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6-20 手机版


 一、诗歌形象的鉴赏

(一)明确概念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物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自己。第二类:景物形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第三类:事物形象,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鉴赏诗歌形象是要抓住三点:一是把握形象的特征。二是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三是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和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恰当地描绘出来,并加以赏析。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贬谪怀远诗、怀古伤今诗等题材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诗人自己的形象。

2.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送别留别诗、爱情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来表情达意。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塑造了临别时依依不舍的人物形象,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读来仿佛就在眼前。

鉴赏人物形象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二、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多个景物形象往往形成意境。考题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把握,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总是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在三句中连用九个事物,但这些事物都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作者所选的“枯藤”“老树”等都是与主题“秋思”紧密联系的。所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上,应该揭示出它包含的思想情感,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理。

鉴赏事物形象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事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重点关注诗歌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四、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诗歌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也更具有感染力。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诗歌语言方面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一是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三是能分析诗眼的作用或炼字的妙处,四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一)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大多讲究炼字,诗人往往着意锤炼一个字或几个字,使之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最独具匠心。

(二)炼句艺术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炼句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五、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塑造形象、抒发思想感情、表现主旨服务的,所以在答题时要围绕表情达意来作答。

提问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分析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这种手法(方式、修辞)的内容;

第三步:揭示这种手法(表达方式、修辞)在诗歌中对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传达主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六、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已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注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注:香署:指京畿省台之类的官署。竹林欢,典出“竹林七贤”,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句,“俗吏”指的是孔征君的身份,“闲居少”说明孔征君工作事务繁忙。

B.颔联两句写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前去寻访孔征君,“竹林欢”用典,表现他们重友情。

C.颈联“花微落”“雨暂寒”表现了春天寒暖交替之际的时令特点,充满着早春气息。

D.尾联写诗人、王郎中和孔征君三人在“瓮间”且聊且酌,把盏言欢,极具生活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A

2.(1)“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写出诗人工作繁忙,无法拜访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们的歉意。(2)“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表达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寻访朋友的欢快心情。(3)“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写诗人和朋友在酒坛间饮酒,这种欢乐让自己做官的志趣都少了许多,抒发了作者对孔征君隐居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俗吏’指的是孔征君的身份,‘闲居少’说明孔征君工作事务繁忙”错误,“俗吏”是指诗人自己,“闲居少”是说诗人自己工作事务繁忙。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写自己职务繁忙,找不到时间与朋友会面,俗事总是太多,和友人叙旧的时间却很少,诗人满含歉意开篇,让我们从首联读到一位兢兢业业的古代官吏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们的歉意。“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写作者寻访朋友的快乐心情,偶然的相聚格外欢乐,虽然不常见面,但是真正的友情总不以时间长而变淡,反而更加深厚。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难得闲适的心境,大概是平时太忙而忽略了季节的变化吧。“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写饮酒作乐,这种欢乐会让自己做官的心情都散尽了,因而说“莫使”,可见诗人对这种悠闲生活的向往喜爱,也有对隐居好友孔征君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唐代)张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知此诗属登高诗,作者和杜牧一同登齐山,张祜依韵和诗所作。

