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各名校校长:点评中国的高考制度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东方网-新民晚报

  对于我国现在实行的、以全国统一考试录取为主的高考制度长期来一直存在很多意见,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请看

  ——中外校长点评中国高考制度

今天下午,“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降下帷幕。在为期一周的论坛上,130多位来自美、英、法、德、俄、日及我国各地的知名大学校长,围绕“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主题,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真知灼见。论坛期间,围绕我国现在实行的、以全国统一考试录取为主的高考制度,记者采访了部分名校校长。

  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夏比萨·贝塞里尼:进大学后竞争激烈

  在法国,上大学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考核,一般只要中学毕业都可以进大学。真正比较激烈的考试和竞争是在大学里,上大学一年或两年后有个非常严格的考试。我认为,在招生问题上,人人都平等,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大学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法国大学里的学生就相当多。中国有许多很好的学生,我们在法国接触到的中国学生,都非常聪明勤奋。如果中国学生因为通不过高考,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欢迎到法国来。

  贝塞里尼教授:2004年就任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

  贝塞里尼教授于1967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她出任巴黎第十一大学管理理事会副主席,负责学校的预算、人事、配合学校和政府共同创办的“大学3000”计划和大学四年发展规划。

  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光学。1977年起至今,在国家科研中心分子物理成像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W·D·麦克米伦:中国制度值得借鉴

  我对中国的高考制度了解不是特别多,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拔制度,因为在中国,它能把同龄人中最好的学生选拔出来。在英国,我们的选拔制度和中国的办法大同小异,我们的方法、过程还要复杂一些。我认为我们在选拔学生时也应该学习和参考中国的这种方法。牛津大学可以从北大、清华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挑选到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我们牛津大学和上海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都有密切的联系,上海很幸运,有这些大学,有在这些大学里学习的优秀学生。

  W.D.麦克米伦教授:于2002年第二次任牛津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术)。

  作为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一直负责发展大学学术战略,监察学校的账目,并负责检查学校的财政系统。

  麦克米伦教授的研究兴趣涉及的领域很广,但主要围绕数学模型和计算这一核心领域。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单独录取还不可能

  实行当前的高考制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和清华大学讨论过、和许多中学校长都讨论过,大家都觉得,就目前来讲,没有更好的高校招生选拔的办法。应该说这种考试制度还是比较公平的,不能说每个学生都考出了真实水平,但相对来讲,大部分选拔出来的人都很不错。可以说,通过这种制度,北大挑到了同龄人中最好的学生。当然,这种制度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它光看学习成绩,但录取一个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如果万一生病了,一下子就把一个孩子的一生断送了。对于这种考试和录取的制度,现在各省区市也在不断探索改进,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一下子马上改过来是不可能的,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如果将来高等教育非常大众化了,大部分人都能进大学了,也就不用这么严格了。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北大在招生上也在进行改进。我们现在有5%的自主招生权,就是一种改进的尝试。这5%的学生也要经过全国高考,只是可以降20分录取,避免了为了一分漏掉各方面素质都很好的学生。教育部曾让我们和清华考虑,单独出题考试录取。但我们觉得在现实情况下不太可行,我们面对全国几百万考生,只要有几十万来报北大清华,这么大的工作量,哪个学校都承担不起。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入校以后全面培养

  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我们当前唯一可行、有很多遗憾、但又必须实行的一个制度。我们培养一个学生,要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人格,也就是要德智体全方位发展,这在试卷上是考不出来的。高考是一把尺,学生进入教育是他的权利,你必须要有一把尺来衡量他,这把尺应该是多维的,但我们现在只是一维的,一个总分就决定了终身,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条件下,改起来太复杂了,也只有这个办法。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在考卷上考出来,但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不能在考卷上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能在学生到了同济大学后,提供一些更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动手,自己创新。去年我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了3000万元搞了10多个创新基地,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下课后,把他学到的知识去动手试试,在试的过程中组成团队,学习社会沟通的能力;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学一点社会人文,所以尽力在每一个校区搞了很多文学艺术活动,请作家来谈文章,请诗人来讲诗,请画家来作画,请院士来讲美学,请杰出人才来讲人生,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熏陶。我希望我们的高考可以全方位的考核一个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改动太多不利师生

  首先要肯定,在没有找到别的更好的办法来取代现行制度以前,考试制度还是必要的。我倒是认为,我们的高考制度改动太频繁,年年调整,五花八门,这不利于选拔人才。我希望少改动为好,各个地方也要少搞一点地方特色。这样家长稳定,学校稳定,学生稳定。频繁变动会导致社会一种浮躁的心理。没有一个稳定的高考制度,学校、家长、学生无法应对,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老师教学。高考也应该是法治,不是人治。当然最理想的办法是学校自己考,但在我们国家目前条件下,很难实现。

  社会上对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很多责难,有些责难并不公平。家家都有孩子,都在从个人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提出的意见有合理的因素,更多的是不合理的。这个制度可以根据新的情况,过些年调整一下,但调整之前一定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研究。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辅助措施也很重要

  就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而言,我认为全国统一考试是最好的一个办法。当然我们也应当有适当的辅助措施,让一些很好的学生不要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点老清华就有个传统,比如吴晗的数学考得并不好,清华也录取了。清华最近几年也在尝试恢复这一传统,但应该注意的是第一要公开公正,第二这是高考制度之外的一个辅助形式,把这两点处理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5到10年之内,现行的高考制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以后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加普及化,大多数人都能够上大学的话,我想会对我们的高考制度有根本的冲击。那时,全国统一考试可能就要作大的改动了。作为高考的辅助形式,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是这样的,从各地重点高中推荐过来一些优秀学生,然后我们派出一个由7至11个精干教师组成的委员会和这些优秀生见面,然后提出各种问题,再从中挑选。我们实际上在浙江、江苏等省已经这样做了两年,确实没通过高考就挑选到一批非常出色的学生。就目前的高考制度来讲,文理分开是最坏的一个办法,我们现在之所以缺乏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文理分开。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文科理科不应分家

  现在的高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把文理科分开考,导致了高中学生的文理分科学习。实践证明,学文科的人非常需要理科知识,学理科的人也非常需要文科知识,把这两块分开考会耽误我们国家拔尖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对于现在的高考制度,其他方面可以先不改,但应该先把文理分开的考法改过来,改起来也没什么困难。你只要把文理分科的考试制度改过来了,各所中学的教学就会自己改。学生应该在高中都学一样的东西,甚至到大学以后,第一年也学一样的东西,到第二年第三年再分开学。像现在这样,学文科的人对数理化生基本不懂,这会造成他工作上的很大困难,今后发展也受到限制;学理科的人也是对历史哲学很不关心,这个也会使他们今后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全球近百位大学校长云集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4日至1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外100余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出席了开幕式。

  今年应邀到会并发表讲演的外国及香港地区知名大学校长和专家共14名。其中,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校长约占应邀大学总数的一半以上。既有私立大学,又有公立大学;既有综合性大学,如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也有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如伦敦经济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得州奥斯汀大学等。

  参加论坛的中方校长为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的部委和地方高校、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13所和中部5所高校的现任正职校长。论坛还邀请了香港部分大学的校长与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还将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本届论坛为期7天,主题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和“大学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与会160多名中外方教育人士将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学科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的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科学研究的组织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大学与企业的亲密联系等6个主题展开研讨。

  据悉,论坛结束后,各个小组还将就专题继续研究,并将于明年初提交研究报告。

  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2002年7月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大学校长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大学”,82位中国大学校长和16位海外大学校长参加了论坛。

(本报驻京记者杨丽琼)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