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6-14 手机版


 纵观全国高考新课标近几年来文言文部分的考查内容,文体方面一直为人物传记类。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常常以此表达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古代传记作品中优秀杰出的人物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他们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年轻学子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备受命题者青睐。因此,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做好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本人学识;5.本人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1)年号+“初”,如乾元初;(2)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3)年号+“中”,如天监中;(4)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相关词语。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为官之处,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就是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这些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有什么相关的作为。“时、地、职”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行事一般也会不同。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传主多为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1)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2)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3)与下属之间的关系;(4)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其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人物的行为思想与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比如会受祖父、父亲的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事件内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习惯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2)文中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清慎亮直、孝悌慈恩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把握某一事迹主要表现了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解题方法:

1.通读,只有注重整体阅读这个“根本”,读懂传记内容,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和准确。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不妨圈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衙署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准确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3.跳读,文言文考查,一般选用“浅易的古代诗文”(《考试说明》)阅读材料.虽说是浅易的文言文,但仍然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词语和句子。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跳过”,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困惑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上过多推敲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也可以到时候再处理。

4.推断,在阅读文言文时,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字词句篇的含义进行有机关联地逻辑推断。“推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依据文章内在的语法、语义、结构等关系所得出的准确断定。推断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利用自己的社会阅历、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二是分析字词所在的语言环境,整体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三是根据语法知识,对照现代汉语知识综合进行。

文言文考场阅读方法:

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文言文很多篇目,一看文题,便知文体。

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文章的层次,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层次的安排,大体是三种常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三种顺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兼用。记叙类文章多为时间或空间顺序,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插叙或补叙的内容,文意分析概括类试题往往在时空错位这一点上设题。在梳理层次时,一定要准确运用这些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把握对象,勾画要点。记叙类文章中的主要对象,就是某人、某事、某物、某景。确定了主要对象之后,就可以围绕主要对象勾画要点。如勾画人物的事迹,事件的过程、因果等等,在勾画时,不要放过细节,因为概括、分析题往往在细节上设置了陷阱。同时不要忘了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主旨,在解答题目时才不会出错。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完成了上面三个步骤的梳理,考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审读每道题目的要求,具体解答每一道题就较容易了。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周生书

林纾

惠书奖借过力,至引王君薇庵、林君述庵事,推仆为古之义士。传闻失实,此则仆所惭悚不敢遽受,必宜辨白者也。

窃谓五伦中忽有朋友之一伦,戚非兄弟,分则路人,而古人于忧危丧亡之交,冒死捍卫,颇以为过。及仆身被家难,学业不立,朝夜震局,莫省为计,则存问诱掖,摩励磋切,均吾友之力,方悟古人置朋友于五伦中,今果大享其利也。

藏庵王先生,天性孝友,仆与游处二十余年。其夫人躬被兄嫂摧残,先生处之夷然,视兄嫂加竺。仆窥察其意,咸出至诚,因愈加推重。先生亦畜我如季弟,学问一事,匡奖尤力。先生既死,遗其子女二人,仆私誓,将独任其婚嫁。侥幸不负死友之诺。其子元龙,依仆十年,已入邑庠,颇以诗笔惊其长老。距薇庵死之数岁,林述庵亦被疫死于乌麓道院。仆奔哭吊之,举族咸以幼子阿状为托,亦如昔之所以处元龙者处之,亦将十年。阿状入庠,与元龙同。其诗笔雄警,不如元龙之逋峭。仆时时告以诗不足为,当求有用之学,造儒者之道。

仆之所以为此者,尔时实未计其力之能至与否,即彼二君,审仆贫薄,亦未料仆之为能教养其子也。仆之为教为养,并为元龙娶妇,殆天幸使然,亦二子志趣不忍忘其死父,始至于此。究皆五伦中之常事,仆习知其故,不敢自奇而足下为仆奇之,何也?且仆尤有惧者:设彼二子骄荒败德,与仆为难,则仆亦不过太息流涕,委诸气数而已,此外尚有何术?推之中兴勋臣,力造区夏,苟无天人合德,亦未必遽成绝大勋业。故君子任事能归功于天不惟无祸亦以养德矧仆纤芥之善尤何足云!足下重我爱我,遂有逾量之誉,故不敢不辨。

