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红楼——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5-17 手机版 | ||||
丰顺县实验中学 刘淑情 【设计依据】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根据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的指导,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有关“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表述,结合《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的文本特点,进行本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2.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 4.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教学设想】 1.以自媒体为依托,有计划地开展阅读 学生利用网络、QQ、微信等平台作为学习交流的工具和手段,进行《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实施一部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能有更充分的学习时间,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从《红楼梦》中感受“不朽的红楼”。 2.以“导读、活动、反馈、展示”为学习环节 “导读、活动、反馈、展示”是此次阅读教学的四个环节,“导读”是让学生有计划地、有效地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阅读,能够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活动”是一种精读,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而“反馈”是为了检验阅读效果,是研读,能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展示”是为了展示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活动成果,有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并把它形成文字,属于读写训练。 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进而实行质疑阅读 由于《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巨著,可先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而且在略读之前可以先查找有关专家点评、内容梗概,也可以浏览别人的阅读评论。接着再针对《红楼梦》的重要篇章部分进行精读,全面、深入、精细地理解,掌握篇章结构、情节含义,将宏观的略读与微观的精读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进行研读,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并将遇到的疑问拿到阅读课中进行分组讨论。 【教学课时安排】 安排12个课时,四个环节: (1)第1-5课时:导读 (2)第6-9课时:活动 (3)第10-11课时:反馈 (4)第12课时:展示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读(略读理解:在要点导读下通读全书) 【阅读计划】 1.准备书籍: 准备《红楼梦》电子版,也建议学生自己购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 2.分期阅读: ① 在寒假期间,利用寒假假期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假期大概有20天左右,每天在微信学习群给学生发送《红楼梦》三个章节的内容,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三回,整个假期阅读完《红楼梦》前六十回的内容。 ② 在学校学习期间,利用周末时间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每个周末阅读两天,每天阅读三回,一个星期阅读六回内容,大概十周看完《红楼梦》后六十回的内容。 3.分组阅读: 全班同学分成七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七个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给本小组取一个名称和口号,选出一个小组长,为以后完成分组阅读任务和探究学习活动作准备。 4.教师按章回考查学生对关键情节和人物的记忆和感知: 61569;在班级微信群布置阅读作业时,可以利用小程序“班级小管家”或其它网络平台设置每天的阅读任务。 61570;在校进行阅读教学任务时,可以让学生填写阅读清单。任务以考查识记和读取能力为主,检测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等内容的关注,并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 61571;还可以在导读课上进行一些趣味活动,比如《红楼梦》知识竞赛等。 【教学设计意图】 鉴于《红楼梦》篇幅较长,通读可以放在寒假假期和利用课上课下时间,上面已有阅读计划。《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趣味性不强,如果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难以完成此鸿篇大著的阅读任务。初读此书,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在初读课上主要起激趣、引领、疏通和监督作用,要把阅读主权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2.理清人物关系。 3.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 4.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5.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2.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1课时 背景导读 【教学任务】介绍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动机。 参考资料: 一、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身世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1.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颙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颙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 ,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 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 。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不过,曹雪芹晚生了几年,本人并没有亲历康熙南巡盛事。《红楼梦》第16回可以为证,原著写到比贾宝玉年长的凤姐都要听赵嬷嬷等长辈的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 2.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德) ,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亲切地呼曰“梦幻” 。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 ,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3.家遭萧索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 (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 。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4.广交名流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5.虎门晨夕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 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 6.燕市狂歌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 。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7.著书黄叶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 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8.重游故里 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做《感成长句》以记之。 9.贫病而逝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 ),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二、主要功绩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三、文学特点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四、《红楼梦》写作动机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作者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写作缘起、写作经历和心得体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 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五、人物评价 周汝昌:曹雪芹的一生, 曹雪芹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胡德平:英国人讲,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不愿失去莎士比亚。