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精品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5-19 手机版


 【单元导读】

《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应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素养目标】

1.了解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研读重要人物判词。

3.梳理主要情节,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学习重难点】

梳理主要情节,欣赏主要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读懂人物判词。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模块: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

一、了解作者

1.了解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     ,字     ,号     、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 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所以,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

但是,康熙皇帝死后,曹家也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雍正五年,曹 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的罪名而被革职,南京的家产全被抄没,仅把北京的房产“酌量拨给”,“以资养赡”。曹 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家庭衰败之后,曹雪芹基本上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于幼子夭亡,曹雪芹感伤成疾,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尽而逝”。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查考,只能从书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全书共110回,因为曹雪芹留下了一份完整的提纲是110回。前八十回在他去世前已传抄于世。后三十回也基本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到十八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补成了现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2.高鹗续书的功与过

功劳:①将全书写完,使故事、人物有了完整的结果。②依据原书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③部分章节和环境描写很精彩。

过失:①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削弱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量。②某些方面歪曲、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和谐统一。如黛玉支持宝玉读八股文。

二、了解《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      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     、    、    、    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有120回“     ”和80回“    ”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61557; 整体把握《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贾府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贾府的面貌。

①揭露了贾府生活上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②揭露贾府理家的腐败。

③描写贾府经济上的日益枯竭,入不敷出。

④揭示了贾府精神上的空虚堕落,一代不如一代。

⑤批判了贾府政治上的残酷统治,橫行霸道。

⑥描写了贾府少男少女间的儿女真情,批判了贾府上下的淫乱关系。

⑦揭示了贾府与四大家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贾府内部的重重矛盾。

三、了解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 

四、阅读指导

1.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

《红楼梦》的前五回,以“通灵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描写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既勾勒出贾府百年的兴盛,又预示了贾府末世的衰败;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虽然写了十余年光景的生活,却是基于前五回铺叙的背景展开的。

2.抓住情节主线。

小说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结构:一条是以      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是以        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

3.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欣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把握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4.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

《红楼梦》像一棵参天大树,贾府盛衰和宝黛钗爱情悲剧是其主干,“淡淡写来”(脂砚斋)的日常生活细节则犹如茂盛的枝叶。小说中这些“家庭闺阁琐事”,既真实可信,又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展示了小说家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一个眼色,黛玉立刻便能会意,由此表现了宝黛之间不同于别人的心灵契合;又如中秋夜宴,满目热闹繁华,却听得桂花阴里传出一缕凄凉笛音,隐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这些看似琐屑平常的细节,其实全是小说家精妙的艺术创造。通过这些细节,小说不仅再现了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揭示出生活表层之下的人生真相,也令读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5.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入手。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艺术作品,《红楼梦》虽然聚焦于贾府盛衰和爱情悲剧,但反映的社会生活远远不止于此。书中所写的帝王贵胄、高官显宦、佃户庄头、佣夫帮闲、倡优贼盗等,以贾府为中心,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举凡世运升降、官场关系、经济生产、社会分工、舆论民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红楼梦》中均有反映。了解这些内容,可以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成就的把握。

6. 阅读《红楼梦》可以从鉴赏语言入手。

曹雪芹是善于创造和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而在叙述语言上也随处可见其炼字锻句的功力。即便是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也是情思绵远,意味隽永,风格百变,不仅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品味和欣赏小说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可以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第二模块:学习任务、计划及方法

一、学习任务

61656; 任务1 :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社会关系错综纷繁,情感互动复杂微妙。小说通过对诸多人物之间关系的精妙描写,在人物的互动中展现其身份地位、性情气质,描摹出一幅幅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生活的图画。理清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绘成图表,将你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及相关的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以此为基础,选取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你对这些人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试绘制一组人物关系图:

61656; 任务2 :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鲁迅评《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细读《红楼梦》中描写某个人物的相关段落,分小组讨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试分析一处人物性格:

61656; 任务3 :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欣赏《红楼梦》,应仔细品味作品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红楼梦》涉及的生活内容来看,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技、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等,可谓应有尽有,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读《红楼梦》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以《〈红楼梦〉中的    》为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所品味出的文化内涵。