暑盛,伏惟珍卫。不备。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君子任事/能归功于天/不惟无祸/亦以养德矧/仆纤芥之善/尤何足云

B.故君子任事/能归功于天/不惟无祸/亦以养德/矧仆纤芥之善/尤何足云

C.故君子任事/能归功于天/不惟无祸/亦以养德/矧仆纤芥之善尤/何足云

D.故君子任事/能归功于天/不惟无祸/亦以养德矧仆/纤芥之善/尤何足云

2.对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确的一项是(    )

A.五伦:也称“五常”,五种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B.邑庠: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痒。”

C.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文中的“仆”是第一人称谦称。

D.珍卫:珍重、保重之意,是我国古代传统书信中常用在信末的表珍重的客套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回信时强调两个后生的自身才华,而关于自己抚孤的事却一笔带过,体现了作者诚实谦逊的内心。

B.作者遭遇家难、学业不立,后得友人相助,作者以此现身说法,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将“朋友”列入“五伦”的正确性。

C.作者具有君子风范,他认为君子做事情,如能把功劳归于上天,这不但不会惹祸,还可以涵养自己的德性。

D.作者先后抚养了两位亡友的儿女,这件事被人称为义举,但是由于传闻失实,以讹传讹,因此作者写信辩白。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奔哭吊之,举族咸以幼子阿状为托,仆亦如昔之所以处元龙者处之,亦将十年。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闻。

(3)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答案】1.B 2.C 3.D

4.(1)我赶去哭悼他,他全家族的人都把他年幼的儿子阿状托付给我,我也像过去对待元龙一样抚养他,现在也近十年了。(2)一些偷薄无行、横暴邪恶的邠州人,大多用贿赂在军队里列上自己的名字,就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当地官吏不能过问。(3)(先生)当地风俗习惯借钱时用自己地子女作抵押,如果到了约定时间不能按期赎回,等到利息和本金相等地时候,子女就要没收成为债主地奴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德”作“养”的宾语,且“矧”意为“况且、何况”,连词,连接“仆纤芥之善”,所以应在“德”和“矧”中间断开,排除AD;“矧仆纤芥之善”为省略句,省略了动词“为”,即“矧仆(为)纤芥之善”,其中“善”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好事”,作“为”的宾语,且“尤”意为“更加”,副词,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修饰限定动词“云”,故应在“善”“尤”之间断开,排除C。本句的句意为:所以君子做事,能够归功于天意,不仅可免除灾祸,也可以培养品德,何况我干的是细小的好事,更加不足挂齿!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理解错误,“足下”应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以讹传讹”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惠书奖借过力,至引王君薇庵、林君述庵事,推仆为古之义士。传闻失实,此则仆所惭悚不敢遽受,必宜辨白者也”,意为“来信对我极力过分地称赞,甚至引述王薇庵和林述庵二君的事,推许我是古代讲义气的人。众人的传言失去了真实性,这就是我惭愧惶恐不敢贸然承受,而必须辩白此事的原因”,由此可知,“作者写信辩白”不是“以讹传讹”,而是作者认为夸赞过分,言过其实。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吊”,悼念;“咸”,全、都;“所以”,用来。

(2)“邠人偷嗜暴恶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偷嗜暴恶邠人”;“窜”,放置、安置;“肆志”,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3)“质”,抵押;“约不时赎”,到了约定时间不能按期赎回;“侔”,相等。

【参考译文】

来信对我极力过分地称赞,甚至引述王薇庵和林述庵二君的事,推许我是古代讲义气的人。众人的传言失去了真实性,这就是我惭愧惶恐不敢贸然承受,而必须辩白此事的原因。

我原想五伦之中竟然有朋友这一伦,论亲情,不是兄弟,论名分,便是陌生人。但古人在忧急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拼死捍卫朋友情谊,我认为这很过分。等到我亲身遭受了家庭变故,学业不得建立(没有成就),从早到晚恐惧局促不安,不知有什么办法,而安慰我,引导扶持我,学业上互相勉励,共同探讨,都是靠了我朋友的帮助,这才明白古人为何要把朋友放在五种伦理关系之中,现在我确实享受到朋友的好处了,