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勇气。 蔡义江: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 张庆善: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2课时 语言导读 【教学任务】介绍《红楼梦》口语与古典书面语相结合的语言特点,描写不避琐细的写实主义特点。 参考资料: 一、《红楼梦仆人语言艺术特色分析》(夏爽)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共有721人。除少数的主人外,其余全是仆人。曹雪芹笔下的仆人形象,有几种类型:一是世代家奴,其子女被称作家生子,如焦大、赖大;二是按契约约定的奴才,分活契和死契,前者可以赎回,后者终生为奴;三是从外面买来的丫鬟、优伶;四是随主子陪嫁的丫鬟,如凤姐的陪嫁丫鬟平儿。此外,还有主子与妾所生子女,如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环,就属此类。众所周知,小说的魅力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完成的,如果离开了语言,很多故事情节,就无法表现出来。《红楼梦》独树一帜,赋予了符合仆人身份的语言,无论在声调、口吻方面,还是在语气、文采方面,看不到任何雷同的痕迹。这些棱角分明的仆人形象,既有嘴里被塞满马粪的焦大,又有半个主子身份的平儿;既有与主子惺惺相惜的鸳鸯,又有死不瞑目的金钏儿;既有伶牙俐齿的袭人,又有安分守己的香菱等。对这些秉性各异的弱女子,曹雪芹别出心裁,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贾府的儿孙辈,全是一群养尊处优的废物,放荡奢侈者多,运筹帷幄者少。从宁府来看,贾敬上不能报国,下不能齐家。其子贾珍,长期与儿媳秦可卿以及妻妹尤二姐通奸。从荣府来看,贾母长子贾赦,虽袭一等将军爵位,却不好好做官。其媳妇邢夫人,处事糊涂,待人刻薄。贾赦之子贾琏,成天沾花惹草,其媳妇王熙凤,贪财霸道。从能力方面来看,这些人都不足以撑持贾府的门面。贾母次子贾政,长期不问家政,把宝贵的时间,全都耗费在一帮谈天说地的清客身上。小说语言的两大功能,一是表现生活,二是塑造人物形象,两者缺一不可。曹雪芹刻画的仆人形象,异彩纷呈,一扫前人窠臼。如为贾府立下汗马功劳的焦大,面对老祖宗创下的基业,将毁在那些只知享福行乐的老爷、少爷、少奶奶们手上时,不由得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第七回,焦大趁着酒劲,大骂宁国府总管赖二,说他是个“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翘起一只脚来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未等焦大说完,众小厮一拥而上,将其捆绑起来。面对主子的忘恩负义,焦大毫不示弱,在骂完赖二之后,放声大骂贾蓉:“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由于放诞无礼,当场被众人掀翻在地,嘴里塞满了马粪。对此,焦大无所畏惧,当着凤姐的面,大声喊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这位曾救过太爷性命的老奴才,表现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性格,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鲁迅先生说:“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醉酒,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厌,奴才痛恨,给他塞了一嘴马粪。”③事实上,焦大已看到贾府渐趋势微的不详之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无法看清封建贵族阶级的寡廉鲜耻和腐朽没落的本质特征。可以这样说,即使有再多像焦大这样这样的奴才,也挽救不了贾府大厦将倾的命运。贾府的仆人,既有派系之别,又有高低之分,“其口吻,各不相同”。④平儿是凤姐的丫鬟,称得上“半个主子”。第二十一回,描写凤姐与宝玉叔嫂之间眉来眼去和凤姐与贾蓉婶侄之间的打情骂俏,平儿故意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相反,当贾瑞对凤姐心生邪念、奸淫毕露时,平儿用极具讽刺意味的谚语,挖苦贾瑞:“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第十二回)贾瑞自幼父母双亡,靠祖父教书维持生计。在平儿的眼里,贵为金陵王家的千金小姐,又是荣府的掌门人,怎么会瞧得起这样窝囊的男人?一席话,使贾瑞招来杀身之祸,后中凤姐的相思局而死。曹雪芹通过日常口语,对平儿忠君事主的品格,作了很好的诠释。若非局中之人,不能出此。《红楼梦》仆人个性化语言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独具慧眼的表现力。这些看似平淡的闺阁琐事、儿女私情,通过语言的交织叙述,跌宕起伏,“无一复笔,无一闲笔。”⑤鸳鸯本姓金,系贾府的家生女,后成为贾母的大丫鬟。 第一百一十回,贾母死后,鸳鸯哭得十分伤心,毕恭毕敬地拉着凤姐的手,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夹白口语央求到:“二奶奶请坐,我给二奶奶磕个头。虽说服中不行礼,这个头是要磕的。”跪在地下的鸳鸯,被凤姐拉起来后,欲言又止。在这里,作者不惜笔墨,故意让其短话长说:“‘这些银子是老太太留下的,老太太这一辈子也没有糟踏过什么银钱,如今临了这件大事,必得求二奶奶体体面面的办好。……只是老太太疼二奶奶和我这一场,临死了还不叫他风光风光!”而今贾母已死,鸳鸯伤心落泪,已属人之常情。不难想象,原本依附在贾母身上而获得的光环,已不复再现,俱成过眼烟云。作为《红楼梦》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不仅是昌明隆盛之邦,更是诗礼簪缨之族。受封建礼制的制约,贾府里各个阶层的人物,各自践行一条不能越矩的道德规范,就连丫鬟也要说话得体、不犯忌讳。在文学创作中,人物语言细节的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这种以言语细节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成了《红楼梦》动人的戏剧场面,让人掩卷难忘。金钏儿,是王夫人的贴身丫鬟。第三十回写到,适值盛夏,早饭后,主仆们都在休息。宝玉来到上房,见金钏儿给躺在凉榻上的母亲捶腿,便掏出一颗润津丹,塞进了金钏儿的嘴里,并在耳边说道:“‘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起罢?’……金钏儿将宝玉一推,绘声绘色地说:‘你怕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是你的还是你的’。”两人打情骂俏的动作,被王夫人看在眼里,担心“勾引”坏了宝玉,于是给金钏儿狠狠的一巴掌。金钏儿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时漠视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秩序的举动,竟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甚至还天真地认为,王夫人会念及侍候多年的份上,手下留情,于是赶忙打躬作揖,跪地求饶:“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王夫人哪会在乎一个小丫头的哀求。在那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主人与仆人之间,竟是这样的冷酷无情。任凭金钏儿怎样哀求,王夫人还是无动于衷,执意要把她赶出贾府。金钏儿的投井自尽,王夫人自然脱不了干系。曹雪芹按头制帽,在叙述人物语言时,从不做解释,从不做任何主观评价,让人物自己说话,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不事雕琢的叙事方法,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袭人,本名珍珠。因家境贫困,被卖给贾府为仆。第十九回,家人准备将其赎回,袭人哭诉道:“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儿,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家人见袭人如此执着,只好依了她。袭人被贾母拨给宝玉后,就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命运,竟与宝玉息息相关。袭人在照顾好宝玉日常生活的同时,不厌其烦地规劝宝玉好好读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对贾政的暴行,不仅没有丝毫的愤恨不平,相反认为宝玉罪有应得,并发挥伶牙俐齿的优势,直截了当地向王夫人建言献策:“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袭人的这番说辞,绝非空穴来风的杜撰,而是作者结合了袭人说话动机的结果。在宝玉成长的道路上,袭人堪称封建社会“贤妻”的典型代表,注定成为维护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曹雪芹左右逢源,最擅长让人物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寥寥数语,就描绘得神形兼备。其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是《红楼梦》表现仆人阶层语言艺术的又一特色。香菱本名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元宵之夜被拐子骗走。拐子将其抚养至十二三岁时,卖给冯渊。薛蟠放纵仆人打死冯渊后,香菱成了薛蟠之妾。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富而不贵,远不及荣宁二府。其唯一的儿子薛蟠,终日以斗鸡走马为乐,恶棍之名,由来已久。薛蟠将迎娶夏金桂为妾,香菱念念有词,说夏金桂“在家里也是读书写字”之人(第七十九回),进门后,家里不是“又添了一个做诗的人了”吗?