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1-06-01 手机版 | ||||
一、立意训练 1、每个人都书写着历史。有些人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成为大故事的一部分,另一些人想写一段大故事,却被无数小故事绊住脚。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或感悟。 2、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你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你有何联想和感悟? 二、提纲训练 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 杜甫诗云:“古来材大难为用” “材(才)”与“用”是什么关系?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列提纲-立意解析】 第1段:经典开篇 李白潇洒飘逸的一生,无不呈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奋进 杜甫饱经忧患的一生,喟叹古今“古来材大难为用”乃人之常情 当下的我们,借由唐诗的“日月”探寻人才塑造与用武之地的玄妙。 第2段:中心论点(独句成段) 难为用时成大才,人才必须经得起用武之地的磨练。 第3段:立论“天生我材必有用” ——乐观奋进的态度,有助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例:那些与时代风潮格格不入,却推进文明演变的人。 反面论证,例:这份信念,能助人熬过生命的寒冬 第4段:立论“古来材大难为用” ——有才之人必须具备的“心理防线”,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 纠正大才必有大用的逻辑欠缺,实际是难为用时成大才。 承认事实,例: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陈子昂与黄金台、盛世明君含恨终的贾谊…… 理性、审慎的认知,并不输乐观奋进。 第5段:立论1迭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可贵 ——用武之地的评价标准,从社会期许到个人自觉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华,这也是人人生而不同的具体体现(类比)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我实现之路,信才,寻才,求用,成用 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意志,也是自古士人“修齐治平”的见识深远 第6段:立论2迭代,“古来材大难为用”的现实依据 才干是人具备可用之处的基础,而非唯一条件,缺乏清醒的认知,会忽略现实考验的客观性 真正的人才是经得起磨练的 现实中,多少停滞不前的人生,埋怨时运不济却无大才,缺乏自省自励的意志,一蹶不振。 第7段:总结 乐观的进取心离不开审慎的态度,李、杜的才与用的哲学在现实中同时应验,指出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难为用时成大才,人才必须经得起用武之地的磨练。 二、妙用好标题 (一)名句标题 1.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劝学》 2.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雨果 3.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少年行》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6.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林语堂 7.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乔布斯 8.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9.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 10.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刘同 1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应问》 12.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雪莱 13.要向人生索取,不向命运乞求。——《在你出发的时候》 14.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李时珍适用主题∶关于矢志不渝、青年人需立志、远大目标的树立等。 15.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1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17.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 1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9.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 2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1.印刷成文也不代表它就是真理。——迈克尔杰克逊 2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3.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陈虻适用主题∶反思,思考的重要性等。 24.