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05-28 手机版 | ||||
【学习主题】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积累。 【自主学习】熟读课文思考: 1.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指出每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请解释第3段的重点词句。 事不目( )见耳( )闻,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泊绝壁之下,故莫( )能知;而渔工( )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 )乃( )以斧斤( )考( )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3)作者通过本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当堂检测】 一、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 ) 2、余尤疑之( ) 3、所在皆是也( ) 4、适临汝( ) 5、余方心动欲还( )( ) 6、则山下皆石穴罅( ) 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8、与向之噌洪者相应( )( ) 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 10、此世所以不传也( )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汝识zhì之乎? ( ) 2、至莫夜月明 ( ) 三、古今异义:“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微风鼓浪( ) 2、 而此独以钟名( )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5、大石侧立千尺( )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 五、一词多义: 1、而: 扣而聆之( ) 徐而察之( ) 空中而多窍(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 2、焉: 硿硿焉( ) 微波入焉( ) 3、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因笑谓迈曰( ) )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说出判断依据 : 1、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此世所以不传也。 4、得双石于潭上 5、磔磔云霄间 6、而大声发于水上 7、石之铿然有声者 8、余是以记之 七、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 涵: (2)山仍石名 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 兹: (4)濒流庶峰 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徐歇 (2)如善长之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 D.而此独以钟名 4.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后延伸】 课下练笔 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