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小说阅读专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6-14 手机版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

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1.人物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老师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 一角度设置试题。

(1)表现人物的角度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表现主人公.如用其他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人物等。

(2)刻画人物的手法

肖像(神态)描写:勾画出人物的外部特征,能够以“形”传“神”,人物的外貌一般能够揭示出人物身

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氛围,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营造典型的环境,可以渲染人物心情和心理活动,可以暗示、影射。

2.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情节的展开,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1)情节的一般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特殊情节形式的作用:①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首尾呼应式 使结构紧密、完整。②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③欧亨利式:戛然而止或留下空白,起到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的作用。

3.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描写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种。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二)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三、阅读方法 

1.切分层次,理清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切分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2.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得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的方法:①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②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3.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的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起人们疗救的。

注意: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来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4.多方联系,获取主旨。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小说的题目入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演变

约翰高尔斯华绥

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尽管下着濛濛细雨,也只得走着穿过累斯特广场,巴望碰着有一辆车顺皮卡迪利大街开回来。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再也等不下去了,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在灯光下,看清了手里是不是一枚半克朗的硬币,这才偶然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明显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于是,我们中间有一位,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

“情况到这个地步吗?”

“是啊,”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

“像这样糟有多久了?”

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

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一个个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

“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

“你们真快断顿了吗?”

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个人脸上看得到。

“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

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

“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的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

“我们都为你难过,人们本来会想到——”

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过去从来没有人向我打听过生活。”接着,他慢慢地把长脸左右摇了摇,补充道:“再说人家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指望人家养活你吧;而且要是向你问起问题来,他们会觉得很别扭,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我想。当然,我们有那么多人,双座马车简直和我们一样糟。唉,吃我们这碗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这是明摆着的事。”

车夫点了点头。

“这个老家伙,”他说,“从来没长过多少肉。如今它吃食也打不起精神来。虽说吃的质量不怎么好,可是够它吃的。”

“你不够吧?”

车夫又扬起鞭子。

“恐怕,”他一动不动地说,“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

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第三次笑了。

“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你得想想事情的道理,整天坐在这里想来想去。我终于想不清有什么道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也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

于是他第三次扬起鞭子。

“你告诉我,假如给你的车费仅仅多六便士,你会拿它做什么呢?”

车夫朝下凝视着,好像被那个问题问懵了。

“做什么?什么也做不成,我能做什么呢?”

“可是你说它救了你的命呀。”

“是呀,我说过,”他慢声答道,“我当时觉得有点憋气,人有时候免不了。这是注定要碰上的,没法躲开——你要想得开这个。不过我们照例能不想就不去想它。”

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地沿路而去。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斯华绥曾说过,篇幅长的短篇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好的形式之一……使用这种形式,作家……最接近于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美色、自然的光辉、社会的正义和憎恨、老年、贫穷以及对动物爱护等等。

他在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的前言中说:“人生贵在独立。那些认为年轻不妨顺从潮流,到晚年必能在小说中达到独立的人,我怕注定要喝苦水。”高尔斯华绥呼吁“写短篇故事的人”要遵守“活生生地、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真正想象、真正情绪所要求的规律”。他形象地比喻说:“蜘蛛从来没有人教它,居然织出了那纤细的、玫瑰色的窗子……让我们这些写短故事的作家们也试试只凭我们自己的直觉和幻想来编织那圆圆的、丝线的奇迹吧。”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预示着“我们”只能乘坐马车。

B.小说中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

C.小说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D.小说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严厉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讽刺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马车“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不想引起我们注意”,表现了车夫的疲惫和慵懒,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B.小说具体描写马车夫的外貌形象,尤其突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神采也没有”等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生活的窘迫和生意的艰难。

C.小说描写马车夫在谈话过程中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一方面是职业习惯使然,一方面也表现了马车夫一直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多做一点生意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念头。

D.小说结尾“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驶过黑河似的天空”一句,既描写自然环境,也暗示社会环境,与前文呼应。

3.文中马车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追求?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

【答案】1.D 2.A

3.①对命运(时代的“演变”)的理解:面对出租车取代马车,自己近乎失业的现实,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无奈地接受现实残酷的变迁。②对客人感恩:面对客人乘坐自己的马车并且把剩下的 硬币给了他,他心怀感激。③对前途迷茫:觉得人生“找不到出路”。

