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体育自强精神”审题立意及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1-06-10 手机版


2021年高考语文全新高考Ⅰ卷作文原题(适用地区: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作文题目共分三段,第一段是材料段,具体引述了《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的部分内容,也是本则作文审题的关键。第二段是任务段,规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第三段是要求段,阐明写作要求。

材料段开始点出这是谈的“体育之效”,这一点对学生会有干扰,很多同学就可能就体育来谈体育。这里所说的意思,不是不能写体育,而是不能仅谈体育。因此,也提醒学生,看材料不能“只见木不见林”。紧接着谈人的身体是一直变化 的,暗示体育可以让身体产生变化。“生而强者……而为强”句,强调体质的强弱是可以转化:强者依赖自身之强不爱惜身体,身体总有一天会弱下去,同样,弱者如果能坚持体育锻炼,身体也能强健起来。最后指出,人的体质强弱可能是先天的,不必喜悲,最为重要的是后天的作为会改变这一切。

任务段“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句把材料段的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也就是说本作文题的重点在写启示意义,而不是就材料谈材料。“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任务指向很明确,必须结合材料,抛开材料段的相关内容,大谈特谈“体育的强与弱”的问题,都应该没有完成任务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句虽没有明确任务情境为“青年”,但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的都是青年,这句话隐含的任务要求应该是谈青年人对材料内涵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段,规定了写作的相关要求,其中“选准角度”这个词不能忽略,它反映了材料可能存在多角度的问题,所以,这里也提醒学生,写作文,材料中的每句话都要去关注与思考。材料段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强者角度,一个是弱者角度,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写作均可,当然也可两者都写,如果两者都写,尽量不要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在行文中或最后阐明辩证关系即可。

【立意】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是《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句。但这个文题避开这段著名的论述,却从另外一段大家不太熟悉的论述出发,引发考生思考,思考的关键核心是“强弱与自我”之关系,比体育本身更具有广泛的探讨价值,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

首先要求学生读懂并梳理文本信息。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这个材料里包含了两种涵义:第一是“生而强者不可自喜”。讲的是强者不可肆其强的道理。第二是“生而弱者不可自悲”。讲的是强弱之分本无常势常形,只在相对二字。透过这两个观点,我们能看出毛主席这里所指的强弱,不仅仅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是内在的精神力量。这个作文题主要是要学生对这个强弱互相转化的道理进行理解和引申。

其次明晰任务。这篇作文命题因人见事,由事及人,实则是将学生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事例和材料延伸到了个性、人生、社会、文明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责任和使命。在提供宏大视野的同时,也提供了若干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材料、构思作文。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有这样的结论。

一是谈体育对体质强弱的影响应是作文写作的引子,文章重心应该是由此所获得的启示;

二是必须体现青年人的感悟与思考;

三是分角度论述,可从强者角度,体现逆向思维,可反面立论;也可从弱者角度,正面立论;两者都谈的角度最忌平均用力;

据此,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需要考虑的是写作者从原材料的哪个角度切入,想要引出怎样的主题。另外,也要考虑,体质的强弱可以喻指哪些事物的强弱。

如果从个人角度立意,可以从原材料得出启示意义为个人在学业、学术、思想、品性等方面强弱转化;

如果从集体、社会、国家角度立意,可以从原材得出启示意义为实力、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强弱转化;

也就是说考生如果能从个人身体通过锻炼“变强”的角度联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的意义,表现国家发展的根本在于“强大自身”等等,这样,则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更胜一筹。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优秀范文】

01自强不息,方可厚德载物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而不同,无论体魄,抑或精神。生命之始,有强有弱,但正如材料中所言:“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因此无论坐拥何样状态,都要自强不息,方可有厚德载物之大作为。

面对人生要积极应对,尤其是青年你我,要像贝多芬说过的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会使我完全屈服!要秉信强者愈强、弱者变强的信念,赢得更美好的人生。