王薇庵先生,天性孝敬长辈,友爱亲朋,我和他交往相处了二十多年。他妻子遭受兄嫂的折磨,先生很平静地看待此事,对兄嫂更加情义深厚。我私下观察他的用心,全是出于最真诚的情感,于是我更加推许、尊重他。先生也像对待自己的小弟弟一样待我,在做学问这件事上,他格外尽力地帮助我、鼓励我。先生死后,留下两个子女,我暗自发誓,要独立担当起抚养他们直至婚嫁的责任。幸好我没有辜负对亡友的承诺。他的儿子元龙,依赖我十年,现在已经进县学读书,很能以诗文使年纪大的人感到惊奇。离薇庵逝世几年后,林述庵也生病死于乌麓书院。我赶去哭悼他,他全家族的人都把他年幼的儿子阿状托付给我,我也像过去对待元龙一样抚养他,现在也近十年了。阿状入县学,和元龙相同,他的诗风格雄健警炼,不如元龙的诗曲折有致。我常常告诫他们,诗不值得去写,应该追求有作为的学问,达到儒家学者的境界。

我之所以这样做,那时确实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实现诺言,就是他们两位先生,了解我家贫力薄,也没有料到我能够教育抚养他们的儿子呀。我为他们教养后代,并且给元龙娶了媳妇,大概是天意让我这样做,也是两个后生在感情上不忍心忘记他们的亡父,才达到今天的成就。说到底,这都是人伦情感的平常事,我熟知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不敢认为自己了不起,可您却替我感到了不起,为什么呢?再说我还有害怕的事:假使这两个后生骄奢荒淫,道德败坏,和我作对,那我也不过是叹息流泪,归咎于命运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进一步推想历代的中兴功臣,他们奋力巩固华夏,如果不是天道与人力的意志结合,也不一定立刻成就这伟大的功勋和事业。所以君子做事,能够归功于天意,不仅可免除灾祸,也可以培养品德,何况我干的是细小的好事,更加不足挂齿!您器重我,爱护我,于是有这过分的夸奖,所以我不敢不辩白。

暑天大热,希望您珍惜身体。不能尽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①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

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

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②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

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ɡuàn];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偾[fèn],僵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D.“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C.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答案】1.A 2.C 3.C

4.(1)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2)当时参知政事职位有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前往慰问。(3)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群臣进秩”中,“群臣”作主语,“进”作谓语,“秩”句中作宾语,成分齐全,独立成句,“秩”后面要断开;“事理”固定词语,偏正结构,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信息排除CD。“简便”固定词语,同义复合词,之间不可断开;借助句式特点,“非……也”,是否定判断句的固定格式,其前要断开,“畅王言/重命令”结构一致,并列关系,之间断开。据以上信息可排除B。这段话的意思是: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不相同,却同用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事,这不是用来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就是‘跽’,表示恭敬”错误。“跽”不都是表示恭敬,也可表示警戒。《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的句子,“跽”就表示警戒。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错误。根据原文“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可知,“应诏上疏”是在兼任同知谏院之前。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浚”:疏浚,挖通;“通”:使通行;“持”:坚持;“三”:虚数;“乞”:请求;“止”:停止,废止。(2)“阙”:通“缺”,空缺;“数”:屡次;“劳”:慰劳。(3)“顾”: 只是;“之所以”:……的原因;“徒”:只是;“加兵于赵”: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孙洙,字巨源,是广陵人。童年时就擅长写作文章,未满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荐他应试制科,孙洙进献策论五十篇,阐述为政要领,明明白白,切中事理。韩琦读了策论,叹息说:“恸哭流涕,透彻论述天下事,这是当今的贾谊呀!”两次提拔后任集贤校理,掌管太常礼院。

宋英宗治平年间要求臣民上书言事,因为孙洙响应诏命上疏陈奏十七件当时弊病和紧要事务后大多得以施行,(朝廷让他)兼任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他恳请增加谏员以便广开言路。但凡他上奏皇帝的文书,就都焚毁底稿,即使是亲人子弟也不让他们知道。王安石主持推行新法,驱逐多位谏官御史,孙洙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心中苦闷不能言说,只能极力请求补任地方官,得以外任海州知州。免役法施行,常平使者想要多征收免役钱,把获取更多钱财当作政绩,孙洙竭力争辩。正逢春旱,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天旱蝗灾严重,孙洙到朐山进行祈祷,撤去祭品后,突发大雨,蝗虫都飞到海中死了。不久主管三班院。三班人员超过万数,功劳罪行登记不明,前后矛盾,三班吏们支配使臣出入,公然肆行欺诈奸猾之事。孙洙革除八件特别严重的事,确定下来作为法令。任同修起居注,晋升知制诰。

