱火车,是可亲的对象。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