不盲从,不屈服。人生贵在清醒,无论是我们体魄上的强弱,抑或是精神的贫瘠与丰富,我们都要强者保持优势,弱者转化局势。海伦凯勒,这是一位天生的弱者,生而不久失明失聪,但她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向人生的弱势发出了顽强的挑战,一个盲人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惊讶!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么她将成为一个可怜而又愚昧的寄生者。然而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以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一个知识广博,令天下人尊敬的人。因此不屈服,方能将人生的弱势,化为岁月中耀眼的勋章。

不否定,不止步。面对生命的弱势,看做那是人生的馈赠,用坚持不懈的汗水付出与努力,打破世人给自己的贴就的否定的人生标签。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李连杰,自幼体弱多病,方才习武强身,并先后数次参加全运会,荣膺全能冠军的称号,为国争光,后来又继续努力成为国际影视巨星,如果他认同了自己体弱的初始,没有坚毅刚强的性格和持续多年的奋斗,怎么会有后续人生的美好,怎会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因此,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持之以恒打造卓越的人生。

不放弃,不抛弃。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共赴家国的巅峰。从你到我,从个人到团体,从家到国,道理亦然。新中国成立之初,长年战争经济文化萧条,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示弱,不甘弱,先后发挥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深圳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铸就了新中国72周年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繁荣,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正是由万千不甘弱小落后的精神汇聚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的灿烂光景。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中学生正值青春朝气蓬勃时期,恰逢最好的时代,要自强不息,相信自己,勇于挑战,遇强更强,化弱为强。用平凡的奋斗铸就伟大的人生,将涓滴之努力汇成磅礴伟力。激扬奋斗伟力,共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02发愤图强,敢为人先

强兮,弱之所倚:弱兮,强之所伏。强者当居高自卑,弱者应发愤图强。

毛主席借论体育谈强弱之辩证法,严正告诫强势者不可沾沾自喜,不能穷兵黩武,滥用其强;谆谆鼓励弱势者不能自悲,应当奋起直追,变弱为强。

如水清澈,让水飞扬。老子从弥留的老师常枞那里得到教诲“齿因刚折,舌以柔存”,后来自己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老子强调不要去争强斗胜,才能强大,“夫唯不争,故无尤”。诚然老子的话在处事态度上可以给人启迪,但他忘了水有三种状态:水遇严寒而结冰,固态的水玲珑剔透,棱角分明;水遇酷热而蒸腾,气态的水凌空蹈虚,绚丽多彩;即使是看似淡泊的水,也是执着向前,碰到山阻石拦,便勇敢穿越。

河出潼关,因为太华之阻而益增其奔涌。我们中华民族不正如这黄河水,遇到挫折而发愤图强,屡遭打击而大国崛起?

如水清澈,强者当居高自卑。1963年前苏联等几个国家疯狂反华,毛主席轻蔑地把它们称为“苍蝇”,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他这样嘲笑:“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他还嘲笑它们的外强中干:“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解体已经三十年了,哪里还能听到它的“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呢?美国自恃强大,搞中美对抗,杨洁篪警告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中美对抗的结果怎么样?答案都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

让水飞扬,弱者应发愤图强。青蛙与老虎,哪一个强大?弱小的青蛙拥有老虎的志气和霸气,终有一天,也会做春天的主宰。少年毛泽东写的《咏蛙》这首诗就是弱者当自强的诗意回答:“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些“青蛙”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指点江山,写下很多激扬文字。他们敢为人先,敢于奋斗,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时候,依旧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风展红旗如画,新中国诞生。

大国崛起的中国是强者,但我们不恃强凌弱,而是与各国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现在的中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出继续艰苦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前进途中依旧有很多艰难挫折,让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样让水飞扬的乐观精神和奋斗勇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应该是崛起中的中国应该有的清醒头脑和豪迈的气概。

03用强壮的体质,构筑起一代人的“龙骨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每一个时代的英雄豪杰,被称为“英雄者,国之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定是身体强壮。正是基于此,青年毛泽东在山河破碎、群狼环伺的觉醒年代,独具慧眼,开出了中国从根本上摆脱受奴役命运的方子,即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1917年4月,毛泽东8000字的长文《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横空出世。他对体育的重要作用做了充分论述,并上升到强弱互相转化的高度,对一代人有强烈的启蒙作用。