(第七十六回)香菱视薛蟠为自己的终身依靠,受封建礼教的双重束缚,最终难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自夏金桂嫁到薛家后,对香菱由妒生恨,暗中在食物里加入砒霜,却将自己毒死。红学家康来斯认为:香菱“是《红楼梦》中,少数兼备生理年龄,与名分改换的人物”。⑥根据十二钗副册诗句中透露出的线索--“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来看,到了第四十四回,香菱不幸落入了自己设计的陷阱。夏金桂死后,香菱被薛蟠扶为正室,死于难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含英咀华,抽笔放胆,通过井井有条、头头是道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假例真,完美展示了贾府仆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小说语言艺术中达到了顶峰,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古典小说,这部小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作品中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情节的描绘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而作品又将语言创作发挥到了极致,质朴自然、幽默诙谐、意趣深远,成为一部不朽的佳作,使人反复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成为后人不断传阅和研究的对象。 二、《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李文凡) (一)《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在人物语言及对话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其一就是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了许多性格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如王熙凤的“俗”、薛宝钗的“雅”、林黛玉的“尖”,并从人物特点中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思想境界等。“只闻其声就可见其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拥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使文学爱好者们通过语言的描写就可想象现出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作品中描写王熙凤时,“甜心苦,两面三刀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或借用贾母的“凤辣子”,由此刻画中王熙凤贪婪狡诈、阴险骄横的性格特点。描写林黛玉时多用的是诗词方式,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等,把林黛玉敏感、淡泊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可见,在《红楼梦》中,独具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身临其境,感受这部巨作的魅力。 (二)《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的特点 《红楼梦》中修辞的运用十分之多,塑造了《红楼梦》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谐音、双关、比喻、借代等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品中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多体现在人物的名字上。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随意取得,而是切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而且还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则是“假语存”,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创作方式,又如贾府四个女儿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把首字连接起来就是“元迎探惜”,即“原应叹息”,寓意着贾府四个女儿悲惨的命运,这种双关的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色彩,又与作品的主题紧紧呼应。 除谐音、双关外,作品中还有许多修辭手法,如比喻、借代等。如作品中袭人和宝玉的一段对话:“他一走进去,就好似一盆刚刚出来的嫩剑兰花放到猪窝一样”,在此处宝玉把袭人比作兰花,以此来表现出袭人的美丽,又将兰花和猪窝做鲜明对比,更能反映出袭人的人物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品中描写贾宝玉出生时描写道,“刚生下来,嘴里就衔出一块五彩晶莹的玉石,上面还带着一些字迹,故取名叫宝玉。”把佩戴的玉器取做名字,而不是直接体现所要描写的人物,用相关的事物进行借用体现。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红楼梦》中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 《红楼梦》的语言描写时,既使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语言,又有许多方言口语。作品中的方言口语多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日常化、语化的描写,为作品增添利亲切感,又显得诙谐、有趣,并结合古典文学语言,为作品增添了故事性。《红楼梦》中也有许多诗词语言,作者在描写场景及人物形象时,结合古典文学创作出诗词,使作品更典雅更具有韵味,使读者感受到我国的古典诗词之美。如林黛玉的词“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借用柳絮来描写自己的命运,使读者感受到诗词的悲壮之美。这种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的语言特点,形成了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堪称是我国一部前所未有的巨作。 (四)《红楼梦》语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语言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性,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作品的开始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神话故事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作品中将贾宝玉和林黛玉化身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对绛珠仙子有灌溉之恩,后因一些原因,他们被贬入凡间,成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化身。天上未报答的恩情要在凡间完成。绛珠仙子即林黛玉是来报答贾宝玉的恩情的,又因是灌溉之恩,所以天天以泪洗面。林黛玉短暂悲惨的一生以报答完贾宝玉的恩情而终止。在作品的最后,林黛玉泪已流尽,则寓意着恩情已报答完毕,即将离开人世。这种神话故事与凡间人物事情相结合的写法,缥缈虚幻,感人生动,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红楼梦》语言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 《红楼梦》的语言又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据考证,《红楼梦》的小说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作品表面上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恋情,通过三人之间的恋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历史,而本质上作者是在描写封建社会衰败没落的历史。作品中多次描写了封建家族骄奢浪费、富贵奢靡的生活场景,由此刻画中封建社会的黑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则预示着封建社会终将会走向灭亡,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值得后人不断地品位与研究。 (六)《红楼梦》语言具有哲理性的特点 《红楼梦》的语言又具有较强的哲理性,给读者以生活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在文中,作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运用诗词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深思,获得启发,并体验阅读的乐趣。如“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等富有哲理的句子,让读者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哲理美。这部巨作给后人的启迪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部不朽的历史巨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阅读,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七)《红楼梦》语言具有反讽性的特点 《红楼梦》中的语言还具有较强的反讽特点。在作品中,作者用“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语言对封建社会进行了讽刺,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王朝的不满。例如在对贾宝玉的语言描述中,作者既通过人物评价表现出社会对他的否定,又利用社会评价将自身的评价掩盖起来,对林黛玉的反讽主要是利用环境对她的否定。