4.①重视短篇创作。②追求题材广泛。③坚持独立创造(或“拒绝顺从潮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作者对社会的严厉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讽刺”错误,文章没有体现。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表现了车夫的疲惫和慵懒”错误。而是一种时代变化之下的无奈和心灰意冷。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再说人家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指望人家养活你吧;而且要是向你问起问题来,他们会觉得很别扭,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我想。当然,我们有那么多人,双座马车简直和我们一样糟。唉,吃我们这碗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这是明摆着的事。”“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马车夫不怪出租汽车,谁也不怪。眼下没有谁能给他找个活儿干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面对出租车取代马车,自己近乎失业的现实,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无奈地接受现实残酷的变迁。由原文“于是,我们中间有一位,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可知,客人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说“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对客人感恩:面对客人乘坐自己的马车并且把剩下的硬币给了他,他心怀感激。由原文“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可知,马车夫认为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进济贫院。由此可知,对前途迷茫,觉得人生“找不到出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高尔斯华绥曾说过,篇幅长的短篇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好的形式之一……使用这种形式,作家……最接近于诗人、画家、音乐家。’”可知,重视短篇创作。由原文“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美色、自然的光辉、社会的正义和憎恨、老年、贫穷以及对动物爱护等等”可知,追求题材广泛。由原文“‘人生贵在独立。那些认为年轻不妨顺从潮流,到晚年必能在小说中达到独立的人,我怕注定要喝苦水。’高尔斯华绥呼吁‘写短篇故事的人’要遵守‘活生生地、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真正想象、真正情绪所要求的规律’”可知。坚持独立创造(或“拒绝顺从潮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瞎眼狼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有年正月,这条狼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父亲说他们最终受到了日军的前后夹击,他从爆炸的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很快父亲意识到后有一敌手追击,他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起身察看战果时,父亲因手冻得麻木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敌手趔趔趄趄靠近父亲时,却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

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

父亲作为火头军,身上总是背着一口铁锅。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几乎是打个哈欠的工夫,牛皮就在寒风中凉透了,再打个哈欠的工夫,就冻硬了。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进裤兜,然后取下篝火上的铁锅。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的叫声,父亲说锅底下的雪被烫得不轻,破了很大一片,流出汩汩雪水,但热锅烫伤的雪,很快结痂,寒风也让热锅成了冷锅。父亲抬头望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望不见北斗星。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父地冲出灌木丛,朝着篝火来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父亲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 。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开始就交代深山老林狼多,将父亲所处的环境与狼进行了关联,让情节更合理化。

B.作者描写相片中的女子,笔调温柔而美好,“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由此突显战争的残酷。

C.在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父亲流泪了,这泪水是脱离困境后对母子狼的感激之泪,但也看出父亲软弱的一面。

D.父亲给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我又给我的儿子讲,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体现了代代传承的精神。

2.本文叙写父亲炖马靴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答案】1.C

2.(1)在深山雪地,父亲靠炖马靴来充饥,体现出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劣。(2)有利于刻画父亲在艰苦环境下的机智与战士不怕困难的形象特征。(3)炖马靴,吃牛皮,恢复了父亲的体力,又投喂了狼,储备了食物,为后来狼带着父亲走出迷途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4)通过炖马靴,赞颂了艰苦环境下战士坚韧顽强的精神,也歌颂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旨。

3.(1)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体现了诗意美,画面充满了温馨感。(2)详细描写了敌手相片中的女子,笔调温柔美好,与残酷的战争比起,有一丝温馨;父亲在处理敌手后事时,将蓝格子手帕蒙在他的脸上,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体现了人性的美好。(3)父亲同情瞎眼狼,以投食的方式表示仁慈和友善,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4)瞎眼狼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不让小狼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体现了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C.“但也看出父亲软弱的一面”错,原文写“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此处是感激之泪,也是喜悦之泪,而不是软弱。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情节作用,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内容上,“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突然父亲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父亲在在深山雪地,没有东西充饥,只能靠炖马靴,体现出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劣。人物形象上,当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时,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说明父亲想到要靠炖马靴来充饥,从人物形象角度,刻画出父亲在无食可充饥情况下的机智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形象特征。情节上,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又“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进裤兜”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为下文写“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作铺垫。主旨上,作者通过描写在艰苦环境下父亲炖马靴这一场景,赞颂了包括父亲在内的革命战士坚韧顽强、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同时也通过记述瞎眼狼母子为父亲带路的情节,歌颂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旨,读来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扣住“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中的“温馨”分析。“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热锅落在雪地时,雪发出‘吱吱——’的叫声”,环境恶劣,天气寒冷,生死之间,作者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温馨感。“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此处详细描写相片中的女子,画面温柔美好,与残酷的战争相比,有一丝温馨;“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父亲在处理敌手后事时,将蓝格子手帕蒙在他的脸上,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体现了人性的美好。“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父亲投食给瞎眼狼,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瞎眼狼因为父亲以前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不让小狼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将父亲领出迷途,体现了温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心似箭