爱默生说,人生像一块矿石,它在你手里黯淡无光,你只有从一定角度,才能看见它那深沉美丽的光芒。对体育的认识,也需要有很高的站位。青年毛泽东的深刻性也就在这里,他不但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历史的镜头拉回到一百年前。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毛泽东经常组织同学爬山远足,还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游泳队,在暴风骤雨和惊涛骇浪中,锻炼身体,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

星汉灿烂,洪波涌流。在历史上,鼓舞一个人的意愿与鼓舞一个民族的意愿是一致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国演义》和《水浒》里的一系列英雄,之所以做到“赤子其人,寸心如丹”,莫不是与他们强壮的体魄有关。他们尽管有的受到了命运的不公,但有身体的铜墙铁壁在,就有了“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超迈,他们以自己的英雄气质,写下了“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的壮丽诗篇。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 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神操作”,如飞夺泸定桥、千里跃进大别山等,我军战士过硬的身体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在知难负重的艰难攀爬、披荆斩棘的闯关夺隘中胜利了,伟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让“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挂帅国家体委,在70年代初,又通过乒乓外交,改变了世界博弈格局。

回首看,百年历程苦难辉煌;抬望眼,民族复兴前景光明。今天的中国,公路成网、铁路密布,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祝融号火星车登录“万古长如夜”的火星……我们可以历数体育给这一切带来的促进作用。当朱建华那惊人的一跳,撑起了一个国家飞跃新高度的豪迈;当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喜讯传来,中国人再也抑制不住眼里的泪水,那给民族的自信心是一个多大的提振。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眺望民族复兴航船的“桅杆尖头”,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船到中流浪更急”的艰险。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我们更需跋山涉水。我们的脑中时刻不要忘记青年毛泽东给我们的谆谆告诫:“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马克思说,“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历史的接力棒将传到我们手中,佛系、躺平和内卷,不属于我们。面对新的征程,我们要有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义不容辞的“主场感”,一方面要擎起信仰的火炬,报效中华;另一方面,要用强壮的体质,构筑起我们这一代的“龙骨”,让我们的青春纪念册上,写满雪片般纷飞的时代赞语。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山东)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从趋势上看,今年是新高考落地实施第一年,新一卷高考作文取材于新冠疫情,注重考查考生能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前几年全国卷的命题趋势,可以看出,新高考同样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置于社会与时代之中,不能冷眼旁观,要认真感悟,审慎思考,真正将国家的重大事件与考生个体相结合。

从选材上看,材料选取了防疫工作中不得不产生的“距离”,以及抗疫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展现的各种温暖的“联系”,所选内容与考生息息相关,非常贴近考生生活,能够确保人人有话说。

从写作要求上看,对考生写作要求明确,明确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但要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立意,不能将“距离”与“联系”分割开来谈,而是要看清二者的本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考题并未对文体进行明确限制,相对宽松自由,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写法指导】

①建议考生尽量避免内容空泛,言之不深,如对材料内所列举的事例进行仿写、扩写,或空喊口号,或单纯地罗列身边见闻,讲述“战疫”故事。

②考生应体现出对“距离与联系”及其本质的深度思考,或体现出二者的关系。“距离与联系”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考生应对“距离与联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度理解,可理解为:正是因为防疫工作中的种种距离,反而加强了战疫中的种种联系;或虽然防疫要求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但战疫却让整个社会凝聚起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③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作文中充分体现个人的思考、感悟与认识,不能仅仅将距离理解为防疫工作,而要是看到在“距离”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体现出来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要看到在“联系”中,中华民族在面对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全党全人民在防疫与抗疫工作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顽强斗争的中国精神,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中国力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2.身被隔离,心向一处。

3.人心所向,紧密相连。

……

偏题立意:

1.逆行的勇士。(脱离材料情境)

2.人心本善,理解包容。(片面理解材料)

3.距离与联系。(脱离“疫情”的大背景)

【优秀范文】 

01疫情期间,我们的心更近了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柳叶刀》总编霍顿在隔离期间,反思疫情的意义。他认为疫情中因为隔离虽不能与他人相近,但彼此并未疏远,反倒心更近了,更靠近彼此。身处异地,心却紧紧相连,反思疫情的意义,我们发现,抗疫密切了我们彼此的联系。