这种反讽的特点既表达出作者对林黛玉的同情,又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具有强烈的反讽特点。 二、结语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其语言描写又具有强烈的艺术特点,成就非凡,是任何一部作品都难以超越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修辞之美、方言口语与诗词雅言共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哲理性、反讽性等的特点。语言精粹、简洁文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值得后人细细品味阅读。 三、《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略)见打印资料 第3课时 内容结构导读 【教学任务】可以导读通常被视为小说总纲的前五回,也可以概述性地介绍红楼故事的主要内容线索,作好阅读铺垫。 参考资料: 一、 《红楼梦》一书就像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其原因就在于作品具有特殊的框架结构。正因如此,鲁迅先生就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所说,虽然只是就《红楼梦》的社会效应一个方面的论述,但也足以证明《红楼梦》内涵之丰富了。 以往研究《红楼梦》的结构,大多是平面的、单线的剖析。通常所说的有以下几种: 网状结构。即以宝钗、黛玉、宝玉的爱情故事为经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编织并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情世态。 波纹结构。全书的细节、情节组成许许多多的大波、小波、前后起伏,回互钩连,蔚为大观,终于推出盛极必衰波峰至波谷的重大主题。 立体式建筑。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的结构可以比为立体式建筑,他认为作者曹雪芹是一位设计营造建章宫极为神奇伟大的建筑师,所建造出的是千门万户,复道回廊巨型建筑群,游人入内,目炫神摇,迷不得出。“千人百事,千头万绪,交加回互,仪态万方,而又条理脉络,井然不紊,即从一人一事去推寻。也无不起结互应,一发全身,字字灵,笔笔到”。周先生的说法虽源于张加伦先生,但更为具体,更为深化,但仍未摆脱脂砚斋评点的范围。 甲戌本开卷,叙至“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传者。”脂砚斋眉批道:“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谬误。”周汝昌先生根据张加伦一零八回之说,作进一步推论,即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为纲,判定第五十四回与第五十五回为全书分水岭。前五十四回写盛,后五十四回写衰。每九回一个段落。以六乘九等于五十四。五十四加五十四,则一零八回应是曹雪芹先生著书时,最早的设计蓝图。惜乎曹雪芹先生已不克完成,撒手西归。以致真伪难分。但认为前八十回中,其结构之痕迹,依稀可辨。 总之,不论哪一种有关《红楼梦》的结构论述,都能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揭示《红楼梦》所蕴涵的巨大而深邃的思想意义,但由于思考分析的单向性、平面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局限性与非逻辑性,因而读者、论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争纷不已。倘若能打破通常所使用的时空关系,从多维时空的角度,把握内在各个故事的交叉复叠关系,使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与另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使一个故事的情节与另一个故事中的情节,使一个故事中情节里的细节与另一个故事中情节里的细节,或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物与另一个故事里的情节,或是一个故事里的情节与另一故事里的细节,……纵横交错相互撞击,自然就能进发无穷无尽的各式各样的思想火花。这既是各色人等都能从《红楼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精神营养的最好诠释,同时又是长期以来,各个研究者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开发“红学”的根本原因。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能从多维时空的角度,把握各个故事交叉复叠的关系,就总体的关系上来分析其内在与外在的结构,将会对《红楼梦》的研究,开拓出更新更宽阔的境界,撷取更丰硕的成果。 二、 《红楼梦》里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大故事、小故事,但最基本的故事框架有四:以假故事引出真故事;以虚幻神奇故事映衬现实人生的故事;以小故事牵出大故事;以甄宝玉的故事对比贾宝玉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独立成篇,但在《红楼梦》里,四个框架故事纵横交错,成立体型,成多维时空交叉。 框架之一,以假故事引出真故事。贾雨村与甄士隐一组故事,在全书中时隐时现,贯穿始终。有时作为引子,有时作为催化剂,有时作为对比度……不一而足。第一回至第五回,既介绍了《红楼梦》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将要出现的主要人物,又向读者暗示,真事即将隐去,假语村言行将开始.手法之妙就在于;既是前朝旧事,何况是假语村言,这既避免了讥讽朝廷,切议时政的危险,躲过文字狱的罗织,同时又暗合了一切文艺创作应该避实就虚的原则,越是虚就越是实,越是典型,其思想涵盖面就越是广泛。贾雨村、甄士隐故事,有时以寓言形式,如《好了歌》及其注释,隐喻封建末世官宦贵族世家必然衰亡的命运。有的直接插入真故事中,起牵引催化作用,如黛玉进京,由贾雨村护送,正面引出木石姻缘的故事主干。又如宝玉挨打,就是贾雨村谒见贾政,希望见到宝玉,而贾政见宝玉语言滞涩,心中有气,而不知宝玉因金钏儿投井身亡而伤心自责。加上贾环进谗,终至宝玉挨打,一波接一波地展开情节。另外,又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仍由贾雨村带出甄英莲,又由甄英莲带出薛蟠及薛蟠一家,再由薛蟠进京,带出“金玉姻缘”。又如贾府被抄,固然有种种因素,但从包勇口中得知,又与贾雨村投井下石有关。就以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几分几合,亦能体察到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人生教训。总之,这个故事,与大故事交互穿插,既起到介绍背景作用,同时又起到推波逐澜的作用。 故事的框架之二:以虚幻神奇的故事映衬现实人生的故事。以女娲补天所遗留的石头为契机,带出一僧一道,由一僧一道携石下凡历劫为故事主干。石头所以要历劫,又因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处,为灵河畔三生石边的“绛珠仙草”时时灌溉,结了一段不了之情,绛珠仙草愿意“以泪相报”,所以双双下凡。历劫之所遭遇种种,在警幻仙子的册子上,早已注定。故事写宝玉初至太虚幻境到再至太虚幻境,虽表明警幻仙子多次希望宝玉早早从红尘中脱身,但故事中的人物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仍有迟早之分,有悟与不悟之分。早认识,则早日脱离苦海,迟认识则久羁红尘,多受感情折磨。不悟者,只能在孽海情波中翻滚、煎熬。有悟者,或摆脱儿女之情,按宝玉之祖先荣、宁二公对警幻仙子的嘱托,走仕途经济之路;或抛弃一切,斩断尘缘,完劫回归。太虚幻境的出现,就整个故事而言,既是故事发展的铺垫,又是故事发展的中介。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预示主要人物的命运;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表现宝玉所承受命运巨大压力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宝玉的父母、姐妹(林黛玉除外)、兄弟、社会门第都要求宝玉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走仕途经济之路。在冥冥之中,又有宝玉的荣、宁二公专门委托警幻仙姑给他指点迷津。警幻仙姑也不负所托,动之以声色,戒之以仙册。但宝玉不为所动,以致仙姑叹道:“痴儿不悟”。第二次窥视仙册时,宝玉虽然有所觉悟,但这个有悟与仙家及社会传统的要求,大相径庭,而是彻底的大彻大悟,斩断十里红尘,撒手腾入空门。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木石之盟与金玉之缘矛盾的深刻内涵。木石之盟是男女青年由相慕相悦,以至相亲相爱,这是出自内心的感情活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一面。金玉之缘,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传统封建婚姻,是家庭、社会出于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强加给宝玉的。宝玉的玉石上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项圈上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确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子,这里曹雪芹将一副对子的八个字与封建时代合婚用的庚贴里的八字,巧妙地混为一谈,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明金玉之缘,是冥冥上天的意愿,也就是实际意义上最高统治者的意愿。这既可证明金玉之缘纯由他人命定,又可表明金玉之缘是在多大的压力下结合的。金玉之缘结合了,表面看胜利了,但实际上却是失败了,一个遁入空门,一个以死殉情,一个独守空闺,铸成婚姻家庭大悲剧。木石之盟失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是胜利了,以生命抗争,以抛弃一切的抗争,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爱情的典型。 写太虚幻境还有一重更深的意义,批评与鞭挞了十二金钗里的伪君子假道学。统观《红楼梦》一书,与宝玉有肉体关系的女性,挑明的只有宝钗与袭人,隐隐约约的是侍候宝玉洗澡的碧痕(第三十一回),可以略去不论。以梦暗示的有秦可卿。