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5-28 手机版


 【学习主题】 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积累。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诚),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和四年(1089)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苏轼由黄州团副使(团练使,官名,管民间武装,为虚衔,无职权)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散文。此时正值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政,而苏轼反对新法遭到排挤,心中有所郁结,便到石钟山来消解,心有所感,便写下此文。

3、关于石钟山的资料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石灰岩质,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4、读课文扫除障碍正音:

蠡  (     )      枹    (     )       铿(       ) 

磔磔(       )    噌吰(       )       罅(      ) 

窾坎(       )    莫   (      )       镗鞳(      )

识  (       )    无射(       )

指出哪些是通假异读的字(              )

哪个字是古音异读      (              )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请解释第1段的重点词句。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        )钟。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      )钟磬qìng置(       )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        )其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得(     )双石于潭上,扣(      )而(      )聆líng(      )之,南声函胡hán hu(        ) ,北音清越(      ),桴(      )fú止响腾(      ),余韵(      )徐歇(        )。自以为得之(         )矣。然是(      )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以(      )钟名(      ),何哉?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二、学习第二段

1、请解释第2段的重点词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       )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硿硿kōng焉(      )。余固(       )笑而(      )不信也。至莫mù

(      )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       )人;而山上栖鹘qī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      )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hónɡ(        )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徐(       )而察(      )之(      ),则(      )山下皆石穴罅xià(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而为(       )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                   )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yuè作(       )焉。因(       )笑谓迈曰:“汝识zhì(      )之(        )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wúyì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石》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景色有何特点?为何极力描写?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访其遗踪    (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通“暮”)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鼓动,动词,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读yí,遗留的,形容词)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副词,只,本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选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课后延伸】预习第三段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