疫情期间,我们彼此相近,感受温暖,传递温情。

你我隔离在家,彼此不能相见,但情意从未疏远。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份默默的鼓励,让我们在疫情期间倍感温暖。隔离病毒,却不隔离爱。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彼此,虽不能见面,但心更贴在一起,更加珍惜彼此情谊,任何一份纯真的情感都感觉弥足珍贵。在湖南,一位小姐姐得知邻桌是4名援鄂护士时,悄悄地为他们买了单,还留下一张画着笑脸的暖心纸条: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谢谢你们!这些平凡的举动,传递着治愈人心的能量,在感受别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在传递温暖,让温暖和善意留在更多人心里,让彼此靠近,心连在一起。

疫情期间,我们心手相牵,汇聚成共克时艰的力量。

隔离在家,窗前远望,透过小区门口一个个背影,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坚毅和心中的暖流。是疫情唤醒我们封闭的内心,让我们知道人与人应该温柔以待、温暖相伴。你我虽素不相识,却命运相连。面对疫情,努力将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后去照亮另一束光,用你的行动唤起别人的行动,用你的温暖感受别人的温暖。人人如此,心手相牵,汇聚成共克时艰的力量。

疫情期间,全世界都心手相牵。

《礼记礼运》曾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说法,从古至今,无论遇到战争还是危机,我们总能看到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中国亚丁湾和索马里护航编队支援非洲各国,维护和平;日本、巴基斯坦在疫情的紧急关头,给中国送来物资;各国人民互帮互助,形成一条爱之链。每个国家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互助也是其中一项。面临着重大的突发事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肩负起重任,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爱之心去帮助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如同著名小说《爱之链》中所描述的一般,将美好的接力棒不断地传递下去,这样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它会洋溢着温暖。而你我便是守护笑容的重要一环,让我们携手共进,传递着爱之链。

来自国外的每一次帮助和加油都让中国人在这个格外难熬的冬天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当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涌泉相报,也让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隔离之中的人们感到温暖、获得慰藉。虽身隔异地,但我们心在一起,永不分离。

身被隔离,但我们可以反思疫情的意义。隔离中,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善与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因之更为紧密,我们深知每一个人的安全隔离、岁月静好背后是无数人的负重前行。让我们珍视这一切,珍惜眼前所有,用自己的无畏付出将中国故事汇聚成伟大的中国力量,盛世中华,江河必然无恙,爱与温暖从不缺席!

02咫尺千里,心在一起

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熟悉的日常生活。几乎是一夜之间,公共场所关闭了,人际来往暂停了,整个国家上下一致,全力防控疫情。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疏远。但在这次凶险的疫情中,不论现实距离有多远,正是因为心在一起,才能使客观的距离化于无形,变千里为咫尺。

每个人都在疫情中感受了距离。连续几周居家隔离,公共场所保持一定距离,日常佩戴口罩,所到之处需要测体温、登记信息、检查健康码……这些措施让人们之间似乎变得陌生,但人们迅速接受并自觉地实行所有隔离措施。因为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次疫情只有人人行动才能遏制,却会因为一人松懈而功亏一簧。这种高度自觉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超越个人得失的温情。正是这种温情,让我们在这个看似冷漠的春天,感受到了心在一起的温暖。

全社会都在疫情中遭遇了距离。因为道路隔断,交通暂时断绝了;因为疫情防控,商店市场关门了;因为居家隔离,生意突然没有了……各行各业在疫情中遭遇的,除了疫病的威胁,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的沉重。但这些声音迅速得到了回应,所有的困难在全社会的关注下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对。紧急优先,隔断的道路畅通了;在线直播,积压的货物卖出了;经营困难,店铺租金缩减了;无力自救,网上共同呼吁中得救了……就连一家人风中飘舞的窗帘,都牵动了大众的心。这些行动的背后,是全社会对全社会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人们在这个平静之下的春天,感受到了同心协力的力量。