试分析一处文化现象:

61656; 任务4 :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小组合作,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还可以组织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试分析一句诗词:

61656; 任务5: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许多研究者从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角度比较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但各人的见解不同,结论各异。普遍的看法是续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较前八十回存在不少差异。如果让你设计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你会怎么做?试设想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

试写出你的设想:

61656;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试写一篇综述:

二、学习计划以及学习方法指导

(一)《红楼梦》阅读计划

制定阅读计划,每周阅读六回左右的内容,每天阅读后填写卡片。

回目名称: 阅读日期: 时长: 页数:

今日摘要:

今日我的思考(如有疑问,要写出,并写出请教或讨论之后的结果):

请教或讨论后的结果:

每周心得 本周所读的主要内容 所读到的有趣之处 阅读方法上的收获



【参照示例】

回目名称: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阅读日期:略 时长:25分钟 页数:第三十三回

今日摘要:贾宝玉因为和琪官来往,被忠顺王府的人向贾政告状,又因为贾环说金钏是他逼死的,贾政大怒,把宝玉一顿暴揍,贾母和王夫人的求情才使得贾政住手。宝钗黛玉等来看他。宝钗送了药。黛玉很伤心。袭人怀疑是薛蟠告密造成的。

今日我的思考(如有疑问,要写出,并写出请教或讨论之后的结果):

发现贾政是一个很不讲理的家长,贾环也是一个心眼很坏的人,他嫉妒陷害贾宝玉。贾政为什么不允许宝玉和琪官来往?这和忠顺王府的人有什么关系?

请教或讨论后的结果:琪官是戏子,地位低下,贾政希望宝玉和贾雨村这些做官的人来往。琪官是忠顺王喜欢的人,逃出忠顺王府,他们怀疑是宝玉帮助琪官逃跑的。

每周心得 本周所读的主要内容 所读到的有趣之处 阅读方法上的收获

贾府的父子兄弟关系其实很不好。忠顺王自己喜欢琪官却不许他结交别的朋友,宝玉乐于助人,并且不在乎对方的地位。 《红楼梦》开头说宝玉纨绔、乖张、不肖,其实宝玉在那些老爷少爷中真的很善良了。 抓住细节,勾连前面的内容。

(二)一般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策略。

方法一:基于《红楼梦》容量大的特点,总体上,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在总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章节,进行精读教学和展示。

方法二:而在进行精读时,一般采取“评点式”的阅读方法。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即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用词造句等方面,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这和我们今天读书的圈点勾画不完全相同。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侧重于“评”,即画龙点睛式的词、句、段之间的评述。

以下选段,是脂砚斋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评点(节选),认真阅读,会对你有启发作用。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懦笔庸笔何能及此!】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有此一想。】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为阿凤写照。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阿凤一至,贾母方笑,与后文多少笑字作偶。】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阿凤笑声进来,老太君打诨,虽是空口传声,却是补出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看官勿以闲文淡文也。】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写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也。】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仍归太君,方不失《石头记》文字,且是阿凤身心之至文。】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却是极淡之语,偏能恰投贾母之意。】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这是阿凤见黛玉正文。】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若无这几句,便不是贾府媳妇。】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文字好看之极。】

第三模块:相关阅读摘要

一、《红楼梦》前五回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的情节、人物做了必要的交代和暗示,是全书的总纲。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全书的楔子。写女娲补天、顽古转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冷子兴的“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开列了人物表。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应了前两回的内容。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了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二、了解人物关系图

三、学习读判词,进而了解金陵十二钗等主要人物的命运。

【参照示例】

(1)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贾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多愁善感。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与其谈讲仕途,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家族没落,不久便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第四模块:读书汇报

每周的阅读任务以小组汇报的形式验收。

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红楼梦》中任意选择主题完成一篇小论文,并制作PPT再课堂汇报。参考主题:

1.宝玉眼中的黛玉与宝钗

2.《红楼梦》小人物之我见

3. 潇湘馆与林黛玉

4.“冷香丸”与薛宝钗

5. 我看王熙凤

6. 从判词看《红楼梦》人物命运

7.《红楼梦》中的诗词魅力

8. 《红楼梦》中之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

课上:分小组轮流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打分、点评。

答案

第一模块:

一、了解作者

1.霑,梦阮,雪芹

二、章回,贾、史、王、薛,“程本”,“脂本”

四、阅读指导

2.贾府,宝黛钗

第二模块:

一、学习任务

任务1 :【参照示例】

61656; 任务2 :【参考示例】

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这一个情节展示了宝钗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冷静自持,冷漠无情。金钏投井后,连素日最讨厌漂亮女孩子的王夫人都不住地垂泪,宝钗安慰王夫人,却将金钏死因归于失足落井,丝毫看不出有一点对生命的怜惜。

(2)她很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王夫人是害人者,却摆出菩萨心肠;宝钗能够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从有利于王夫人的角度,加以安慰,极力开脱。

(3)宝钗识大体,顾大局,审时度势。王夫人对金钏投井的原因很忌讳,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宝钗自告奋勇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妆裹用。

61656; 任务3 :【参照示例】

《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

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与众人席间吃酒嬉笑,贾母让在“藕香榭”的姑娘们演奏,对演奏之声的描写:“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此处将人为的音乐之声运用到自然之中,又笼罩了一层清风流水,与当时的环境相得益彰,以极有意趣的提议,感受音乐之美,文雅清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61656; 任务4 :【参照示例】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但她的生活境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父母相继早逝,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黛玉的处境,其实只不过是因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而得到的“不正经主子”身份。在这样的际遇中,“多愁善感”已成了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61656; 任务5:【参考示例】

贾元春在宫中暴病而亡后,贾家在权势斗争中处于劣势,而北静王一派占上风。贾政知北静王跟贾宝玉关系不错,邀北静王过府一叙,而北静王在贾府看中了林黛玉,见色忘友,一心想纳林黛玉为妾。贾家自然欢喜,求之不得。林黛玉心高气傲,宁死不从,在婚嫁头天,于林中自缢(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死,让贾宝玉心痛,让贾家清醒了——不能再像对林黛玉那样为权势逼贾宝玉娶亲了。贾宝玉最终答应娶了薛宝钗。

未能得到北静王支持,贾家在朝堂上更孤立了。贾家为荣华富贵,让贾迎春嫁给了当时的王公大臣,希望能因为拥有这样的靠山走上权势的顶峰。结果这一做法不但害了贾迎春,也使贾家吃上官司。贾母因惊吓过度去世,贾府家产充公。得势的贾雨村带官兵查抄贾府,看中了薛宝钗。薛宝钗无奈之下,委身于贾雨村做妾,最后在宅斗中丧命,埋在雪地里(金簪雪里埋)。王熙凤在贾母死后被贾琏休回金陵,最终病亡。探春被藩王看中,远嫁他乡,却在途中暴亡,葬在芭蕉树下。

流落在外、一无所有的贾宝玉和史湘云走在了一起,过着贫穷窘迫的生活。官府追拿贾宝玉,二人出逃,史湘云被抓,她跳江而死;宝玉被抓,妙玉为营救宝玉,委身金陵府尹,换得宝玉出来,自己与府尹同归于尽。贾宝玉和贾惜春先后出家。巧姐因曾与刘姥姥孙子板儿互换香橼佛手,故嫁于板儿为妻。贾兰中了武举,战死沙场;李纨受命诰封,伤心而亡。

61656; 任务6:【参照示例】

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摘要】: 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精神的悲剧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第一回中“好了歌”便道出了人生的哲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将这种悲剧意识赋予给书中人物。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小说的精神内涵与总体结构都是围绕这一人物而形成的。从大荒山下的顽石到红尘中的宝玉,再回到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心灵的经历构成了这位贵公子性格世界主轴。贾宝玉可称是“今古未有之一人”,是那个时代的“怪胎”。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另外作者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表现的金陵十二钗,他们性格鲜明,个性各异却无一例外的归入“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落得个香消玉殒的结局。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金陵十二钗之女子个个皆非凡,正如作者开头所言,“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识见皆出我之上,知我之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孝,使其泯灭也。”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充满着深切的爱和同情的,他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同时也是满含着血泪写出了这一个个如花般生命最后凋谢的结局。即便是八面玲珑,巧言擅辩,心思狠绝如凤姐,最终也只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罢了。