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子内业》 2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 26.款款独行,才不致倾溢。——木心 27.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苏轼 28.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素书。安礼》 29.唯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毛姆 (二)其他类 《没有“异想”,哪来“天开”》 《不稼不穑,难成栋梁》 《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 《世界不会随着谬论起舞》 《以邻为壑换不来独善其身》 ①作文标题创新起法六字诀: “题好一半文”,议论文标题更是承担了多重任务:它应该亮明议论的话题,它最好明确主要观点,它还要深刻、有力量。下面搜集了《人民日报》时评的众多标题,用大数据为你分析议论文标题的“六字诀”:让、是、用、把、不、动 “让”字诀 让理智战胜贪欲 让城市更有“温度” 让榜样之光照亮前路 让社会正气生生不息 让创新激荡发展的春潮 让青春梦想飞得更高远 让敬畏之光照文化传承 让陪伴成为孩子心底的阳光 让忠诚成为时代旋律 让“诚信”充盈生活的每个空间 别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 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是”字诀 美育是一种刚需人心荒芜是防艾大敌 “平衡”是一种大智慧 “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清廉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 悔罪是救赎与宽恕的基石 平等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职业 灾难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 “用(以)”字诀 用公共理性铲除邪教土壤 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 用刚性制度托起诚信中国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以关爱抵制“蓝鲸”诱惑 以德遗后方流长 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 “把”字诀 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 把“有意义”的事做出“真效果” 把市民“吐槽”转化为治霾合力 别把企业社会责任当口香糖 莫把中药当成一把草 “不”字诀 巧诈不如拙诚 消极怠工要不得 暂避风头不可取 名节如璧不可污 公恩私恩不可混 欲如野马不可纵 文明底线不可亵渎 动宾式秘诀 养一身浩然之气 放开“思维缰绳” 激扬时代的好声音 拆除心中那堵“墙” 聆听中国真实的心跳 打开隔绝陌生人的围墙 做守望民族精神的代言人 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 走出“生活在别处”的困境 警惕“精神缺钙”蔓延年轻一代树起我们心中的“英雄纪念碑” 涵养“网络文学”的时代气息 铲除“抱团腐败”滋生的土壤 ②其他创新标题拟法: 正对式标题 用心感动,以爱承担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精神不死,希望不灭 向生命致敬,为人性喝彩 春风拂柳花自开,寒气袭人雪自埋 修己之身以立基,假外之力而雄起 反对式标题 小常识,大学问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舍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别样的道路,同样的精彩 四、借鉴语言和结构 【原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题目富有诗意,且妥帖,背后还藏有“干卿何事”四字。)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视角常被“公共化”,接踵而至的便是“公共化”的评论,因而几股暖风掺杂着几丝阴风促不及防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暖风,我们自然接受并回馈以感激;阴风,我们也自然要有所提防。(以暖风、阴风做喻,形象,切题。) 事物矛盾的两面性决定了评论分为良性与恶性。良性评论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不容小觑,这是值得我们承认的。个人常会被囿于自我世界中无法自拔,这时他人的评论就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具有神奇功效,能将你带入正轨,纠正其偏离正能量方向的行迹。无论是作为“评论”的主体还是作为“被评论”的对象,我们都应以尊重他人、传播正义言论为准则,切不可自以为拥有言论自由,就将其纳入自身特权范围内而妄加挥霍。(肯定良性评论的作用。指出良性评论的准则。) 对于以上“评价他人的生活”的功效的确是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充满了声音与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莎士比亚的这句话恰好可以送给那些为单纯评论而胡乱评论的人。有时候常有这样一个奇谲的心理:多发表评论一句,自身的品味与见解似乎就能高一个层次。这实在令人不解。除了这种出发点本身存在误区以外,尚有一种更无奈的现象——此人本性向善, 基于一副热心肠向你拋来橄榄枝并加以评述,而你明知其评论与事实存在偏差,也不好横冲直撞地予以反击。“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魔鬼,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魔鬼。”