整个国家都在疫情中面对着挑战。疫情严重,经济停摆,又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恶意。国家的发展在关键时刻显示了力量:高速而广泛覆盖的通信网络给各行各业保存了另一个平台,发达而便利的交通运输在防控妥当之后立即重启,强大而稳定的生产能力迅速补上了疫情初期的各种暂时短缺……一些自诩强大的国家在疫情面前丢盔卸甲,却还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指点点,原因无他,他们确实难以想象十几亿人心在一起产生的力量,理解不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危机面前的力量与伟大。

也许,这个春天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此时坐在考场上的千百万年轻人,亲身感受到了这千百年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春天,在现实的距离和人心的贴近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命运的必然和转机。

03疫情中的白衣勇士

岁末余庆,春运蓬生。应该是万家团圆,走亲访友的节日。可这个春节十分特殊,新型冠状病毒像瘟疫一样突袭武汉,并在全国蔓延,幻踪魔影无声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健康生命安全。国人谈疫色变,九州大地惊恐不安,人们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最强声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几万名白衣战士接到通知后,转身背起行囊,分批奔赴在各省的机场,飞到南方武汉医院的阵地上。

白衣勇士们逆行前往,冒着被传染的生命危险,在火神山、雷神山、方舱院等多家医院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每天工作期间,医护人员带着护目镜 、口罩、隔离服穿戴在身上就是一个轮班,怕上厕所,口干滴水不饮,但汗水已经流干,同时会模糊双眼视线,脸上的一道道伤痕,不免让人看到心疼不安。为了尽快减轻病患痛苦,早日康复,他们不停穿梭于患者的病床前,身姿怡然,步伐矫健,虽然看不清脸,他们微笑的眼神,甜美问候,不只疲倦的给患者送去了温暖,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困难,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困了就在走廊里咪一下眼,小歇片刻,又回到岗位值班,无怨无悔,倾情奉献。

全国各地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此时,国家号令,封城封院,交通阻断,企事业单位停工停产,经济宁愿受损,不记代价的也要把病毒阻断,保证国民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呼吁民众“不出门,不聚餐,不走亲,不访友”,不给社会添乱找麻烦,在非常时期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虽然这次病毒很严重,但大爱在人间。我们有国家的强力支持,有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捐物,有著名医学专家钟南山和李兰娟等院士,以及众多专业团队。不辞辛苦的赶赴疫情现场,亲自给病人诊断,研究治疗方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减轻了病患的痛苦压力和负担,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来尽快的治愈患者病痛。我们医疗战线上的勇士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不畏艰难险阻,用汗水和生命,降魔制疫阻断了疫情传染,守护着生命的前沿,在武汉的主战场抗击疫情中,保护着国人的健康安全。从寒冬腊月至春暖花开时节,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已经凯旋归来。对那些付出生命代价的医护人员,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说声辛苦了,全国人民感谢你们。

04距离,有爱的温度

一直以来,关于距离有好多种说法,距离产生美,距离也是“坎”和“沟”的代名词,容易造成隔阂和误会。庚子年初,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彻底改变了距离带给人们的感受,距离成了关爱,成了保护,成了同心同德的代名词。

庚子年初,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的肆虐传播,1月23日武汉首告实施隔离!武汉人民将以空间为单位将自己隔离在此,渡过十四天的观察期。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在文章中写道,武汉终于隔离了,这使得多日来紧揪的心放松了一点,说作为曾经是流行病防治医生的她,知道“早隔离” 对于阻断烈性传染病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大爱的举动,是武汉人民用拉开与全国人民的距离,来缩小心灵的距离。

钟南山院士以84岁高龄再度出征挂帅,全国人民都不会忘记在赴灾区的高铁上,老院士餐车厢内,餐桌上放着资料和老花镜短暂闭目休息的图片,令人感动。全国上下拉响了抗击新冠病毒的总动员令。陆海空军来了,火箭军来了,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所属医疗机构也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笼罩江城。无数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踊跃报名驰驰援武汉,他们像一队队尖兵,射进冰冷的江城,悲壮里有一种豪情,果敢映着逆行的背影;不串门,不聚集,出门带口罩,将自己与家人隔离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空间内,就是听党的话,就是对家人和国家最大的支持,也是最大的爱国和爱家。