这三个女性尽管身份、辈份不一样,但都工于心计,说的是道德仁义、仕途经济,心里想的手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利己损人的伎俩。宝钗自从相见宝玉后,用尽心机往未来的宝二奶奶的宝座上挤去。劝说宝玉的理论武器是仕途经济。宝玉在二十八回里原也爱慕过宝钗的美貌容姿,这本是人之常情,但一听到她的宏论,立即就冷了下来,婚后发现娶的竟是宝钗,最终决裂而去。袭人虽是丫环,第一个挑逗与引诱宝玉和自己发生肉体关系的是她,但她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时,却满脸“正气”,说的是男女大防如何如何重要,似乎她是天底下第一个正经女人,以致获得了候补姨娘身份。最终还是琵琶别抱。秦氏可卿在书里着墨不多,但多处暗示了与贾珍有乱伦的关系,又暗示了与宝玉也有苟且之情。不论用什么道德标准来衡量,都很难说她是一个清白干净的女性,就是这么一个女性,死后偏偏托梦王熙凤,大谈特谈置祭田,设家塾的重要性,告诫盛极必衰、早为儿孙留下退路的道理。一副面孔,庄严得很,神圣得很。与在仙境的形象,与在实际生活的形象,完全南辕北辙,截然不同。 与宝玉有真正爱情的,小姐里是黛玉,丫鬟里是晴雯。这两个人的共同之处是,蔑视世俗的礼教,不讲虚伪的道德说教,不懂得世间丑恶人情世故。所以她们与宝玉有着一份真正相爱相亲至挚情爱的关系,“芙蓉女儿诔”与宝玉最后出家就是证明。但这两位女性与宝玉的情爱关系一直是纯精神的,她们至死冰清玉洁。 小说这样写,这样安排,是别具匠心的,让有心的读者去体会去沉思。太虚幻境的描写至少有这么一层意思,上天的安排,看来虽是定数,是对人性的巨大压抑,但仍然约束不了人间的真情,真情才是真正有生命的,人们至今仍会含着泪水谈论宝黛之情与宝玉晴雯之情,就是这个道理。 写太虚幻境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需要。宝玉第一次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二次神游太虚幻境时,这幅对联又作了稍稍变动“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两次对联着重在真、假、有、无四个字上作文章,暗示读者如何去读《红楼梦》才能明白其中的秘奥,指出凡是虚假的道德说教,虚假的爱情,都是不可靠的,不可信的。贾雨村如此,贾府大小主子如此,围绕宝玉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亦复如此。表面上无情的有真情,表面上有情的却无情,这样才能认识到“真”才是最美、最善,“假”才是最丑、最恶的人生哲理。 从组织结构从思想高度来审视太虚幻境,既可以看到有了太虚幻境的设置,不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诡谲多变,人间幻境纵横交错,符合文学创作原则,而且真、假、有、无的剖析判定,使小说真实可信,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本质,富有文学色彩,富有人生哲理的广阔内涵。 框架结构之三:以小故事牵出大故事,或是说以小故事套出大故事。《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只是为大故事的展开作铺垫,介绍主要人物,介绍人物活动的场地,故事并未启动。第六回抽出闲笔交待了宝玉与袭人特殊关系后,有一段叙述,就可以看出作者极其匠心地以一个小故事牵引发动一个大故事:“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这个“头绪”就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故事虽小,但应当视作与宝黛故事并行不背的,至为重要的结构框架。刘姥姥在全书中前后出四次,严格说有五次。第一次在第六回,即初进荣国府求见凤姐,想“打秋风”,救救女婿的穷。第二次出现在第三十九回到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原想带些土仪酬谢酬谢,却误打误撞地得到了贾母的欢心,畅游了大观园。第三次在第一百一十三回,凤姐托孤。第四次刘姥姥设计救巧儿,第五次完全是顺带一笔。刘姥姥几次出现,作者用最经济,最有实效的笔法,概括了轰轰烈烈的贾府兴衰史。 第一次“打秋风”,就刘姥姥而言,是想厚着脸皮“告帮”,弄几个钱。就大故事而言,是重彩浓墨写凤姐。凤姐,一个大观园里的总管家,两府里的真正实权派,如何能将其奢侈、势利、骄矜、精细、淫逸、泼辣,淋漓尽致而又落墨不多地表现出来,作者是颇具匠心的。倘着从一个与凤身份相似的人物来看凤姐,一切都是司空见惯,没什么大了不得的。若是从丫鬟、仆妇的角度来看凤姐,也只能看到凤姐的狠毒、刻薄的一面.若是从凤姐的长辈来看凤姐,要么是看出她的能干、利索,要么是看出她的权诈、利害,如果能用一个村妇的眼光来看凤姐,效果就大不相同。因为“位差”太大,所产生的反应就强烈。位差与效应成正比。单就奢侈一项而言,就刘姥姥看来,府里的丫环、比乡间的奶奶还体面,更遑论凤姐的衣着打扮。写凤姐施舍了给丫环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的前前后后,就将凤姐的骄矜、势利、精细的大管家身份充分表演了一番。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此时贾府的“烈火烹油”的轰轰烈烈省亲活动已过去,宝玉与众姐妹住进繁花似锦,雕栏玉砌的大观园已多时,大小主子恣情游乐。但在一派安享富贵的乐曲声中,已隐隐约约透出一丝哀音。如凤姐因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拈酸耍泼,表明凤姐已无昔日威风,局面难以控制。黛玉制“风雨词”,预示烈风暴雨的将至。贾赦妄想娶鸳鸯为妾一事已暗露杀机。但这一切表面上,至少从刘姥姥眼里,府里歌舞升平,一派兴旺景象。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救人”,贾府已经历了一场极大的政治风波,家道盛极转衰,抄家、失玉、黛玉之死、宝玉出家、众姐妹或死或嫁,一派萧索、凄凉景象。刘姥姥再进贾府,凤姐病中托孤,为第四次进贾府设计救巧儿,埋下伏笔。第三、四次从刘姥姥进贾府一事来看,再气派的王侯之家,也不能永保其富贵。对大故事而言,刘姥姥这一则小故事,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这个小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与大故事穿插互衬,并行不背。其效应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以小见大,“位差”效应明显。(二)以俗见雅,刘姥姥之俗与老太太及众儿孙之雅,两相对照,相映成趣。(三)以质见文。文是后天培养的,质是天然生成的。质与文比较,质胜文。(四)以弱援强,救巧儿就是一例.同时又证明天道循环,盛衰相接,与中国的易学传统的哲理思想契合。所以不论从那个角度来论述刘姥姥的故事,都是全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的一个部分。 框架结构之四,以甄宝玉故事对比贾宝玉故事。甄家与贾家原是世交,两家的家庭背景极其相似,两家的两位公子都叫宝玉,两位宝玉又有同样的相貌,同样的性情,同样的爱好。两个家庭又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由烈火烹油到门庭萧索的巨变。但两家的宝玉在经历了“抄家”浩劫后,却走了两条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甄宝玉家道中落后,翻然悔悟,觉今是而昨非,从此关心仕途经济,与险恶的仕途、虚伪的道德,妥协言和,由真而假。贾宝玉则与之相反,虽经历了同样的抄家厄运,但仍坚持往昔的性情、爱好,蔑视世俗礼法,热爱纯洁真贞的爱情,但这一切在尘世中都不可得,终于抛弃一切,遁入空门,由假返真,重归大荒山。就情节而言,真假宝玉相识、相交、相弃,不仅制造了种种悬念,而且也使及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两个宝玉的经历,与太虚幻境中两幅对联,遥遥相应。 在几个比较完整的大故事中,又夹杂一些零星的小故事,如妙玉的故事,贾蔷与龄官的故事,贾芸与小红的故事,倪二金刚与贾芸的故事,金寡妇的故事,这些并没有贯穿始终的小故事,放在大框架里,与其他故事复叠、交叉,可以同样产生有一定认识意义的思想内涵。 三、 四则并行不背、相互渗透、相互交缠贯穿始终的故事,由于作者曹雪芹采用了超前的多维时空交叉的复叠框架结构,既可使一个故事里的各个情节,与各个情节里的许多细节,或综合分析,或分类分析,或单项分析,都可以引发许多值得思考、值得认识的人生课题,还可以将某一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与另一个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作大跨度的分析、比较,从而引发出对社会、对人生更深沉更尖锐的思索,并闪发出哲理性的思维光芒。 以第一框架里的两个故事为例,假故事引出真故事。这两个双双并行,交错复叠的故事,其中就蕴涵了许许多多值得比较值得分析的论题。先从人物分析这个较大的角度着手,贾雨村、贾政是分属于西个不同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但由于两个并行的故事交错复叠,他们两人不仅相识相交而且相互为用地推动了《红楼梦》故事的发展,并互为表里地表现了封建末世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切不可将贾雨村视作颟顸无能或贪婪狡黠的封建官吏,贾雨村的特点在于他在干坏事的时候,还口仁义道德,在仁义道德说教的时候,心里又时时盘算着如何损人害人,不择手段地向上爬去。当门子告之以护官符帮贾雨村走出困境后,贾雨村不仅没有酬谢自己当年穷困落魄寄居葫芦庙时相识的小沙弥出身的门子,而且终于“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当贾雨村得知被拐卖的英莲正是自己恩人甄士隐之女时,不仅没有秉公断案,使英莲冤有所伸,身有所归,而且听从门子的话,将英莲断给打死钟爱英莲的冯渊的凶手薛蟠。当贾雨村在知机县急流津遇恩人甄士隐时,先是假装痴呆“一时想不起来”,继而又妄想仙翁能佑护他仕途兴旺升官发财,说“倘蒙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当甄士隐不为所动时,就忙着“公务”去了。贾雨村渡河后回头望到庙里着火,毫无转身援救之意。在知机县并不“知机”,遇急流津全无“勇退”之心。按说贾府亦大有恩于贾雨村,不仅为他起复了因贪酷而革职的官位,而且因他与贾府常常走动,官职越做越大,爬到了兵部尚书的高位。贾雨村假冒与贾府同宗,时时出入贾府,附庸风雅.当贾府可能被抄时,不仅没有出面营救,而且投井下石,对贾府的被抄起了催化促进作用。这样就使一个极懂“仕途经济”忘恩负义之徒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贾宝玉为什么一听人劝他留心“仕途经济”就极为反感的原因所在。 在真故事里的贾政,与贾雨村有所不同,属于另一类型的封建官僚。