B.首联通过视觉描写菊花的繁茂,通过听觉描写了音乐节奏急促的乐曲。

C.颔联写景运用色彩,俯仰结合视角,描绘出晚秋齐山的阔大壮美景色。

D.颈联用典,表达不能忍受像孙盛那样的小人的嘲讽,愿结交王弘这样的朋友。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①首联和颔联,通过菊黄叶红,蓝天白云,江水澄碧,扁舟几叶等描写齐山的优美风光,借景抒情,表达对晚秋景色的喜爱。②颈联用典,称誉杜牧,认为杜牧就像王弘一样知人善用,待自己为知己;同时表明对世事已经看开,不想讥讽嘲笑谁,只愿意和好友一醉解百愁。③尾联流露出落寞情绪,有漂泊他乡的孤独,也有对晚秋景色怜爱,但秋景再美,也挡不住冬天的到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不能忍受像孙盛那样的小人的嘲讽,愿结交王弘这样的朋友”,错误。“不堪”是“不愿意”,而不是不能忍受。不愿意学孙盛讥笑清谈,愿意陪同王弘饮酒长醉,半夜而归。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标题可知,此诗为登高望远诗。首联:该句译为“季秋九月,秋浦南岸菊花繁茂盛开,金黄一片,在落日余晖中,乐师们吹奏者节奏急促的乐曲”。诗人描写了“菊”“落晖”等静景,“秋溪”等动景,描绘的景色非常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该句译为“山上林深树密,红叶层染,山径小路弯弯曲曲,远望去都被隔断了,蓝天白云,江水净碧,扁舟船帆稀少”。诗人描写了“红叶”“碧云”“江静”“帆稀”等美丽的景色,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喜爱之情。颈联:该句译为“不愿意学孙盛讥笑清谈,愿意陪同王弘饮酒长醉,半夜而归”。该句运用孙盛和王弘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不愿意像孙盛那样讥讽嘲笑他人,希望能和像王弘那样的杜牧一起一醉解百愁,表明对杜牧的赞扬之情。尾联:该句译为“飘零他乡,同好友共同欣赏晚秋风光,可是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提醒着寒冬即将到来”。该句透漏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愁,秋景虽美,但是冬天已经快要来了,而诗人还漂泊他乡,难免有落寞失意的情绪。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①

戚继光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描绘了前往塞北途中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莲勃的优美景象。

B.颔联刻画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

C.诗人眼里塞北和江南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对塞北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意。

D.诗歌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前四联写前往塞北途中所见之景,郁葱、肥、出、飞等词写出蓬勃生机;“何相似”表示江南、塞北都是要守卫的国土,表到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②“总未归”写作者十年在外而久未归乡;“惆怅”“立斜晖”尽显作者心怀,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体的,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非常相似”“流连忘返”理解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塞北,所以不能说“流连忘返”;由“何相似”可知,塞北、江南都不是家乡,但都是作者守卫的国土,也都是作者热爱的祖国山河,所以不能说“非常相似”。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的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浔阳楼

白居易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巧妙,以与江州有关的陶渊明、韦应物起笔,“爱”与“怪”表现了对他们的赞扬和钦佩,自然引出登楼的所见所思。

B.本诗善用意象,第七至十句抓住“大江”“匡山”“炉峰烟”等意象,通过视角的变化、时空的转换,描绘了壮阔静美的景象。

C.诗人精于写景,“深夜湓浦月”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与“住近湓江地低湿”意境相似,暗含了天涯沦落、知音难觅的苦闷。

D.诗人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诗歌语言虽浅近平实,亦不乏精细工巧,虚词多次运用使诗歌文脉贯通,摇曳生姿。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承接上文,揭示了陶渊明、韦应物二人文思高妙的原因在于得到浔阳“清辉”与“灵气”的涵养;②引出下文,借自己这些“偶成句”难以尽现江山之美,强化了对浔阳美好风景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深夜湓浦月”是对浔阳夜景的描绘,意境清幽,不含作者天涯沦落、知音难觅的苦闷。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的能力。这首诗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是诗中的第七至十句。前四句中“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五、六句,作者知道了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的原因。七至第十句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十一、十二句“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所以,“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写景句,在结构上承接上文,揭示了陶渊明、韦应物二人文思高妙的原因在于得到浔阳“清辉”与“灵气”的涵养。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最后两句,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所以,“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写景句,在结构上又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借自己这些“偶成句”难以尽现江山之美,强化了对浔阳美好风景的喜爱和赞美。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周瑜宅

郑變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①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②鼎沸,老魅③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释:①熛(biāo):迸飞的火焰。②炎刘:汉朝。③老魅:指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

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卷”“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

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D.“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因君臣二人皆英年早逝,导致大业未成。