我们永远忘不了,面对灾区的危险,那位年轻的护士说,我没有结婚没有娃,我去吧;那位沉默的天使说,如果我不幸了,捐献我的遗体做科学实验吧;那位羞涩的姑娘说,我从汶川来,我要去武汉报答;那位母亲对娃说,妈妈去打怪兽,乖乖在家。忘不了那位山东“煎饼哥”,长途跋涉义务去湖北送菜,饿了,路上就啃一口煎饼,距离显示着温度;忘不了面对伸手要抱抱的独自隔离的宝宝,医护人员将泪水撒落距离室前;我的教师姐妹,上网课,悉心施教诲人不倦,嘶哑了喉咙;还有那位拾荒老人捐款后不留姓名,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我是一名政法战线的老兵,一声令下,我们坚守在自己的阵地,面对坐地起价发国难财的商人,高举起法律的利剑,毫不含糊。距离隔绝不了爱,空间显示出人们的温情,灾情面前众志成城。

我们将会永远记住这特殊的年份,记住那一幕幕的感动,记住因距离产生的心灵拷问,因距离产生的温度。

2019新高考山东省模拟卷作文原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 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本题是道典型的任务驱动作文,试题的写作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但考生欲完成此写作任务,文章又必须满足以下写作指令:身份指令——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内容指令——结合材料内容;主题指令——阐述对“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一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并对此提出希望与建议。

值得提醒的是,试题材料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写作切入角度,一个是对手机进校园全盘否定,一个是认为对手机进校园不能一禁了之,一个是认为对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要区别对待。由此可见,试题以语文学科素养为指引,通过设置具体的切合考生实际的情境,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全面贯彻了新高考的命题理念,所以,考生紧扣写作任务与写作指令,对“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即可。 

大有利处   

一、背景:身处信息时代,禁止使用手机不理智、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安全:遇到突发情况,通过手机能迅速通知到老师和家长。   

三、内容:通过手机能及时关心新闻,扩大学生视野。   

四、习惯:给予学生以信任,通过带手机能培养学生自律的良好品质。   

弊端所在

弊端一:手机进校园干扰课堂正常教学秩序

弊端二:手机进校园浪费学生学习时间

弊端三:手机进校园使借“机”作弊初露端倪

弊端四:手机进校园加重家长经济负担

弊端五:手机进校园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立意】                      

合理引导  化弊为利

莫让手机遮望眼

共创无手机校园

取手机之利,弃手机之弊

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理性对待,合理引导

手机、学习难得兼,莫让手机进校园

【优秀范文】

1、用“教育思维”管好校园手机

是全面封禁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小手机引出大课题,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新学期即将开始,然而刚刚过去的假期,却让不少沉迷手机和电脑的孩子尝到了苦头。据报道,儿童成为春节后医院眼科的就诊“主力”,某三甲医院眼科就诊人群中,超65%为儿童,原因多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的用眼过度。在这一背景下,要不要在校园禁用手机,再次引发讨论。

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并由此引发了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干扰课堂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加之青少年近视率的居高不下,使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手机上。是全面封禁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围绕权利与秩序、规定与情理、被动或自觉,小小的手机引出困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大课题。在国际上,尽管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进行立法尝试,但并未完全达成共识。是因势利导还是一禁了之,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理念与智慧的考题。

应该看到,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利弊参半。其利,一目了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借由智能手机可便捷地获取各类资讯。教、学、评、测等环节均可基于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及时完成,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其弊,也清晰可见。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视力和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内容的诱导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看到了智能手机带来的“另一面”,去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山东等地也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种种举措,都是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做的努力。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使用规范等,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使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反馈,主动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中“抢”回来。另一方面,家长应身体力行,既要做合理、适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垂范者,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性格养成的良师益友。同时,广大APP开发者和互联网平台也要以最大的责任心提供优质内容,让学习软件与程序更有趣、更有益。

教育之难,难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教育的维度来思考校园中的智能手机问题,需要在局部禁止的基础上,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让未来一代在拥抱未来智能化数字世界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