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桥文化简介(作文素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1-07-07 手机版 | ||||
1、温州桥名可编顺口溜: 老温州,桥真多。东面蒋家桥,西面西山桥;北有株柏桥,南有南浦桥(飞霞桥);高的高功桥,矮的矮凳桥;长的万里桥,短的半腰桥;粗的粗糠桥,细的金丝桥;白的豆腐桥;红的小虹桥;三月清明桥,太平平安桥;道阔道前桥,路阔广化桥;卖鱼渔丰桥,卖麻卖麻桥;买菜广利桥,公园中山桥;大、小二高桥,汇车到洞桥;中走吴桥,还有上、下桥;天热乘凉桥,潜水游泳桥;状元、胜昔桥,敲锣打锣桥;统帅将军桥,凯旋得胜桥; 路芎陡门桥,路弯丁字桥;二字双龙桥,三字三板桥;四字四顾桥,八字八字桥;河东河通桥,河西河屿桥;远望眺舟桥,潮水满涨桥。 顺口溜流传广,传播快,仔细读来还真有几分回味和启迪。 2、桥名可编打油诗: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打油诗通俗易懂,亲切感人,使温州桥名更多几分情趣。 3、桥名数字编趣联: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 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顺口溜、打油诗、数字趣联完全得益于桥名的特色,这又激发了我们对温州桥名命名的探究。 二)探究桥名由来 温州素称“九山十八溪”, 从东晋、南宋到清朝、民国,历朝历代的温州人不断建造着桥梁。据《永嘉县志》记载,市区共有桥梁四百二十座,仅信河街上就有七十二座。不难想象当时那宛如威尼斯般的美景。只是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人们需要的是更平坦的马路,于是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宽阔笔直斜拉桥等现代桥梁取代了它们,桥的踪影也渐渐模糊,现在我们也仅仅能从部分地名中知晓:哦,原来这本是桥。这样的名字还挺多的,比如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等。由于桥的数量多,其名字就多,也就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发现温州桥命名还真有几分特色有的桥名是根据有关桥流传下来的故事而命名。这种命名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但了解之后发现温州的就更多了。如“双莲桥”就有不能做夫妻的恋人双双跳塘河而长成并蒂莲的传说。 有以人名命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胜昔桥原名窦妇桥,相传名叫窦妇的绣花女为躲避恶霸的追捕而投河自尽后神伞带她升天成仙。 还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以吃食为名的芝麻桥、糖糕桥等。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 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 硐桥—— 硐桥在瑞安丰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今保存完好。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9.21米,净跨4.53米,宽21.58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建有丰湖亭和广济庙。亭面宽三问,进深一间;庙二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问前建戏台,均为晚清木构建筑物。硐桥是瑞安市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胜古迹,她不仅以其独有的建筑风格供人欣赏,而且以其多功能的休闲方式让人光顾,更是以其美丽而神秘的民间传说令人瞩目。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瑞安城内火灾连连,黎民百姓叫苦不迭,若遇东风,火烧得更旺,且难以平息。风水先生讲:“这是东门外的硐桥在作怪,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阳光直照硐桥形成焦点,成为起火的源头,再加上东风吹过这圆形的硐桥,犹如天公使用火棍向灶里鼓风一般,火就会越烧越猛烈,要想灭火必须将硐桥堵塞。”