在此之前,百官职务变动,用固定的考核文辞,孙洙建议:“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不相同,却同用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事,这不是用来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下诏从此封赠荫补,逢大礼改易文辞,其他的都随等次写定。元丰初年,兼任直学士院。澶州黄河水患平息,修建灵津庙,下诏命孙洙撰写碑文,神宗称赞他写得好。晋升为翰林学士,才月余,就染了病。当时参知政事职位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慰问。入朝约定了时间,孙洙病稍好了些,就在家练习拜跽之礼,仆倒不能起来,病情渐重最终死去, 终年四十九岁 。

皇帝在朝堂上嗟叹惋惜,除常例丧金额外赐钱五十万。孙洙博闻强识,通晓典章旧制,讲述起古今事例都很有条理。随口说话都自成文章,即使对亲近狎昵的人,也未曾说一句粗鄙的话。他的文词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们都期许他成为丞相辅臣,他却不幸早逝,一时人们都为他怜悯伤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粉,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伟,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来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新唐书 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推举、举荐之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中“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科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B.右拾遗,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C.三司,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自永徽以后,武则天当政,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接,谓之"三司"。

D.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出自《汉书李寻传》:“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积极入世,忠于朝廷。虽然考进士未中,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杜甫广交朋友,看重友情。与房琯是布衣之交,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唐玄宗大怒。

C.杜甫晚年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流落剑南,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是世交,于是依附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厚。严武死后,杜甫漂泊无依。

D.杜甫才华横溢,深得后世推崇。杜甫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让后人颇为受益,韩愈认为其诗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答案】1.D 2.A 3.B

4.(1)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虚弱到饿死,于是(皇帝)允许杜甫亲自往鄜州探望。(2)(杜甫)游览南岳庙,突发大水,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他,(杜甫)才能够回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集贤院”做“待制”的状语,状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河西尉”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句子翻译: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他的文才,提拔为河西尉,杜甫尚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孝廉是科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错误。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唐玄宗大怒”错误,张冠李戴,应为唐肃宗大怒。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寓:寓居。艰窭:艰难贫穷。因:于是。省视:探望。(2)游:游览。遽:突然。涉:过了。具:备。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看望他。参加进士没考上,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在祖庙祭祀祖宗,到郊外祭祀天地。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他的文才,提拔为河西尉,杜甫尚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适逢安禄山叛乱,皇帝逃入蜀地,杜甫避乱奔逃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进的官职。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当时房琯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受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答应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杜甫)(杜甫)从鄜州四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

后来(杜甫)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汴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猜测他。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有六十卷书籍,至今流传。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伧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人们得到一个方面,就各自宣传自己擅长的。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镇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8195;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人也。少事时溥,溥与梁相攻,知俊与其麾下二千人降梁,太祖以为左开道指挥使。知俊姿貌雄杰,能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出诸将。当是时,刘开道名重军中。历海、怀、郑三州刺史,从破青州,以功表匡国军节度使。邠州杨崇本以兵六万攻雍州,屯于美原。是时,太祖方与诸将攻沧州,知俊不俟命,与康怀英等击败崇本,斩馘二万,获马三千匹,执其偏裨百人。李思安为夹城攻潞州,久不下,太祖罢思安,拜知俊行营招讨使,未至潞,夹城已破,徙西路行营招讨使,败邠、岐兵于幕谷。是时,延州高万兴叛杨崇本降梁,太祖遣知俊会万兴,攻下丹、延、鄜、坊四州,加检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知俊功益高,太祖性多猜忌,屡杀诸将,王重师无罪见杀,知俊益惧,不自安。太祖已下鄜、坊,遣知俊复攻邠州,知俊以军食不给未行。太祖幸河中,使宣徽使王殷召知俊。其弟知浣为亲军指挥使,间遣人告知俊以不宜来。知俊遂叛,臣于李茂贞,以兵攻雍、华,执刘捍送于凤翔。太祖使人谓知俊曰:“朕待卿至矣,何相负邪?”知俊报曰:“王重师不负陛下而族灭,臣非背德,但畏死尔!”太祖复使语曰:“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今捍已死,未能塞责。”知俊西攻灵武。韩逊告急,太祖遣康怀英、寇彦卿等攻邠宁以牵之。知俊大败怀英于升平,杀梁将许从实。茂贞大喜,以知俊为泾州节度使,使攻兴元,取兴、凤,围西县。已而茂贞左右忌知俊功,以事间之,茂贞夺其军。知俊乃奔于蜀,王建以为武信军节度使,使返攻茂贞,取秦、凤、阶、成四州。建虽待知俊甚厚,然亦阴忌其材,尝谓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尔辈所能制,不如早图之!”而蜀人亦共嫉之。知俊为人色黑,而其生岁在丑。建之诸子,皆以“宗”、“承”为名,乃于里巷构为谣言曰:“黑牛出圈棕绳断。”建益恶之,遂见杀。 