一兵

她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匆忙赶到豫北农村婆婆家的。在村口,她被在疫情防控点值班的村支书拦住做了登记,测了体温,不发烧才进了村。

当她提着行李箱戴着口罩推开那扇油漆斑驳的大门时,系着围裙在厨房的灶台上忙活的婆婆竟然没有认出她。

“妈,我是小敏啊。”

婆婆惊喜万分,双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擦。“小敏啊,看我这眼睛越来越不顶用了,小敏都看不出来了。”婆婆疾步走过来要帮着她拿行李箱,又突然停了下来,眼睛期盼地向她身后瞅一瞅。

“萌萌没来,疫情这么重,我把她留她姥姥那了。”

“哦,赶快进屋吧。”婆婆脸上掠过一丝遗憾,满脸堆着笑说,“你不是说今年医院忙,不回来了吗?咋没打个招呼就来了啊?”

“我和别人调了个班,今天回来,初二回去。”她说。一进屋,她就看到了墙上挂的丈夫的遗像。她怔了一下,呆呆地看着照片上的丈夫对着自己微笑着。

丈夫是一位消防官兵。那天也是大年三十,一家三口做了一桌菜正准备吃,突然接到队里的火情电话。丈夫穿上衣服,女儿急忙绕过桌子跑去抱着他的腿。丈夫抱起女儿亲了一口:“萌萌乖,和妈妈在家不要淘气,爸爸一会儿就回来了。”看着丈夫急切的神情,她走上前,为他把扣子扣上:“萌萌来,让爸爸赶快走,你没看到爸爸归心似箭的样子吗?”

丈夫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女儿无数次问她,爸爸啥时候回来啊?归心似箭是啥意思啊?她含着泪说,归心似箭,就是遇到国家和人民的紧急大事,急着赶过去为国家和人民尽责尽力的心情。

“小敏,洗洗手吃饭吧。”婆婆看到她发呆地看着儿子的照片又掉泪了,端着一碗水饺在旁边说。

她摘下口罩,打开行李箱,从里面掏出一包医用口罩。

“妈,现在外面的疫情非常严重,我给你带了一包口罩,你在家不要出门,如果非得出门,一定戴上口罩,回来后一定要洗洗手。这是一瓶消毒液,这是喷壶,家里多消消毒,特别是院子门口多喷喷。”

丈夫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婆婆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供他考上了军校。每次丈夫和她谈到自己的身世,就会默默流泪,这时她会给丈夫轻轻擦干眼泪……

丈夫走了以后,她想把婆婆接到南方自己生活的城市一起住,可婆婆不去,她说舍不得自己养的鸡鸭,舍不得豫北的这个村儿,这个院儿,几分地里的活儿……

她就每年春节带着女儿萌萌回来看婆婆。每次回来,婆婆总是早早地在村口迎接她和女儿。

“我从电视里看,今年这疫情可严重啊,全国都影响了。咱村的大喇叭这两天也在一个劲广播呢。”

“是啊,妈,全国去了好多医疗队,我们医院可能也要去。”

“工作忙就不要管我了,我一个人在家有吃有穿的,啥也不缺。”

吃完饭,她看到婆婆正给擦得一尘不染的丈夫的遗像上香烧纸钱,看着婆婆佝偻的身影,望着微笑着看着自己的丈夫,她的眼泪又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婆婆走过来。“孩子别哭了,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她抬头看到婆婆没有哭,眼里一滴泪花也没有。

突然,她的电话响了,单位的……

“妈,我得走了,我们医院组织了医疗队也要去援助,要求我今晚赶到单位,明早出发……”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急切地对婆婆说。

婆婆急忙跑到里屋,提了几个塑料袋子:“这是萌萌爱吃的糯米丸子,这是你爱吃的豆包……还有,这红包是给萌萌的压岁钱,我专门到镇上信用社换的新钱,到超市买的红包……”

“妈,你不用给萌萌压岁钱,她不缺钱。这是我给你的一千元钱,你收好了,别舍不得花,想买点啥就买,我得赶紧走。”