2.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1.A

2.郑词表达了作者对周瑜英年早逝、功业未成的惋惜,苏词表达了对周瑜年少有为的赞叹和羡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开篇先宕开一笔”错误,不是“宕开一笔”,都是直奔主题。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郑词中,“公瑾伯符天挺秀……秦淮夜夜幽咽”,周瑜和孙策都天资挺秀,可惜在中年君臣就惜别了。赤壁战后,吴、蜀因争夺荆州连年攻战,加之东汉政权极度动荡不稳,因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得以成功。周瑜死后,吴国终于灭亡,秦淮流水发出幽咽之声,宛如周郎叹恨不已。诗歌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周瑜英年早逝、功业未成的惋惜。苏词中,“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表达了对周瑜年少有为的赞叹和羡慕。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②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③,霎儿雨,霎儿风。

注:①蛩(qióng):蟋蟀。②浮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③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C.“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写JLH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D.《行香子七夕》整首词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2.这两首词同是写七夕,但是却情致不同,各有一番风味。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鹊桥仙》:词人巧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情长不在朝暮。《行香子七夕》:作者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描写”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议论的表达方式。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和比较鉴赏的能力。《鹊桥仙》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上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下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词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行香子七夕》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下片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这首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继之天上神话世界。全词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己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时南宋偏安,抗金鲜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操小名阿满。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用“赤壁”“一番怀古”直接点题,非常醒目;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和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C.“今如许”三字,转折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词人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所引发的感慨,喷薄而出,令人震撼。

D.词人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发问之中,直抒胸臆,言辞激烈。

2.赤壁之战是文学中常见的话题,不同的作者,常有不同的解读。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12539;赤壁怀古》都写到了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微,怀古是为讽今。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并结合拟人修辞,表达景存世迁的感慨;以无心赏柳表达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这些句子用墨浓厚,形象再现了当年的豪迈的英雄气势,显出一种雄伟的自然之气,突出战争的宏伟场面,将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通过周郎破曹时建立的丰功伟绩,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是为了怀古讽今;

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年少有为,建立了赤壁之战这样的丰功伟绩,而诗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在对比昔年英雄周瑜年少成名,自己将老仍无所建树时,油然生出的人生短暂,光阴虚掷的慨叹,是为了怀古伤己。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②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②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看到的春日盛景,而是娓娓如话家常,表达了抱着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随缘自适的想法。

B.首句“著意”一词,表露出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刚刚病愈“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C.“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芒鞋”照应了上片的“寻春”与“信步”。

D.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寻春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见之景,抒发了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病愈初时只能徊于家门附近的遗憾。

2.“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一句中“柔”字用得巧妙传神,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1.D

2.句中“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写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同时,“柔”字衬托出女子回娘家看亲人的轻松高兴的心情。“柔”字也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归宁女子的笑声里。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D项,“病愈初时只能徘徊于家门附近的遗憾”错误,下片“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意思是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由此可知,诗人观赏春景,写女子心情愉悦,侧面表达自己信步寻春的闲适之情,看不出“遗憾”。

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意思是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柔桑”,形容桑叶很嫩,“柔”字突出了桑叶之嫩,也突出了春之早。结合诗中“归宁女”“笑语”可知,“柔”字也衬托出回娘家看望亲人的女子轻松愉悦的心情。联系上句“朱朱粉粉野蒿开”可知,诗人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柔”字也暗示了词人寻春的感受:乡野的花草以及归宁女子的笑声里都充满了春天的生机。

十、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各题。

(双调)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 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在赤壁一战中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紧承上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 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 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 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 如梦”的悲伤感叹。

【答案】1.D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然后看选项中的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本题中,D项,“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错误,从曲中来看,末句虽系总括,但并未“指明”三国英雄,“西蜀”借指刘备,“江东”借指孙权,诗中末句并未提到曹操。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情感的能力。首先要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看每个选项考查什么,再与文本进行比较。本题中,C项,“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错误,从全曲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上看,全曲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慕,有描绘而无“比较”,而且“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在诗中也没有明确的表达。故选C。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