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名师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5-20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把握主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感悟“德”)。 (2)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概括“功”。 (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实话,几天前,我并不太了解马克思。但是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已经为他伟大的人格深深折服。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一个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 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 (出示课件图片:马克思墓地)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身上的马克思,目光深邃,凝视远方。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伟人生前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说明这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 明确:哀、功、德。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然后按照“哀、功、德”三个字来划分结构。 三、品语言,体会“哀”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 明确: A、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B、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C、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D、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E、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四、理思路,概括“功” 1、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注意伟人的贡献。 2、概括马克思的功绩。 板书: 历史规律 剩余价值 其他发现 办报宣传 创立协会 3、梳理主体部分语言标志,体会本文作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 4、回扣第二段,明确第二段的总纲作用。(总分) 马克思的贡献很多,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科学和革命。 追问:为什么更多人赞同把第二段划归“功”这部分? 明确:第二段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提醒我们本文要从两个方面(科学家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介绍马克思的贡献。先总后分,层次才清晰。 5、合作探讨: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A思想家B科学家C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其实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思想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思想的结晶。文章 开头就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革命家。(如果学生一下子赞同革命家,并且只用第7段当论据,可以说:但是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无与伦比为什么不能说,恩格斯其实想强调科学家这方面呢?学生会回答: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明确:对,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的革命的科学观。研究科学正是为了探究革命的理论。现在我们可以发现,恩格斯这样安排,从革命理论到革命实践,(板书)递进,逻辑严密。 的确,马克思不是那种闭门裹足于书斋的思想家,他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还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恩格斯这样安排,其实就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明主旨,感受“德”。 这就是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历史规律,剩余价值,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说: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请看第8段。歌颂了伟人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原文: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活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对比。和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 原文: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比喻。对比。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由此可以领略伟人在政治迫害的疾风骤雨中巍然屹立的伟岸与无畏。 原文: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比。有许多敌人和无一个私敌形成鲜明对比。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念。体现出马克思的大公无私。 ——可能、未必,语气委婉,表意坚定。 (板书:无私无畏) 板书设计: 哀 功 德 惋惜 科学 无私 悲痛 革命 无畏 语淡情浓 总分、层进 对比、比喻 五、探究末句 一代伟人去了,但是他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永远令人高山仰止。和所有的悼词一样,在结尾部分,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但是,又和所有的悼词不一样,他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字:将。 讨论:“将永垂不朽”中的“将”字,多余吗? 明确:不。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也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今天,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 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毛泽东 六、拓展——伟人从少年走来 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 不必翻阅浩如烟海的马列文献,一篇小小的短文就包含了所有的秘密: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同学们,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 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6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学生齐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少年的毛泽东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七、作业: 比较青年马克思和毛泽东,并交流看法,在班里开展一分钟演讲比赛。 题目:伟人从少年走来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