封建社会里的官吏,一种是象贾雨村那样,通过一级一级的科举考试,最后“学而优则仕”,叫做“正途”出身;还有一种是因祖上的功勋,“恩荫”而做官的,叫“旁途”出身,还有从基层保荐的而做官的,还有通过用钱捐官的,统统称之为“旁途”。贾政就是以“恩荫”而入仕的。因为出身“旁途”,官就做不大,始终在主事、员外郎、员外、郎中之间徘徊,充当中下层官吏。他外放过一次江西粮道,因为无能,纵使家仆贪污勒索,被劾而归。贾政做官不在官职的大小、俸禄的多寡,因为他拥有巨大的产业与数不清的钱财,做官只是他酬谢皇恩的一种形式,是他无所事事生活里的一种排遣。因为贾政读过一些书,在与帮闲的清客相公相处时,以风流高雅自居,在与家人相处,特别与贾宝玉相处时,以严厉戾悍而著称。他一生推荐过一个人,即酷吏贾雨村。贾政与他同辈的贾赦、贾敬表面上有所不同,因为他勤劳奉仕,因为他满口孔孟之道,但骨子里,却是一丘之貉。贾政既不会治家,更不会治国,是个典型颟顸无能封建官僚。在训诫贾宝玉不好读书,喜爱女孩时,似乎满脸正气,但他又拥有一妻二妾,以宣泄其淫欲。更为不堪的是,当其妾赵姨娘病危时,弃之不顾。贾政者,假正经也。贾政与贾雨村,一个正途,一个旁途。一个贪污勒索、溜须拍马、拼命上爬、草菅人命;一个昏庸无能、附庸风雅、假装正经、碌碌无为。一正一反,既向读者表明了所谓关心“仕途经济”是些什么样的人,又向人们显示了封建末世的官僚的共同嘴脸。这就将大厦将倾的封建末世景象,从又一个侧面显示出来。 仍以第一框架里的假故事带出真故事为例,跛足道人以“好了歌”渡化了甄士隐,最后一僧一道又将历劫后的贾宝玉度化而去,撇开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不谈,光就封建末世善良不愿为恶的知识分子,那种既无法改变现状,又不愿随波逐流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的归宿,只能以归皈佛、道为解脱,作了概括性、总结性提示,这同样是一篇很有思想内容的论题。再以甄士隐之女甄英莲(谐“真应怜)的一生为题进行分析,又何尝不是一篇封建社会一个备受凌辱、遍尝辛酸而又力求自保力求解脱女性的自白书,有相当深刻的社会内涵。 如果以第二个框架的虚幻的故事映衬现实的故事为例,同时可以找出许许多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警幻仙子”在《红楼梦》一书的地位与作用。又如太虚幻境与大荒山青埂峰两处的描述与作品主题的关系等等,无一不可深入开发的。至于第三、四框架与第一、二框架之间,还可以引发许许多多能够深入了解作品,深入认识封建社会,深刻体验人生的研究课题,至一些小故事,如贾蔷与贾芸,又如倪二金刚与焦大,贾宝玉与秦钟,贾母与刘姥姥,贾府与甄府,等等,或比较、或分析,只要是有心人,总可以从中获得一些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有意义的东西。这类例子太多,俯拾皆是,恕不一一列举。 总之,正因为《红楼梦》具有极其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超前认识的艺术结构,因而才成为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 第4课时 手法导读 【教学任务】介绍小说呼应设伏、谐音象征、不写之写等重要的艺术构思与手法。 参考资料: 一、红楼梦的艺术手法 文学巨匠,大都是语言大师。曹雪芹当是其中之佼佼者。他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用新颖别致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贝奈杰托说:“我们开口用新字时,往往改变旧字,变化或增加旧字的意义;但是这过程并非联想的而是创造的,虽然这创造所用的材料并不是假想的原始人的印象,而是许多年代以来都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印象,这社会的人已经在他的心理机构中储蓄了许多东西,其有同样多的语言。”这可以作为曹雪芹独创词的界说。他告诉我们,作为字、词、句本身并不一定是曹雪芹自己所创,但在他笔下往往是变化或增加了旧字、词、句的意义,“赋新诗句隐,”使语句既新又隐。如“贾雨村言”就是用隐语表现出来的,即编出一套假话来描述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和贾府兴衰的故事。曹雪芹构词的独特手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最普通的一些词句,然而这些词句在有形象表现力的语言上下文中,获得审美倾向。”诸如仿造构词,借代构词,比喻构词,通感构词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都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如“绛珠”,这是以独特美感造出来的词,古代文人描写女子伤心至极而流泪,一般称“红泪。”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直接用“淋漓襟袖啼红泪”,“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来表述。而曹雪芹这“绛珠”二字却浸透着“一把辛酸泪”的。脂评甲戌本批:“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再如“禄蠢”、“冷香丸”。无不令人感到新奇、雅致。曹雪芹独创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关描写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部分,约占独创词总数的5/8左右。用于凤姐身上的独创词,在全书出现89次之多、独创词用于人名的有二百多个;用于地点的(包括地名、山名、处所等)有二百多个,用于物的(包括服饰、器皿、花草)有二百五十个,像官职属独创的有十九个。这些独创词综合起来约一万四千多。我们知道《红楼梦》程甲、乙本都是七十多万字,平均在五十个词中,大约有一个词是曹雪芹独创的。 第一,曹雪芹是有意来构词。 首先,从书中材料可以得到印证。 如他给丫环、小厮起名字,是有规律的。贾母丫环的名字多是连绵词的——鸳鸯、琥珀、翡翠、玻璃等。袭人原是贾母身旁的大丫头,名字叫珍珠(属连绵词),到宝玉房里后才改称袭人的(属述宾结构合成词)。宝玉的其它丫环,如媚人、晴雯、绮霞、麝月、秋纹、茜雪、红玉等,都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就连宝玉的书童:焙茗、双瑞等,也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再如黛玉丫环的名字,也是偏正结构合成词,如紫娟(原是贾母的丫环,本名鹦哥,属连绵词,到黛玉房后改的,成了偏正结构合成词)、雪雁、春纤等。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曹雪芹对于人物的命名是煞费苦心的,特别是怡红院中的大丫头及宝玉的贴身书童的命名,十分考究,有的成双配对,有的四人一组,不仅整齐,而且构词手法一致,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自觉的。其次,从脂评材料可以得到印证。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有意利用谐音来命名的人物,隐含着寓意。脂评甲戌本批:“原应叹息”,意思是值得怜惜的四位千金小姐。这四位小姐的丫环是“琴、棋、书、画”,脂评甲戌本批:“琴棋书画四字最俗,上添一虚字(注:古时有一说法,将名词以外的词皆称虚字)则觉新雅。”曹雪芹在“琴棋书画”四个字前分别添上“抱、司、侍、入”四个动词,就更加醒目,俗中不俗了。 第二,曹雪芹以独特的美感来构词,具体表现在语言的艺术化上。 一、以歧义来构词,故意造成句式、句群似不通现象。 (1)不写之写。如“彼此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第13回/第175页,以下简称13/175)脂评甲戌本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这里将秦可卿死因隐去,“遗簪”、“更衣”等诸文都删掉了。这九个字实际是游离成分,插说部分。按语言学要求,应该用破折号,即与上文“彼此合家皆知”不相接。后来程乙本将这改成“无不纳罕,都有些伤心”(13/146)这就不符合原意了。又如“他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7/119)刀子没进肉里怎么是红的呢?脂评甲戌本批:“是醉人口中文法。”原来这是用醉人颠倒口吻,故意写情理不通之句。借焦大口中闲言,将宁、荣二府丑事抖落一番,使世人为之一笑,使人物刻画更加逼肖、逼真。 (2)不成写之写。如“宝玉听了,听了一惊,忙问:‘谁?往哪个家去’?”(57/801)脂评己卯本批:“这句不成话,细读细嚼,方有无限神味。”“谁?往哪个家去?”可作“忙问”的宾语句群,也可是主、谓句。俞平伯校订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就改为“谁往哪个家去?”程乙本则改为“谁家去?”实际这里是故意写似不通之句,从而造成特殊的效果。 二、骈体成份化。 把四字句变成句子成份,成为散文化句式,增强文学色彩。如“只见园中香烟燎绕,花彩滨纷”(作谓语)。(17.18/245)于是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均作宾语)。(17.8/247)“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作补语)。(27/374)“那尤二姐原是个花为肠肚,雪作肌肤(作定语)的人。”(69/980)另外,像薛宝钗的咏海棠诗“淡极始之花更艳”(37/505)从语言角度看,“淡”与“艳”相对,亦具有骈体化成分了。 三、南北语兼用,汉满语融合。 方言的运用,实际是个语言艺术化的问题。如对“姑姑”的称呼,北方人称“姑”,南方人称“娘”,曹雪芹独创“姑娘”。“有两个又跑上来赶着平儿叫‘姑娘’。”(39/537)脂评庚辰本批“想这一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姑娘娘之称。每见大家风俗,多有小童少主妾姑姑娘娘者。按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前照,饮食诸类,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用而无疑矣。”又如“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2/23)脂评甲戌本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像这官职名显然是曹雪芹自创的。至于称呼,有些比较乱,是故意设迷局。如对贾母的称呼,有“老祖宗”、“老菩萨”、“老寿星”、“史太君”、“老太太”等六种不同称呼,这是南北语兼用,同义词反复用的结果。对王熙凤的称呼也是如此,不同人有不同叫法,如“二奶奶”、“二嫂子”、“凤丫头”、“凤姑娘”、“凤姐”等;在特定环境里还称她是“凤辣子”(指性格泼辣)、“猴”(指机敏聪慧)、“醋罐子”(指妒忌、吃醋)等。 