作者之于人生悲欢离合所经历的痛苦忏悔以及解脱,都一并蕴含在书中。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一切皆空方是大彻大悟。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二)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

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线索,贯穿着小说始终。“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是贾宝玉梦游幻境时听到的曲子,演唱了宝玉与宝钗的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和对宝钗的冷漠,抒发对黛玉终生难以忘恩负义怀的眷恋之情,充满对封建社会造成他的不幸婚姻的忿懑之情,爱情与婚姻无法在现实中达到统一,造就了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宝、黛、钗就是生长在这种“末世”中的“末世人物”。他们处在封建大家族的控制之中,又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因而自发地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一方是以贾政、宝钗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作为正统思想的维护派,他们对封建礼教诚惶诚恐、深信不疑,因而对新的思潮深恶痛绝。另一方是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民主思想派,作为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们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所处的阶层格格不入。

双方争夺的焦点归结在贾宝玉身上,宝玉是贾府当然的继承人,却与当时污浊世界的意外隔离,使他从大观园那一班涉世未深、纤尘不染的少女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完美的“人”的化身,并以此推论天下女儿。只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那就是他的盟友林黛玉。黛玉因“在人屋檐下”而要求人格得到尊重,与宝玉的民主思想意气相投。他们混沌初开,坐卧不避,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经过长期的耳鬓厮磨,潜移默化,二人渐成知己。他们共读《西厢》,被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共葬落花,为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而唏嘘。他们不避耳目,大胆表露,倾心相爱。显然,这种悖逆传统道德观念和违背家长意志的爱情,使二人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宝、黛爱情面临危机,对视爱情为生命支柱的黛玉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宝钗本来就无可无不可,表现最为大度,因而“对黛玉的悒郁不愤,浑然不觉”;宝玉视黛、钗二人,一如纤柳有灵窍,一如娇花具仙姿,“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因而如置夹缝,左右为难。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无论哪方面都钗胜于黛的情况下,他却放弃了封建阵营的薛宝钗,选择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林黛玉。然而在那可以纵容淫乱,却容不得真正爱情的时代,在表面上礼法森严,实质上庸俗龌龊的贾府中,宝黛之间光明正大的爱情,却被看成是荒唐的、不合时宜的。

宝、钗联姻,遂了封建卫道者们的心愿。这个看来十分“合理”的结局,却因为忽视了“合情”的基础,使工于心计的宝钗弄假成真,自尝苦果,徒然作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可见,双方争夺,两败俱伤,使处于两个不同阵营、代表新旧两种思想的宝、黛、钗同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三)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第六回起,作者便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让悲剧的种子,萌发,生长,看似一幅繁华景象,实质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第十六至三十九回,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已露出那下世的光景。直至八十回之后总爆发,在没有歌舞升平,只有险象环生,树倒猢狲散,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府虽经百年,衰败之色虽隐隐显现,然那盛极一时的景象仍依稀可见。小说第六回通过小人物刘姥姥之眼再现了贾府昔日的辉煌,“荣府大门”前的“石头狮子”无比威严,“簇簇轿马”,人来人往,“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家人在“说东谈西”,他们对刘姥姥赔笑的请求“都不理睬”。钟鸣鼎食之家的气势、威严通过几个镜头便突现出来了。而后几回写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更是将荣、宁二府的铺张浪费、穷奢极欲表现得淋漓尽致。“棺木”、“买官”、“做好事”、“动用家人”、“吊丧”、“送殡”,一场丧事竟耗费了数以万计的银两。盖造省亲别院大观园,同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一砖一瓦、一墙一院、一石一木,件件精细不凡,样样富贵不俗,而其耗费的代价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盛极必衰是不可躲避的事实。鲁迅说“大故迭起,破败死相相继”。贾府的烟消火灭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死亡,第九十五回元春薨逝,意味着贾府后台的倒塌;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夭折;第一百一十回写贾母归天,她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其死亡说明封建宗法偶像失灵;第一百一十四回王熙凤病死,当家人、管家婆的死亡,是贾府这所封建大厦顶梁柱的折断。其次是抄家,贾府被查抄是贾府破败的重要标志。再次是家仆的逃跑反抗,贾母病逝时荣国府的花名册上,统共只有男仆二十一人,女仆十九人,合计四十人,而当年元春省亲的时候,奴仆有一百多人。最后是宝玉出家,贾府儿孙中唯一略可望成的人,却是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百年家业一朝散尽,正像书中所说“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四)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悲剧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盛衰,展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总体毁灭。在钟鸣鼎食、花柳繁华的贵族之家,弥漫着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之雾。封建社会“家”与“国”的同构关系,使得在这个“家”中发生的一切,都成为了“国”的隐喻和缩影,“家”的春秋成为了“国”的春秋。作者以“求真”的最高信念,来描写和布置《红楼梦》的历史长廊。他用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记录了封建制度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踪迹”,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中用众多女奴被侮辱、被摧残的生活图景,展现了清代盛行的“蓄奴”之风所造成的人性的堕落和罪恶;宁、荣二府的封建主子们在“护官符”的庇护下把坏事干尽、丑事做绝的史诗式叙事,则揭露了封建贵族骄奢淫逸、作威作福、醉生梦死的生活情状。不仅如此,《红楼梦》中家族之间的即使是“茶水杯中的风波”,也都隐含着利益的争斗和深深的阴谋、浓浓的杀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家族中乌眼鸡式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战斗,不仅撕开了笼罩在家族成员的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而且揭开了捂在黑箱中的封建政治斗争的内幕,“二十四史”作为“相斫书”记载的为了权力和各种利益而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种种刀关剑影,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用一种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在从容不迫地演出。