她急切地想赶回单位,突然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归心似箭的贴切含义。她最后看了一眼丈夫的遗像,提着行李箱就向外走。村支书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又挡住了她,不让她出村:“不行啊,再急你可能也走不了了,现在出租车、公交车都停了,私家车更不让跑了。”她说明了情况,急得皱起了眉头。村支书接着说:“你别急,你的事确实万分重要,我给派出所说一下试试。”

一辆警车停在了村口。她提着行李放到后备箱,拉开警车车门坐上了车。

一直紧跟着她的婆婆急忙走到警车边,拍着玻璃,喊她的名:“小敏,小敏……”

她急忙落下车窗:“妈,你回去吧,五一节我带着萌萌再来看你。”

婆婆把头伸到车里,伏在她耳际,用布满皱纹的手挡着嘴压低声儿说:“孩儿啊,遇到好的你就再找一个吧,啊,别亏待了自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写丈夫当年赶赴火情现场的场景,映衬主人公援助疫区之举,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B.“女儿无数次问她”这一句话感人至深,引出下文“她”对“归心似箭”的解释,也深化了小说主旨。

C.小说略写村支书和派出所联系的情节,因为这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显示出作者对情节安排的匠心独运。

D.结尾写“村支书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又挡住了她”,既照应开篇,也表现了村干部对工作的严谨负责。

2.请简要分析婆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3.小说以“归心似箭”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慈爱,在儿媳临走时,给儿媳装上儿媳和孙女爱吃的食品;②隐忍,儿媳看着儿子的遗像流泪,而婆婆“眼里一滴泪花也没有”,她的隐忍令人动容;③大爱,将儿子送往消防部队又支持儿媳去抗疫,有大局意识,无不体现了她的大爱无私。

3.①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把小敏大年三十赶回家和急着返回医院,以及丈夫着急返回部队几个主要事件概括起来。②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小说以“归心似箭”为线索,申联起回家、返回部队和返回医院三个情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③揭示小说主旨,“归心似箭”的标题,展现了小敏夫妻义无反顾、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写丈夫当年赶赴火情现场的场景”错误。小说运用的不是补叙。小说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丈夫当年赶赴火情现场的场景,这样的情节安排属于运用插叙手法,补叙一般放在结尾,插叙是穿插到记叙之中。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就本题而言,儿媳回来她惊喜万分,并“婆婆疾步走过来要帮着她拿行李箱”;“婆婆急忙跑到里屋,提了几个塑料袋子:‘这是萌萌爱吃的糯米丸子,这是你爱吃的豆包……还有,这红包是给萌萌的压岁钱,我专门到镇上信用社换的新钱,到超市买的红包……’”,分析概括出:在儿媳临走时,给儿媳装上儿媳和孙女爱吃的食品等情节表现婆婆对儿媳的慈爱。“婆婆走过来。‘孩子别哭了,都过去了,都过去了……’她抬头看到婆婆没有哭,眼里一滴泪花也没有”分析概括为:儿媳看着遗像流泪,而她“眼里一滴泪花也没有”,并不是她不难过,而是怕儿媳在过年时过度伤心,表现了她的隐忍。另外,婆婆大年三十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供儿子考上了军校,把儿子送往消防部队,儿子称为一名优秀的消防官兵。在儿子为消防事业牺牲后,婆婆又在大年三十,支持儿媳去抗疫,这些事情都体现了她有大局意识,大爱无私的情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应从意象角度着手。(1)从主要内容的角度看据“她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匆忙赶到豫北农村婆婆家的”“那天也是大年三十,一家三口做了一桌菜正准备吃,突然接到队里的火情电话。……看着丈夫急切的神情,她走上前,为他把扣子扣上:‘萌萌来,让爸爸赶快走,你没看到爸爸归心似箭的样子吗’”“丈夫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女儿无数次问她,爸爸啥时候回来啊?归心似箭是啥意思啊?她含着泪说,归心似箭,就是遇到国家和人民的紧急大事,急着赶过去为国家和人民尽责尽力的心情”“‘妈,我得走了,我们医院组织了医疗队也要去援助,要求我今晚赶到单位,明早出发……’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急切地对婆婆说。她急切地想赶回单位,突然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归心似箭的贴切含义”分析可知,这篇小说写小敏大年三十回家时的“归心似箭”和返回医院的“归心似箭”,并插叙了丈夫返回部队的“归心似箭”,所以,小说以“归心似箭”为题起到概括主要事件。(2)从结构安排的角度看小说以疫情暴发为宏观背景,以主人公小敏年三十匆匆回婆家又匆匆返回医院为中心时间,展现了她义无反顾逆行“参战”的家国情怀。中间插叙了作为一名消防员丈夫当年也在年三十赶赴火情现场,返回部队的“归心似箭”的情节,所以,小说标题“归心似箭”起到串联起回家、返回部队和返回医院三个故事,起到了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是小说的线索。另外,小说以“归心似箭”为题,读者会猜想何人、何时、因何原因、因何事“归心似箭”,这样词标题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从作品主题设置的角度看“看着丈夫急切的神情,她走上前,为他把扣子扣上:‘萌萌来,让爸爸赶快走,你没看到爸爸归心似箭的样子吗’”“丈夫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女儿无数次问她,爸爸啥时候回来啊?归心似箭是啥意思啊?她含着泪说,归心似箭,就是遇到国家和人民的紧急大事,急着赶过去为国家和人民尽责尽力的心情”分析可知,小说借小敏给女儿解释了“归心似箭”的深刻内涵,就是当国家和人民遇到紧急大事,急着我们赶会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和人民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焦急心情。而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了那些在国家和人民遇到紧急、重大事情时奔赴一线,坚守岗位,勇挑责任的精神,所以,小说以“归心似箭”为题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弹道无痕(节选)