(选自《新五代史》卷第四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B.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C.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D.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成人礼时,另取一个与本名意义相近的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后“麾下”成为对将帅的部下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一体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徙,古指调动官职。在古代官职升降的词语中,“改”“转”“出”等词均有此意。文中也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俊骁勇善战。他能亲披战袍上阵杀敌,勇于其他将领,因此,太祖任命他担任左开道指挥使。

B.刘知俊反复无常。先是叛溥降梁,追随后梁太祖时,刘知俊惶恐不安,投奔李茂贞后,面对太祖的招揽,再叛降王建。

C.投奔李茂贞后,刘知俊因击败康怀英的军队立下战功担任泾州节度使,后又因受到李茂贞左右人的的嫉妒被剥夺军政大权。

D.刘知俊才能突出。蜀王王建虽然优待他,但对他也很猜忌,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驾驭刘知俊,最终导致把他处死以绝后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阴忌其材,尝谓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尔辈所能制,不如早图之!”。

(2)乃于里巷构为谣言曰:“黑牛出圈棕绳断。”建益恶之,遂见杀。

5.为什么刘知俊军事才能卓越、屡建军功却落得被杀身死的结局?

【答案】1.D 2.A 3.A

4.(1)然而也暗中妒忌他的才能,曾对手下人说:“我老了,将要死了,刘知俊不是你们所能控制的,不如尽早对付他!”(2)于是在街巷中编造诬陷的歌谣说:“黑牛出圈棕绳断。”王建更加讨厌他,于是被杀。

4.(1)统治者如太祖的猜忌。(2)身边小人的离间迫害。(3)自己的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朕固知卿以此”的意思是我固然知道你是因为这个原因。“朕”作主语,“知”作谓语,“卿以此”作宾语,故应在“朕固知卿以此”之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C项;“乃刘捍误我至此”的意思是是刘捍使我误解,致使你到这地步。“乃刘捍误我”是原因,“致卿至此”是结果,这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故“致卿至此”应该单独成句,这样排除B项。疏通语意为:我固然知道你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杀王重师,是刘捍使我误解,致使你到这地步,我难道不悔恨此事吗?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另取一个与本名意义相近的名”错。字也可与名意义相对、相关,比如朱熹,字元晦。他的名和字的意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相近的。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他能亲披战袍上阵杀敌,勇于其他将领,因此,太祖任命他担任左开道指挥使”错,强加因果。原文,“少事时溥,溥与梁相攻,知俊与其麾下二千人降梁,太祖以为左开道指挥使”,可见,刘知俊被任命指挥使的原因是他和他的部下二千人向梁投降。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阴”,暗中;“且”,将要;“图”,对付。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构”,编造;“谣言”,诬陷的歌谣;“恶”,讨厌;“见”,被。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知俊功益高,太祖性多猜忌,屡杀诸将,王重师无罪见杀,知俊益惧,不自安”概括为:统治者如太祖的猜忌刘知俊。

根据“已而茂贞左右忌知俊功,以事间之,茂贞夺其军”“然亦阴忌其材,尝谓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尔辈所能制,不如早图之!’而蜀人亦共嫉之”概括为:刘知俊身边小人的离间迫害。

根据“知俊与其麾下二千人降梁”“知俊遂叛,臣于李茂贞”“知俊乃奔于蜀,王建以为武信军节度使”概括为:刘知俊自己的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