第七回中“焦大骂府”是别开生面的优秀篇章,反映了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必然崩溃的主题。

“……那焦大那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当众小厮见他撒野不堪了,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到马圈里去,焦大益发连贾珍都说了出来:“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是以宗法社会的状态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个漫长的宗法社会历史中,形成了以儒家礼法为主要特征的礼俗伦理和道德规范,维系着人们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焦大醉骂”一折就象京戏里的名段《击鼓骂曹》一样,口无遮拦,尽意痛骂,淋漓挥洒,将贾府主人生活糜烂、礼仪道德沦丧的丑态大白于世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一个百年“钟鸣鼎食之家”家政管理的混乱状态。

第九回“闹学堂”的描写也颇有深意。贾府的义学“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家塾、祠堂是祖宗的遗传,是孝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里“百善孝为先”,宝玉等人在家塾学堂中不是发奋读书,而是随心所欲,拈花惹草,乃至在学堂上大打出手,这是对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孝”的怀疑和挑战。

贾府衰败的主要标志是败家、抄家和出家,而抄家是衰败的关键问题。贾府抄家有三条理由:一是人命案,第四十八回叙及的石呆子命案,第六十七回写到的尤二姐被逼自杀案:二是交通官宦,小说第六十六回写到“老爷有事,是件机密大事,要谴二爷往平安州去”,被指控为勾结官僚,包揽诉讼;三是贪污,贾政放江西粮道,手下贪污,被人告发。视人命如草芥,贪赃枉法是贾府败落的原因,也是封建官僚制度令人控诉的原因。

以小见大,和封建统治阶级有着直接关系的贵族大家是如此的腐败,由此便可见封建社会其腐败程度。而贵族大家族的灭亡也预示着封建社会行将没落的必然。

小结:《红楼梦》是一部万代传承而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每一个角色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综观古今中外,象《红楼梦》这样把悲剧的氛围营造的如此之浓厚者,也是非常少见的。正如王国维所说:“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在《红楼梦》中,造成人间悲剧的,并不仅仅是由于某些人的卑劣和罪孽,更主要是由于那一些社会的腐朽、残酷和不公。这样,《红楼梦》所表现的悲剧人物的死亡,就带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就相当真实地映照出那个残酷现实世界的原形来。《红楼梦》作为曹雪芹血泪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意念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作品。同时,曹雪芹又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而痛切的反思中突破了传统的悲剧观,做出了自己的艺术贡献。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