曹雪芹通满语,该小说汉满语兼用也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表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作过汉满一家的工作;他的父亲、伯父写奏折,一边用汉文,一边用满文;他的朋友敦诚、敦敏是乾隆皇帝的堂兄弟。这些人对曹雪芹的语言肯定会有影响。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红楼梦》一书自身存在着许多满语。如:“克什”(汉语恩赐的意思)全书有108个,“二姐姐”,这是满族用汉语称谓嫂嫂、二嫂子。还有“家的”,如“周瑞家的”,即周瑞媳妇。“家的”按音译为“包衣”、“家奴”;按义释局限于家生奴才的媳妇。 曹雪芹吸收满语到书中,增强了语言表现力。首先,它是“假语村言”的一部分,非清非明,“无朝代可考”。其次,满语的出现,组成了同义词词林,显得丰富多姿,如同是“媳妇”称呼就有多种:“吴新登家的”、“林之孝之妻”、“鲍二的老婆”等。再次,表达特有的意义,如“家的”,只用于家生子的媳妇,而主子的媳妇不能叫“家的”,阶层界线十分清楚。 四、俗语的集、改、删、化,把“村俗之言”提炼成文学语言。 笔者统计,用于《红楼梦》中的“假语”,其中独创词有七百多,方言词二百五十多,满语词五十多,文言词一千以上,共两干左右。全书用词约两万,“假语”约占总量的1/10。这是个很可观的数字。“村言俗语”中,俗语总数315条,包括俗语冠字(庚辰本48条,蒙古王府本1条)49条,古语说15条,常言道4条,以及谚语、歇后语、成语、古典诗词等。在这些俗语中,前人用过的有二百多条(见之元曲的30条,《金瓶梅》的46条,《水浒》的14条,《西游记》的8条,“三言二拍”的58条,《史记》和古诗词的45条)。曹自己采用的一百多条,自创的只有四条。如宝玉题匾额,“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17/226)是自创的。又如“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50/669)脂评庚辰本批:“这四个字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耳,便欲写时,究竟不知系何字,今如此写来,真是不可移易。”这是采风来的,曹雪芹对许多俗语村言不是拿过来就用,而是尽量加工锤炼,使之成为艺术化的语言。 (1)淘汰俗亵成分。“俗亵之言,一经取择,烹炼点化,便成雅韵。”《金瓶梅》中俗语多达七百多条,可以说多数是没加工的,俗亵成分太多。而《红楼梦》中的多是经过烹炼加强了功效的,对点化主题,塑造人物,敷演故事起了很大作用。如秦可卿为凤姐托梦说:“万不可忘记那‘盛宴必散’的俗语。”(13/175)“若应了那句‘树倒猢孙散’的俗语。”(13/174)还有小红说的“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26/361)这些都是用“散”来冲淡“盛”,“散”带有悲剧性,预示着这“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府末世的到来。如果再和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联系起来看,就活生生点明了末世封建家族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特点,这样用俗语就起了点化主题、高度概括的作用。 (2)集句。将两个俗语联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2/22)脂评甲戌本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前句出自元人《荆钗记》,后句是俗语。又如“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73/1042),前句语出自《水浒传》;后句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3)改字。如“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4/56)明人陈眉公语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里将“是”改为“有”。脂评甲戌本批:“有’字改的好。”“无”与“有”正好相反,“无才”会“有德”,前者成了条件,后者是结果。又如“见了凤姐,正是俗语云:‘新婚不如远别’。”(21/296)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语原是“远归”,这里将“归”改为“别”,显得更加真切、深刻。可以说这种改字是为艺术创作服务的,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恰如其分。 (4)删繁。原句是双的,这里改为单的。如“这璜大奶奶不听则已,听了,一时怒从心上起。”(10/146)《金瓶梅》原为“怒向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这里删出了后句。又如“俗语说‘旁观者清’。”(55/776)原俗语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里删去了前句。删繁就简,以少驭多,更含言外之意。 《红楼梦》运用俗语的高度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正如周中明所说:“如果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运用的许多民间俗语,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为这顶皇冠上增加魅力的熠熠光彩。” 总之,曹雪芹独创性构词是通过美感、艺术化等手段来修饰文字词句的,使《红楼梦》一书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而生动。“长歌也须得词藻点缀点缀,”这正是曹雪芹的艺术观。 第5课时 心态导读 【教学设想】告诉学生回到《红楼梦》所处的封建贵族世家的传统中,去揣摩体认人物的心理、思想和言行,进而更合理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参考资料: 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朱兵) 二、遗民心态与《红楼梦》的创作 大凡经历过亡国的遗民,总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心境,荒凉与孤独的感受。在讲“靖本”长批的时候,我们一起探讨了庾信的“赋史”《哀江南赋》创作过程和心态的微妙,不少朋友就讨论起了历史上一些著名文人也是遗民的思想与情感。这里我简单介绍几位,他们与小说《红楼梦》作者的心态是相通的。 南唐后主李煜,似乎被历史书说得他只会写诗填词,不会治理国家,不具备帝王气质,只有诗人的情怀。其实,这是因为读他那些亡国之悲的诗词后,人们对他产生的错误认识和理解。他被俘后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摆出一种不问政治的姿态,以吟诗作词掩饰着内心世界亡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28个字,岁月的流逝,身境的凄凉,怀国之亡,伤己之遇,就留给读者无限的驰思空间。 与李后主不同的是那批明遗民,当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被一个野蛮愚昧民族统治,且剃发易服作为被征服和羞辱的标志,在精神上遭受着彻底的打击,这一时期的遗民心态就更加复杂。不管是做贰臣还是归隐,没有改变自己最终屈服的本质,除非选择断头终结。所以吴梅村也罢,李渔也罢,张岱也罢,总不能都像朱舜水一样逃到他乡异国。即便如朱舜水,虽然成全了自己的“汉节”,但终不能平息自己去国离乡的情怀。最终客死他乡时,其遗言曰“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矣。” 而热衷科举的才子笠翁李渔,几次名落孙山后,正要发奋励志东山再起之际,清军的铁骑横扫江南,国难当头,追求功名的美梦就此破灭。他目睹清人对金华的屠城,写下了史诗般的名句“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然而,即便选择从此归隐,也不能逃过剃发易服的屈辱,为了活命,只能寄愤恨于诗情:“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并自称自己是“狂奴”,其潦倒的心态与满腔的愤怒不言而喻。“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这样的诗句令人悲愤欲绝。 名士风度的张岱,书香门第,文艺世家,面临国破家亡,也是选择了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散文无处不流露出遗民的悲凉心态。他独出心裁给自己写下了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张岱介绍自己少年时代是:“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梦幻”二字与《红楼梦》中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何其相似,这几乎是《红楼梦》的开篇另文。国破家亡以后他的境况也是跟《红楼梦》中“作者自云”如出一辙:“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他的《湖心亭看雪》中童子所言“都云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红楼梦》增删者“曹雪芹”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者是一样的心境。张岱自己看去那样潦倒与无能,甚至被世人所不屑,然而为何自己没有觉得羞愧?这只有经历过亡国屈辱的人才能感悟得透彻。 我们再重温一下《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 “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又云: “今風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風露, 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完全是遗民心态的最高艺术提炼。当作者匿名传书时,每一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都心有灵犀不宣而知。这也是为什么对于《红楼梦》作者,有说是吴梅村,有说是顾景星,有说是李渔,有说是张岱,有说是林云铭,有说是万斯同,有说是冒辟疆,有说是傅山……都因争论者看到了他们的心态和境遇,与自己心目中的明遗民文人高度吻合,这才是持“明遗民作者说”的研红者始终存在分歧的真正原因。 遗民的心态都是相通的,而《红楼梦》是这种相通心态的最高艺术体现。 