【参考译文】

刘知俊字希贤,是徐州沛县人。年轻时侍奉时溥,时溥和梁人相互攻战,刘知俊和他的部下二千人向梁投降,梁太祖任命他为左开道指挥使。刘知俊容貌雄壮英迈,能够披甲上马,挥舞宝剑攻入敌阵,勇敢超出各将之上。在这个时候,刘开道在军中名声显著。历任海、环、郑三州刺史,跟随梁太祖攻破青州,因为军功表奏为匡国军节度使。邠州杨崇本率领六万士兵进攻雍州,屯驻在美原。这时,梁太祖正和各将领进攻沧州,刘知俊不等命令,就和康怀英等人打败杨崇本,斩杀二万人,缴获战马三干匹,抓获偏将一百人。李思安筑夹城进攻潞州,很久不能攻克。梁太祖罢免李思安,授予刘知俊行营招讨使官职,还未到潞州,夹城已被攻破,调任西路行营招讨使,在幕谷打败邠、岐二州军队。这时,延州高万兴背叛杨崇本向梁投降,梁太祖派刘知俊会同高万兴,攻克丹、延、鄜、坊四州,加官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大彭郡王。刘知俊的战功越来越高,梁太祖性格多猜忌,多次杀害将领们,王重师无罪被杀,刘知俊更加畏惧,不能安定。梁太祖攻克鄜、坊二州后,派刘知俊再次进攻邠州,刘知俊因军粮供应不上没有成行。梁太祖到河中,派宣徽使王殷召见刘知俊。他的弟弟刘知浣任亲军指挥使,暗中派人告诉刘知俊不应该前来。刘知俊于是反叛,向李茂贞称臣,率兵进攻雍、华二州,抓获刘捍送到凤翔。梁太祖派人对刘知俊说:“我待你够好了,为什么背叛我呢?”刘知俊回答说:“王重师没有对不住陛下却被灭族,我不是背叛你的恩德,只是怕死罢了!”梁太祖又派人告诉他说:“我固然知道你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杀王重师,是刘捍使我误解,致使你到这地步,我难道不悔恨此事吗?如今刘捍已死,不能搪塞责任。”刘知俊不回复,率兵截断潼关。梁太祖派刘鄩、牛存节进攻刘知俊,刘知俊于是逃奔到李茂贞处。李茂贞的土地狭小,无处安置他,派他西攻灵武。韩逊告急,梁太祖派康怀英、寇彦卿等人进攻邠宁来牵制他。刘知俊在升平大败康怀英,杀梁将许从实。李茂贞十分高兴,任命刘知俊为泾州节度使,派他进攻兴元,攻取兴州、凤州,包围了西县。不久李茂贞左右的人妒忌刘知俊的战功,借事离间他们,李茂贞夺取了他的军队。刘知俊于是逃奔到蜀,王建任命他为武信军节度使,派他回师进攻李茂贞,攻取秦、凤、阶、成四州。王建虽然待刘知俊很好,然而也暗中妒忌他的才能,曾对手下人说:“我老了,将要死了,刘知俊不是你们所能控制的,不如尽早对付他!”而蜀人也都嫉恨他。刘知俊脸色黑,而他的生年是丑年。王建的各个子孙,都用“宗”“承”做名字,于是在里巷中诬陷编为歌谣说:“黑牛出圈棕绳断。”王建更加讨厌他,于是被杀。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论曰:张孝祥早负才睃,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读书过一目不忘    大母过余曰  ②再举冠里选    莫令事不举

③会金再犯边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④寻除知抚州    寻蒙国恩

⑤治有声绩    治乱之条贯  ⑥徙荆湖北路安抚使    而迁徙之徒也

⑦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⑧迨其两持和战    迨诸父异爨

⑨擢孝祥甚峻    诏书切峻  ⑩考官已定埙冠多士    高余冠之岌岌兮

A.①③④⑤ B.②⑤⑧⑨

C.⑥⑦⑧⑩ D.③④⑦⑧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忍尤而攘诟

B.复以言者罢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D.君子每叹息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            亦已焉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即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②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然保留此项制度。

B.①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入诏狱。

②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时到21时,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2时到24时。