于是老百姓想了个对策,在东门外宽阔的塘河中央,打桩挑土,建造一座拱瑞山,再在山上修筑能管辖水火的月井庙,庙的四周又栽满葱笼的大树,来遮挡东边吹来的大风,从此,城内的火灾嘎然而止。老百姓就这样给硐桥与拱瑞山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并升格为瑞城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丰湖亭行人往返频繁,经常有数十人聚坐在一起漫无边际地谈天说地和自由自在地休闲娱乐。庙内还设有小卖部,经营日用品和食品,方便游客;戏台每年三月与九月邀请民间戏班演出,每次演出三至五天,前来看戏的人们络绎不绝,瑞安市举办的几届文化艺术节,都把这里作为鼓词专场的主会场,演出效果比较理想。庄济庙每逢初一、十五日,都有四面八方的香客前来点蜡焚香,祀求四方平安,家庭幸福。平时到硐桥上休闲娱乐的最多的是老年群体,这里似乎成了老年人聚集的老年宫。瑞籍著名电影演员、作家黄宗英回乡创作报告文学时,敏锐地发现了美丽,便端坐在桥头靠背座椅上,与几位白发童颜的老翁促膝谈心,被摄影家刘显佑拍摄下来,成为艺术摄影的经典之作。 由于硐桥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派生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有船只包括至高无上的端午节龙舟,通过硐桥时,一律不得高声呼叫,不得敲锣打鼓,否则硐桥就会“发怒”而惩罚他们。这当然是迷信,但实际上硐桥洞长,河窄,回音效果极好,如果声音过响,容易震坏耳膜,身体虚弱的人还会影响到心脏,同时洞内黑暗阴森,声音过大会让人产生恐惧感,所以船只通过硐桥时,只能静悄悄的,没有人敢高声喧哗。 光阴荏苒,历史悠悠,硐桥记载着时代的兴衰,书写着文脉的辉煌。岁月的长河始终没有让古硐桥褪色,反而为她增添了灿烂绚丽。 双莲桥 双莲桥位于小南门外,是始建于宋朝的九拱石桥,在宋代名为“绿野”。据《永嘉县志》所述,最早见于明代种书堂校刻的《集异篇》中提到这么一个故事。传说有张姓和李姓两户邻居,二人的儿女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于是就为两人订下婚约,儿女长大后,张家家道中落,李家仍然富有,李母便要求女儿另嫁豪门,女儿宁死不从。一次元宵灯会,李女在桥头遇到张子,双方互诉衷情,又想到李母逼迫他嫁,于是双双相抱跳桥殉情。次年在他们殉情的地方,水中莲花开并蒂,一时引起人们惊异,便找人疏浚河道,在河底发现两个互相抱着的青年男女,莲茎就是从他们二人口中伸出。时任邑令以其“不失贞义”,将二人合葬,并将这座桥命名为“双莲桥”。 光绪《永嘉县志》在简述了这个故事后还附诗一首“初盟不负铁心坚,割断尘缘作水仙,乌鹊巧催桥上渡,青娥长展镜中妍。生前果堕相思树,死后花芳并蒂莲。何处宰官身可见?幻鬟娇小爱河边”。” “双莲桥”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温州的道情和“龙船儿”(温州独有的一种曲艺形式)一直传唱不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爱情故事也只留在了老一辈人的口中。 万里桥——一对夫妻、一群生意人、一座万利桥 过去温州人来往通行靠的都是船,当时如果河面太宽,造桥是比较困难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渡船又名叫做方舟,是四四方方的船比较浅,此岸的人到对岸这边,有个树桩把绳子系在上面,对岸也把绳子系起来,人站在船上往对岸走的时候,绳子往这边拉,船往那边走。那边的人回来的时候绳子往那边拉,船往回走。 以前有对夫妻做生意,店开在这岸,进货要到对岸,每日往返。有一天刮台风,这对夫妻想多进点货,结果船上放的东西比较多,风浪一大,因为长久没有更换揽绳,加上刮风下雨风浪很大,就把揽绳拉断了。断的时候,船正好顺着水势往回走,货物又很重,渡船就钻到了水下,夫妻俩落水被淹死了。此事发生后,地方上有很多的生意人,在为这对夫妻的遭遇表示同情时,也决定捐钱造桥,你十元、我二十,大家一笔一笔把钱凑齐,在1922年造起了这座石桥。 桥造好后,有人建议命名为“万利桥”,一万的万、利益的利,既是为了感谢和纪念商人投资建造这座桥,取一个好的寓意,也是表达这座桥建成后,交通更为方便安全,让成千上万的人获益。后来,温州人为了书写方便,温州方言谐音就将万利桥改作万里桥。 侯晓旭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