推算起来,该是七十年代最后一个雪天。载着新兵的闷罐子列车由东向西,经郑州再向北,过了黄河,便见窗外有几道纺线般的雪絮儿划下来,先是一团一团地在风中旋转,渐渐地有了铺天盖地的气势,很快就在旷野结起一层半透明的雪亮。及至到达终点,已是满世界银白。

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新兵分配。新兵石平阳的顶头上司是李四虎。李四虎是全营著名的老兵油子,稀拉①,尤其爱捉弄人,但他有技术,炮兵业务堪称行家里手,关键时候总少不了他为连队挣面旗子。

石平阳下到班里不久,李四虎曾经非常真实地踢了他一脚。那天训练传诵炮兵口令,正忙乱间一阵冷峭的干风刮来,将石平阳手中的口令纸掀得稀里哗啦。石平阳本来就很紧张,又听又算又记又传,忙得顾头不顾腚。情急中,他把刚刚接受的一组口令写在炮架上,自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铅笔又细又尖,在炮架上划出了极刺耳的声音。尽管这个动作只在瞬间就完成了,但还是被正在组织训练的李四虎一眼瞅见了。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兖满澈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

然后召开班务会。

李四虎首先发言,说:“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得首先爱惜它。你别以为它没长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黄风岩战斗中他缴获了一门小钢炮,是打不响的。连长下命令让他扔,他没扔,硬是从山西长治扛到东北锦州,扛了几个月几千里地,闲了就擦,就拆开捣腾。后来怎么样?在锦西马家堡战斗中,半个连的步兵被人家地堡火力点压在洼子里,抬不起头,急得营长抢过炸药包要去拼命。这时候咱老班长就把炮架上了。老班长说:伙计,你就是哑巴也该哼一声了,我背你背了这么远,过铁路要轻装行军,我把干粮都扔了也没舍得撇下你,今儿个你可得还我这个情。结果呢,它还真响了,而且响了六次,硬是把敌人的火力点掀掉了。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所以呀,我说……”

石平阳不吭气。那一脚踢过来的时候,他愣了一下并暗中攥紧了拳头,但他终于没有打出去……随着班务会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班长,我对你没意见!”他很崇敬很真诚地看着李四虎,又补充一句:“真的,我不会撒谎,这是心里话。我明白了。”

李四虎半张着嘴看了他好几秒钟,突然咧嘴笑了:“响鼓不用重锤敲,明白就好,……当然不能有意见。能看出来,你石平阳是条血性汉子,只要你舍下身子跟我干,我保你能成为咱连的高级炮手!”又把脑袋转向耿其明,“老耿你说是不是?”

耿其明忙说:“那是那是。石平阳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你去问问,搞训练,搞内务评比,咱们班啥事落后过?”

