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5-24 手机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融情于景、事细情深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眷恋家园这一民族心理的理解。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病逝。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嘉靖十九年(1540),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始终不愿甘休。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

贡献: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震川集》《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写作背景

项脊轩,书斋名。因其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项脊泾而命名。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固然因其狭小,如在项脊之间,但他也把“项脊”作为别号(自称“项脊生”),追念先祖归道隆的情感也十分明显。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然而,他幼年丧母,少年科场失利,家庭衰败,中年丧妻,隐痛重重。一生一波三折,35岁才中举人。项脊轩牵系着家族的许多事,它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项脊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文体简介

“志”即“记”,可以记人,也可以记事,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记事,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项脊轩志》《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4.字词注音

渗漉(      )   修葺(    )  栏楯(    )   异爨(    )  长号(    )

呱呱而泣(   )    扃牖(    )   阖门(    )   垣墙(    )  老妪(    )  

迨(    )       珊珊可爱(   )  象笏(    )   偃仰(    )  先妣(    )

5.字词释义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归还)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归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返回)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汇聚)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置)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丢下)

6.文化常识

(1)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2)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

(3)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4)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一般认为是15岁。

(5)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大”或“太”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考”指去世的父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自读

1.《项脊轩志》写轩怀人,其中写到哪些人?

                                        

2.《项脊轩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句话?

                                        

三、反馈

抽查提问。

四、讨论

1.翻译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着意描写项脊轩环境,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

B.本段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

C.项脊轩一是很小,二是很旧,三是漏雨,四是昏暗。

D.项脊轩本为陋室,经作者一番修葺,成为幽雅的书斋。

(2)作者在修葺旧南阁子时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2.翻译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变迁,先写可喜的事情后写可悲的事情。

B.“儿寒乎?欲食乎?”刻画出闻儿啼而生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C.对祖母的追忆,所记往事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

D.本段回忆,不过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

(2)本段中祖母的自语和持象笏的勉励表明了什么?

                                        

                                    

3.翻译第3-5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把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以物喻人。

C.“亭亭如盖”前面加上“今已”,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D.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余既为此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文段,回答问题。

六、精讲

1.重要的文言知识;

2.文章的主要内容。

七、检测

1.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古时大臣是上朝时所执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C.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20岁。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2.下面对第2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2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2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八、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渗(shèn)漉 栏楯(dùn) 修葺(qì) 垣(yuán)墙

B.偃(yàn)仰 老妪(yù) 兀(wù)坐 异爨(cuàn)

C.阖(hé)门 象笏(hù) 扃(jiōnɡ)牖(yǒu) 长号(háo)

D.南阁(ɡé)子 呱(ɡuā)呱而泣 中闺(ɡuī) 先妣(b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顾视无可置者顾计不知所出耳

C.又北向,不能得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蜀山兀,阿房出

3.下列句子中的“先”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  )

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妪,先大母婢也

C.先妣抚之甚厚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下列各句加点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客逾庖而宴      ③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⑥借书满架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以致其性焉尔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⑩/⑦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④⑩/②③⑤/⑥⑧/⑦⑨

5.归有光对又旧又小的项脊轩为何怀有深厚感情?下列回答最准确的是(  )

A.因为经过整理,这里变得明亮宽敞了。

B.因为这里有作者小时候美好的回忆。

C.因为这里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唯有它才能唤起对过去经历的久远回忆。

D.因为这里所发生的几件大事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因而时过境迁后仍难以忘怀。

6.对《项脊轩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细腻生动。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更添生活气息,写出了鸟与人相亲相和的情感。

B.再如“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说作者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借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细节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听力极好、悟性极高的特点。

C.作者叙琐屑之事寄情,真切感人。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

D.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描写“三五之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融情于景、事细情深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眷恋家园这一民族心理的理解。

一、导入

寄 家 人

[清]沈绍姬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二、自读

完成挖空训练:

借书满架,偃仰(     )啸歌,冥然(         )兀坐(        ),万籁有声;而(      )庭阶寂寂,小鸟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        )可爱。

三、反馈

抽查提问学生。

四、讨论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因为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2.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是如何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的?

写景中的抒情:                                        

                                   

                                    

叙事中的抒情:                            

                                   

                                   

3.本文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4.清代梅曾亮评点《项脊轩志》时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作者通过笔下的项脊轩来抒发了哪些感情?

                                        

                                    

五、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

六、精讲

1.本文的结构特点:双线索;本文的写作特色:融情于景、事细情深。

2.本文围绕“悲”“喜”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七、检测

请你以某个家人为写作对象,运用细节描写,写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二、作业

背诵两篇课文。

答案:

第一课时

二、自读答案

1.《项脊轩志》写轩怀人,其中写到哪些人?

    老妪、大母、母亲、妻子

2.《项脊轩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句话?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四、讨论答案

1.翻译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着意描写项脊轩环境,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

B.本段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

C.项脊轩一是很小,二是很旧,三是漏雨,四是昏暗。

D.项脊轩本为陋室,经作者一番修葺,成为幽雅的书斋。

选C。C项表述不准确,这是修葺以前的情况。 

(2)作者在修葺旧南阁子时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一是补漏,二是开窗、砌墙,改善采光;三是栽植花木,美化环境。 

2.翻译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变迁,先写可喜的事情后写可悲的事情。

B.“儿寒乎?欲食乎?”刻画出闻儿啼而生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C.对祖母的追忆,所记往事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

D.本段回忆,不过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

选A。“先写可喜的事情后写可悲的事情”错误,本段主要写“可悲的事情”。

(2)本段中祖母的自语和持象笏的勉励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3.翻译第3-5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把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以物喻人。

C.“亭亭如盖”前面加上“今已”,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D.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选B。“以物喻人”不正确,应为“寄情于物”或“移情于物”。

(2)“余既为此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揭示文章的构成,说明前面是本记,后面是补记。

七、检测答案

1.C项  束发指男子15岁         2.D项  倾注的感情应为“亦多可悲”。

八、作业答案

1.A         2.C          3.BC         4.D        5.C         6.B

(1)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第二课时

四、讨论答案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因为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有序地贯串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形”“神”得到和谐的统一。

2.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是如何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的?

写景中的抒情:

修葺前后庭院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偃仰啸歌的情态→喜不自胜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得意、喜悦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叙事中的抒情:

伯叔分家,家庭衰败→寄寓感叹

老婆婆回忆,“我”怀念亡母→有泪无声

祖母关爱,历历在目→长号不自禁

闭门苦读,遭火未焚→悲中有喜,悲喜交加

回忆婚后生活→温馨难忘

手植枇杷树,亭亭如盖→缅怀眷恋

3.本文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①抓细节,忆往事:抓住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②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③衬托:以当年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④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寓物是人非。

4.清代梅曾亮评点《项脊轩志》时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作者通过笔下的项脊轩来抒发了哪些感情?

在文中,作者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个明线将人、事、景串联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的。作者的悲喜之情也来自轩中。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

①项脊轩牵系着归家几代人,而且都是和作者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②项脊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败。③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小屋是自己喜悦、希望和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凝结,成为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