帕斯卡尔一席话道明了出发点与实际间颇为狭小的空间,一旦稍有逾越,就会有本质性的区别。(分析恶性评论的表现、成因。) 客观存在的事实既难以改变,主观能动性就应较好地发挥。对于无意或有意吹来的阴风,甚至是邪风,我们要拿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魄,坚定自己的立场。我这当然不是在为拒绝一切良性评论的人开脱。人始终是要立足于社会之间的,接触各式各样的评论在所难免,在摒弃、拒绝恶意评论,吸收借鉴良性、正确地评论中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论述被评论者的态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读来甚至颇觉有几分诗意的句子,却掩藏着一个令人扼腕的现象:妄加评议只是打扰别人本如春水的生活。当然,我并不否认微风习习,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美好,只是想说与其刮起一阵恶风,不如不去打搅别人自成的生活体系。 个人与社会都需要良性的声音、合适的温度。加以评论前先审视自身的价值观,接受评论前放平心态,这样大众视野下的评论才能逐渐以其优胜面战胜其消极面。(简要论述如何做评论者。并将评论者和被评论者合起来,使题中之意阐发得更完整。) 愿风乍起,非是为吹皱一池春水。(得出结论。点题,并回应开头,结构圆融。) 总评:本文无疑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首先,本文通篇以“风”为喻,说理形象,并引用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题,富有诗意之余,还暗藏着作者的观点:干卿何事,即作者不主张对别人的生活妄加评议。其次,从论述的角度来看,文章立论也比较公允持中,在肯定了良性评论的同时,更着重分析了恶性评论的表现、成因,并进一步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娓娓道来,井井有条。通过这样的议论,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的洞察力以及思辨力。另外,作者在语言上善于引用、化用前贤名句,且有不露痕迹之态。当然,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出现了个别错别字。 无形的兵器 随着社交媒体、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刺激了“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一现象地蓬勃滋长。这就好比是一件“舌尖上的兵器”,虽然无形,却锐利万分。(“这”指代不明。“舌尖上的兵 器”比喻形象,也与全文观点契合。) 这件“无形的兵器”使用得当,便可刺破黑暗,锋芒照亮乌烟瘴气;参不透其中门道,就会不分黑白,造成四面鲜血淋淋的惨剧。(贴合“兵器”,铺写正、反两面。) “评价他人的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就如同是河岸给流水规定了奔涌的渠道。“评价他人的生活”外在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诸如“凤爪女”“麻辣女”等都受到了人们的“评价”,人们在意识到不文明的行为会引来批评时,就会有意识地避免。同时,“评价他人的生活” 也使一些社会“沙粒”无处可隐,某官在免职之后照常工作,经过大众“评价”之后,顷刻就会得到政府关注。(正面作用,表明见解。) 诚然,“评价他人的生活”就如林中的一记响箭,穿破层层帷幕,正中社会之不和谐的心脏。但是,有时,“评价他人的生活”犹如一把噬血的“魔剑”,将好人坏人一并砍得遍体鱗伤。(扣住题目,再作比喻,转入下一层。) 速途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有三分之二的网民参加过舆论的分享 与传播,其中对于“舆情”的错误评论高达百分之九十。众人的一次次误判,将无罪之人推向风口浪尖,将原本平静生活的小百姓拉到众目睽睽之下欺凌,将本就明明白白的事情渲染得“花非花,雾非雾”。(数据触目惊心。以形象的话语渲染误评的危害。) 可见,这一无形的兵器的锐利危险,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件兵器呢?(再转入怎么办。) 《杀死一只知更鸟》写道:“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在面对舆情之时,还未思考清晰其中是非,就急着照搬他人的评价?哈珀李在写给《奥普拉》的信中如是说:“在这个充斥着手提电脑和人的思想就如同是一幢空荡荡的房子一样的社会中,我依然与我的书本迈着缓慢的步子前行。”身处这尘世的现代人,早已没有了“折冲樽俎”的睿智去做出合乎理性的评价。英国诗人乔叟说:“若把黑白和善恶放到一处,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见得分明。”然而,我们没有进行比对,就将过去类似事件的标签贴在完全不同的事件上。(两句引用的目的可加以明确。“合乎理性”四字很重要。) 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手执着这无形的兵器,万不可将其胡乱挥砍,举起落刀之前,毋必摸着自己的良心,运用自己的脑袋再次思索,这一刀落是否公正无误。(总结全文,点出“良心”“脑袋”两大准则。) 总评:本文的优点比较明显:写法上,能以无形的舌尖上的兵器为喻体,比出“评价他人生活”这一行为的两面性,而全文都能扣住这一比喻展开,响箭穿破层层帷幕、正中社会之不和谐的心脏、噬血的“魔剑”将好人坏人一并砍得遍体鳞伤等,都是如此,故能将抽象的对象形象化,增加了美感和感染力。 思路的展开也能正反相成而重点在反,所以追问“怎么办”,结构完整。在回答“怎么办”时,几处引用显得不够明确,反映出作者思路的混浊。如果能加以明确,点出评价他人生活需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点出“与书籍相伴”象征着理性,“缓慢”象征着“再次思索”,并再稍加展开,则能让论述更清晰,让文章有美感的同时散发出理性的光辉。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