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5-2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序的特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背诵全文。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字词以及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个人是谁?他出身名门,一生乃至死后都备受推崇。他最喜爱的小动物是鹅。他的最大牌粉丝是唐太宗。他用行为艺术为大家演示了“东床快婿”。请问这位写下《兰亭集序》的大书法家是谁? 二、新课教学 (一)走进作者,感受书法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钟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就是书法,其书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被称之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幻灯片显示书法作品),其中二十个“之”风神各异,充满生命的灵动(幻灯片显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及二十个“之”字)。 (二)题目解读 1、文体常识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2、写作缘由 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谢安、孙绰等人就在此集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1、检查预习 挑生回答生字注音 2、课文研读,疏通文意 (1)疏通第一、二自然段。 生分别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以及翻译。 明确: 1、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3、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师重点讲解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癸丑,天干地支纪年法;修禊,古代节日;流觞曲水,文人活动,就是把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活动(幻灯片显示:觞与流觞曲水的图片)。 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暮春之初;地点: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 (2)疏通第三自然段。 生分别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以及翻译。 明确:1、悟,通“晤”,面对面;趣,通“取”。 2、引用: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判断句。 问: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三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3)疏通第四自然段。 生分别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以及翻译。 明确: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活用为意动,看做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2、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 找出本段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词。悲 3、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由乐到痛最后归于悲。 三、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书法千古独步,与他的书法交相辉映的,还有其浸润人心的文字。今天我们初步感受了《兰亭集序》的魅力,要积累其中的一些文言现象,下一节继续感受王羲之清新的文字背后那痛彻心扉的呼喊。 四、课后作业 积累本课中的四字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参加过同学聚会吗?心情如何? 二、文本探究 (一)情感初探 本文中作者心情有乐到痛最后归于悲,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1、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明确: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引以为流觞曲水,”此乃事趣,是为四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五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六乐。 2、第三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明确: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不再,生死难测。 补充说明:《全晋文》所收王羲之的杂帖,有四十多通都使用了“痛哉”、“悲夫”语义的词汇。令王羲之痛心疾首的是中年丧子,玄之、官奴先后夭折。其次是他的周嫂亡故,王羲之6岁时,父亲下落不明,他在“母兄鞠育”中长大。其嫂为汝南名族周嵩的女儿,非常贤惠,待王羲之甚好。永和年间周嫂病死,王羲之多次写道:“痛彻心肝,当奈何奈何!”面对亲人的生死诀别,没有人能洒脱,虽阮籍犹不能,况羲之乎?面对那种摧心断骨的悲痛,他怎么相信生与死、长寿和夭折是一样呢?)。 3、第四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文中的“痛”是说王羲之自己,“悲”是说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看今人,与今人看古人一样,程度上更深一层。王羲之将一人一时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十分动荡的年代,士大夫逃避现实,不务实际,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及时行乐,认为生与死是一样的,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二)深度探究 1、后两段弥漫着伤感的情绪,很消极,作者很悲观。你是否赞成这个结论,请提出依据。 明确: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表面上的消极隐藏着对生命的留恋。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2、理解:《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明确:(1)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2)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重点:“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 三、课堂小结 王羲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四、课后作业 以《羲之,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随笔。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