C.①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②适,古代指女子出嫁;来归,古代丈夫一方称女子嫁到男方家里;归宁,古代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①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②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荆州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B.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很短的时间就能写下数千字的文章;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免。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7.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答案】1.D 2.C 3.B

4.C 5.B

6.(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登记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7.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忤逆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①经过,看;看望。②被举荐;成功。

③两个“会”都是“恰逢”。④两个“寻”都是时间词,不久。⑤治理政务;指天下安定。⑥转任,调任;流放。⑦二者均为因袭继承之意。⑧二者均为“等到”之意。⑨大力、用力;严峻。⑩第一;帽子。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A.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

B.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因果。C.三者均为助词,主谓间取独。D.语气助词,不译;兼词,于之,在那里;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不译。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张孝祥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不悦”是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孝祥”是“入对”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CD。

“副”在此处是“辅佐”之意,宾语为“陛下”,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①“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按照科举制度,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举人才可以参加。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B.②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1时到23时。D.②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诗词必将名世”错,根据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考中进士的时候。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捕治:逮捕并加以处理。籍:登记没收。谷粟数万:定语后置,几万斛粮食。明年:第二年。迄:一直。赖:依靠。济:救济。(2)俄:不久。起:被起用。时:有时。济:辅助。以:因为。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找到原文“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可见,因为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提拔张孝祥而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做官时因“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所以汪澈做御史中丞后,立即弹劾张孝祥。

【参考译文】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登记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祥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退休。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不过宋朝南迁之初,朝廷内部主要意见只有和与战二种,张浚主张复仇,汤思退因袭秦桧的意见力求议和,张孝祥出入这二人之门而持二种意见,态度不明朗,人们为他感到惋惜。评论者说:张孝祥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在政坛上名声远扬,到他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时,有见识的人常常为此感到惋惜。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尊为大司马。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而贾不至/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B.日中而贾不至/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C.日中而贾不至/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D.日中而贾不至/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封建宗法时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位低。

B.“表”“漏”是古代测时器具,“表”以日影方向长短测定时刻,用于白天;“漏”以漏壶中的水下滴来标记时刻,用于夜晚。

C.“节”是符节,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出使时用作凭证,如《汉书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D.“骖”是对古代拉车的一种马的称呼。驾车时,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的叫“服”,两旁的叫“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穰苴出身低微,却深受齐景公赏识。在齐国连遭败绩时,经晏婴推荐前去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田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

C.田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他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他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田穰苴劳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战胜回国后,齐景公先是对他礼遇,但听信谗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职,最后他病发而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穰苴做将军后,为什么要求景公派宠臣监军?请简要说明。

【答案】1.D 2.A 3.B

4.(1)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2)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5.(1)司马穰苴认为自己人微权轻,士卒未附,百姓不信。(2)司马穰苴借诛杀宠臣整顿军纪,树立威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入”后省略宾语“军营”,后面是“入”后的行为,故应在“入”之后断开,排除A、B项。“既定”指定下前文的“约束”,“夕时”是后句“庄贾乃至”的时间状语提前,不应与“既定”连在一起,故应在“既定”和“夕时”之间断开,排除C项。断句后,疏通句意为: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错,“庶孽”是指妾所生之子。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错误,原文“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可见,并未斩杀君王的使者,而是斩杀了他的仆人和“车之左驸,马之左骖”。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宇宙之大”,定语后置句,广阔的天空;“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繁多的万物;“所以”,用来……的;“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情地享受;“信”,实在。第(2)题得分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亭亭”,挺拔高大,枝繁叶茂;“盖”,伞。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分析概括:司马穰苴认为自己“卑贱”,人微言轻,别人不能信服,因此需要宠臣监军。(2)根据“日中而贾不至,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分析,当庄贾失期未来,他立即命令斩杀了庄贾,从而收到了“三军之士皆振栗”的效果。据此概括:司马穰苴借诛杀宠臣整顿军纪,树立威信。

【参考译文】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不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又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土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因渡黄河向北撤退而分散松懈,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还没到国都,就解除了战备,取消了战时规定号令。宣誓立盟而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来迎接,按照礼仪慰劳将士后,才回到寝宫。齐景公接见了田穰苴,敬重、推崇地任命他做大司马。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国氏一班人忌妒他,在齐景公面前中伤、诬陷他。齐景公就解除了他的官职,穰苴发病而死。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