第一环节虽然只设置了五个课时,如果课时充足,其实还可以设置多几个课时的,比如还可以人物导读、建筑导读、风俗导读、礼仪导读、服饰导读等等。 第二环节、活动(精读体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阅读体验。) 【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红楼梦》,精心设计一系列阅读任务和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精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以下设计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意图】 《红楼梦》艺术地位独步古今,文化内涵博大丰厚,如何引导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感受其艺术之美、文化之丰?这需要教师精心布置阅读任务,设计活动,既能整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又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教学目标】 1.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2.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 3.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4.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教学过程】 第6课时 活动一:我心中的红楼 【活动过程】 1.按照阅读小组进行分组合作。 2.每个阅读小组自主讨论确定本小组要展示的最喜爱的红楼人物。可以下载视频,可以分享原文,可以引证资料,可以综述观点,可以制作PPT、可以根据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展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红楼人物。 3.展示结束后除本小组外,另外六个小组成员进行投票,展示的那个小组不得再投票,否则作废。一票得1分,总分最高的阅读小组为8分,依次递减,最后一组为0分。 第7课时 活动二:我来猜红楼 【活动过程】 1.按照阅读小组进行分组比赛。 2.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段关于《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文字,制成小卡片。文字可以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是人物的诗词作品。将准备好的文字统一写于小卡片上,小卡片统一放置在指定的箱子里。学生依次随机抽取小卡片,现场打开小卡片进行答题,猜猜小卡片中所写人物是谁。 3.每个小组按照答对的题目计分,答对一题为1分,总分最高的阅读小组为8分,依次递减,最后一组为0分。 第8课时 活动三:看我演红楼 【活动过程】 1.每个阅读小组可以选择数个经典片段,选派一名或多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自己的亲身感悟,去体验文学语言背后的意蕴,知晓语言得体的重要性。 2.以下例子仅供参考: 一、语言精妙的正面例子。 如含沙射影: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红楼梦》第八回)。 如一语双关: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红楼梦》第三十回)。 如火上浇油:手足眈眈小动唇舌(《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如言必有据: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二、语不得体的反面例子。 如错由情生:宝钗偶失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如急不择言:鸳鸯骂嫂误伤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3.表演结束后除本小组外,另外六个小组成员进行投票,表演的那个小组不得投票,否则作废。一票得1分,总分最高的阅读小组为8分,依次递减,最后一组为0分。 4.活动结束后,可以布置学生再次观看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对照同学表演,结合原著文字,说说谁的表演最得“我”心。 第9课时 活动四:红楼中的一瓢 【活动过程】 1.按照阅读小组进行分组研读。 2.语言即心理。在前面三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红楼梦》某一个人物话语和心理做一定的探究。比如: 61569;袭人进言王夫人的时候,袭人知道什么时候说力拔千斤; 61570;贾芸求职王熙凤的时候,贾芸知道什么方式说心愿达成; 61571;探春劝说贾母的时候,探春知道自己用什么身份说会更有效果。 不论是袭人的聪慧、贾芸的取巧,还是探春的善解人意,他们都擅于抓住对方的心理,用最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目的表达出来。 3.要求每一个学生以点评的方式写一写《红楼梦》中的某一个人物语言对话,对话中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点评字数300字左右,写在小卡片上,课上分享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成文。 4.研读结束整理成文后除本小组外,另外六个小组成员进行投票,研读的那个小组不得投票,否则作废。一票得1分,总分最高的阅读小组为8分,依次递减,最后一组为0分。 第三环节、反馈(研读分析:整合取舍内容,借助资料专题研读) 【阅读反馈】 通过通读之后的阅读学情调查,师生共同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读,使学生在细读研读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对丰富多彩的红楼人物的感知中,提升形象思维,培养科学分析、解读小说的理性思维。 【教学设计意图】 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是从单篇精读到多篇整读。可以先立足重要单篇,了解典型情节中的主要典型形象,再以多个相关单篇构成一组人物阅读专题,形成多篇整合的阅读模式,在更广阔的故事发展情节线上动态立体地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也可以寻找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进行研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世情,感悟真善美爱。 【反馈过程】 第10课时 设置一个专题研读课,教师进行研读方向指导。 【专题研读方向】 以下专题仅供参考: 专题1.宝黛钗的爱情:还泪神话、宝黛初见、黛玉半含酸、静日玉生香、宝玉论亲疏、比戏子事件、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怒摔通灵、宝钗双敲、诉肺腑、互剖金兰语、黛玉之死等。 专题2.荣宁府大事件: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理家、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敬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等。 专题3.大观园琐屑事:小红遗帕、晴雯撕扇、龄官画蔷、海棠结社、香菱学诗、芦雪广联诗、探春理家、紫鹃试玉、平儿行权、湘云醉卧、绣春囊风波、晴雯之死等。 学生可以选择上面其中一个专题或者自主确定一个专题,重新细读相关章回,以阅读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理解性、探究性阅读,专题研读字数500字左右,写在小卡片上,利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分组分享并互评。研读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成文,整理成文后除本小组外,另外六个小组成员进行投票,研读的那个小组不得投票,否则作废。一票得1分,总分最高的阅读小组为8分,依次递减,最后一组为0分。 第11课时 设置一个课时,提供进阶式任务,在关键处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进阶式任务】 以下阅读任务仅供参考: 阶梯任务1:单篇故事内容概述,增进对情节和细节的把握。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每一单篇的情节概要,进一步理清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脉络,熟悉并加强对重要细节的记忆,为进一步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阶梯任务2:模仿红学评点派,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批注式细读。 教师可以展示脂砚斋以及晚清各名家评点《红楼梦》的案例,要求学生从言行、心理、文法、语言、个性化感悟等角度对《红楼梦》中某几回进行点评式阅读。 阶梯任务3:在篇章关键细节处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理性思维。 例如,在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处设问。黛玉在听到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对话时,为什么视贾宝玉为“知己”? 再如,在理解人物的关键点处设问。贾宝玉在挨打之后,是否向父亲妥协? 阶梯任务4:设置探究性和开放性话题,在多篇整读、统观阅读下分析人物和情节。 例如,在前后比较对照中分析人物。在读“黛玉半含酸”和“静日玉生香”这两个片段的时候,教师可设问:比较这两个片段中宝黛钗的故事,说说宝玉与黛、钗不同的相处方式,以及黛钗在这两个片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再如,整体把握人物的宏观探究题,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开放性问题: 1.黛玉爱哭泣流泪,请梳理黛玉主要有过几次流泪?黛玉是因为什么而流泪?结合上面专题1相关情节片段分析。 2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