石平阳生在皖西,家乡的山水虽说不上四季如春,却也有多半日子风和日丽,远山近水清秀宜人,野花翠竹很能滋润人的骨骼。乍一到这荒凉的北方山区,又遇上个滴水成冰的季节,身体颇有些吃不消。先流鼻血,后烂手,冻疮专拣指关节处长,奇怪的是烂了肉还不觉得疼,只是睡觉焐暧了才奇痒难忍。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摇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有时候骂急了石平阳也发恨,鸟班长也太轻贱人了,再有本事你不也就是班首长么,干吗耍那么大的威风?不过,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

石平阳的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上帝。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然后说:“石平阳呵,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

“听说了,班长。”石平阳低着头回答。

“你信么?”

“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口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刀……”

“哦?”李四虎似乎有些意外,“石平阳,我还真没把你看错哇!”

李四虎从裤兜里摸出一个脏乎乎的小本子:“石平阳哇,我这个人,就着重友情,你对我真心实意,我就对你负责到底。这炮,说简单也简单,明眼的技术你都掌握了。可要说学问也真有学问,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像是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节选自《弹道无痕》,有删改)

注释:稀拉:散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待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与季节,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也为下文写石平阳身体不适做铺垫。

B.小说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和丰富的内在情感。

C.李四虎讲述老班长的故事,是为了用老班长无人能及的高超技术,来督促石平阳要踏实钻研,不断精进业务。

D.文中耿其明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炮兵业务精湛的李四虎还是一个治班有方、令战士佩服的优秀领导者。

2.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划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的内容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

2.粗犷:①踹石平阳一脚以示惩罚,行为粗野;②在炮场上脏话丑话连篇,语言粗鲁。

温情:①爱惜大炮(内心细腻);反复抹大炮上的铅笔线;②以情动人:给士兵们讲述老班长的故事;

③关心战友:查看石平阳手上的烂处与老茧;④帮助战士(热心待人、提携后进);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石平阳。

3.(1)运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地回答了李四虎的问题,令人回味;形象地表现了石平阳对于李四虎良苦用心的理解。(2)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石平阳愿意接受磨炼的坚毅和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侧面表现李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的品质。(3)结构上照应前文,与“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相呼应,使情节更加严谨。(4)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不怕困难、艰苦磨练、敢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C.“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错误,是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成功除了技术,更多的是热爱、执着和专注的精神。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仔细阅读文章,在文中找出李四虎的言行来分别佐证“粗犷”和“温情”。表现“粗犷”的地方有:动作行为粗野,“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 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语言粗鲁,“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揺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表现“温情”的地方有:“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体现他内心的细腻;“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给士兵们讲述老班长的故事,以情动人;“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查看石平阳手上的烂处与老茧,关心战友;“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石平阳,帮助战士,体现出热心待人、提携后进。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重要语句作用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题目是“小说中的划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的内容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解答时,将句子放入原文的背景中,联系上下文来看句子含义;还要揣摩句子表层意思背后的深层含义;最后还要分析其中的手法及作用。“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刀”,这话是石平阳对李四虎“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的回答,句子用到了类比的手法,将好钢需要反复锻造与李四虎对石平阳的严格要求进行类比,这样既能表现石平阳对李四虎良苦用心的理解,又使回答不至于过于直白,富含哲理的话给人以启迪和回味。这句话与前文“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相呼应;这句话作为人物语言描写,能够更好的塑造石平阳的形象,突出了石平阳原意接受磨练的坚毅和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也侧面表现李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的品质。同时也体现出了以石平阳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在和平年代不怕困难、艰苦磨练、敢于担当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技巧、人物形象塑造、文章结构以及主旨表达几个方面分条作答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2.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文中“板凳”的用意。

3.怎样理解划线部分“我们下棋是下棋”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1.B

2.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凸显了父亲亲和、自然、淡泊、随性的个性特征;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背着板凳跟父亲去下棋,“我”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又敬又爱的情感;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暗示着“我”正式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也暗示“我”在棋艺方面得到了父亲认可,为后续父亲让“我”和“眼镜”对弈做了铺垫。

3.①父亲追求下棋的纯粹性,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又关乎做人之道;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教导“我”为人处世之道的意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B.“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其次,“我”为父亲背“板凳”,也展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如一开始,“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是“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父亲教“我”用“仕”之后,父亲便让“我”替他背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从事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下棋是下棋”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的行为所说的话;从文章整体来看,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利益之争,而仅仅只是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同时,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他下岗后“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终日在棋摊泡着”,在经济上十分贫困,但父亲却从不因此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的个人尊严,令人尊重。“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做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也不只是对眼镜说,也是对“我”的提醒,“他有笔”提示“我”不要贪图利益,“下棋是下棋”提示“我”也要恪守棋道,不可让纯粹的棋艺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