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作者痴,我解其中味——体会《红楼梦》的主题及综述写作指导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5-1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查找、梳理并比较关于《红楼梦》主题研讨的研究论述,了解学者研究的现状,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概述宝黛爱情的发展历程并探究造成“木石前盟”悲剧的原因,使学生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意蕴,自主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品位。 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作品《红楼梦》中吸取营养,培养健康的婚恋观,实现精神的成长;体会《红楼梦》的主旨,领悟小说深厚的社会内涵。 教学重点 梳理并比较《红楼梦》主题研讨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主题,写一篇综述。 教学难点 对《红楼梦》的主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综述的写作技巧,大胆发表自己看法。 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比较、讨论分享、读写一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情境阅读任务 都云作者痴,我解其中味 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倾注了毕生的心血,集中了全部的思想和艺术智慧, 灌溉和培育出了一株香溢千古的艺术奇花——《红楼梦》 ,把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无论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创造了一代文学的奇迹。但是,作者饱和着血泪“哭成此书”的婉曲用心,两百多年来却一直没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那渗透全书的主题,当然也无从获得科学的阐释。众口哓哓,言人人殊,评论界甚至出现了许多附会的谬论和歪曲的妄说。难怪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面对茫茫人寰,不胜感慨地发出知音难逢的深长慨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究竟谁是《红楼梦》具有深识鉴奥的解味者呢?请以前面的阅读成果为基础,研读相关章回,并联系全书内容,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任务 1:中国传统小说爱情描写大都是才子佳人模式的。这个模式情节大体是:一见倾心——相思痛苦——幽期密约——金榜题名——终成眷属。《红楼梦》的爱情描写,不但继承了传统小说的精华,而且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达到了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的深度和高度。请梳理小说中宝黛之恋的内容,说说贾宝玉、林黛玉的感情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宝黛之间爱情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推动二人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谁又是宝黛爱情(“木石前盟”)的破坏者?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同时查找关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相关材料。 章回 阶段 表达方式 推动因素 破坏者 备注 任务 2: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综述,交流讨论综述的特点,探讨综述的写法,初步感知撰写综述的要求。以任务1提供的角度为基础,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准备写一篇《红楼梦》主题的综述。 教学过程 一、导读 红楼一书, 千门万户, 千头万绪, 如泰山、北海复叠、浩渺, 非一目所能穷, 非一言所能尽。《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前无古人的高超艺术成就,为后世全方位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生活画卷和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挖掘不尽的文学宝藏,是为“说不尽的红楼”。 正如鲁迅所指出,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后来者还看到了“阶级斗争”、“十三条人命”等等,甚至还有人看到了“儒法斗争”、“骂雍正”、“骂皇帝”……不一而足,五花八门。 本专题将以前面的阅读成果为基础,围绕“都云作者痴,我解其中味”这个阅读任务,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学习综述的写法,深入思考《红楼梦》主题,写一篇综述。 二、阅读成果分享 任务 1 宝黛爱情的发展历程及破坏者 根据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查、评价,教师确定一到两个重点成果分享,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学生分享宝黛爱情阅读成果。 章回 阶段 表达方式 推动因素 破坏者 备注 第三回 相遇:初见已是旧相识 一见如故、宝玉摔玉 三生石畔的前世缘分 作者的悲剧意识 绛珠还泪的神话,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第五回、第十九回等 相识:单纯的友情 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贾母 朝夕相处,“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孩童纯真的友情,还未产生爱慕的情谊,但是为后来暗生情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八回、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等 相知:爱情的萌生 互相的试探 坚实的生活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 宝钗黛玉品性: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回“金锁”的出现让宝黛矛盾初显;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亲之后二人各存一段心事,又不便直接道出。 第三十二回、第三十四回等 相恋:爱情的升华 相互之间袒露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灵魂上的伴侣,志同道合的知己 命运、薛宝钗 第三十二回贾宝玉“你放心”的肺腑深情;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探伤的厚意,至此宝黛情意相通,无需多言。 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七回、第九十八回等 相离:爱情的痴情 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疯癫却尘缘 贾宝玉的痴情 林黛玉的身体状况;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玉良缘”;封建家长;家族利益 “金玉良缘”的说法;张道士提亲;宫里的贵妃娘娘送给众姐妹的礼物,惟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最终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2)交流对《红楼梦》“爱情主题说”的认识。 三、课堂阅读推进 任务2《红楼梦》综述写作指导 《红楼梦》的主题是20世纪的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索隐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 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到1949年后又提出“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 “ 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说”“歌颂女儿才华说”等,共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正因其思想博大精深,才使其“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并将之写成综述,以加深自己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同时也供读者对《红楼梦》主题研究的发展脉络有一大体的了解。 1.综述概念。 综述就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或专题,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和消化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把能代表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的汇总、整理,并据此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推论,得出作者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这样的过程就是综述。 2.范文借鉴。 【范文借鉴1】 《红楼梦》主题综述 《红楼梦》的主题是20世纪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索隐派提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新红学派提出“自叙传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了“爱情主题说”“政治历史主题说”“家族衰亡史说”“反封建主义说”“歌颂女儿才华说”,等等,共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 索隐派的主题说 1.“明珠家事”说。清代梁恭辰在《北东园笔录》中说:“《红楼梦》一书,诲淫之甚者也。乾隆五十年以后,其书始出。相传为演说故相明珠家事,以宝玉隐明珠之名,以甄(真)宝玉贾(假)宝玉乱其绪,以开卷之秦氏为人情之始,以卷终之小青为点睛之笔。” 2.清康熙朝政治小说。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一文中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元妃省亲,似影清圣祖之南巡。清世祖与董鄂妃之事,即黛玉死而宝玉出家为僧之本事,等等。 3.雍正夺嫡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中说:“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有关政治,诚哉其言!然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无宁谓为历史小说,与其谓为历史小说,不如径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幂,而细按事实,皆有可征。” 新红学派的“自叙传说” “自叙传”主题说是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来的。他在考证曹雪芹生平和家世的基础上,得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爱情主题说 首倡“爱情主题说”的是何其芳。他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说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衰亡史说 吴调公在《评〈红楼梦〉的爱情主题说》一文中说:“《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以贾家的矛盾斗争图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缩影的书。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都触及了,都暴露了,也都批判了。当然,作者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否定得不彻底,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维护,但是从批判的精神和揭露的广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女权问题说 汤龙发《女权问题是〈红楼梦〉的主题》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对男权制对妇女的压迫和影响,提出了女权问题。 从对20世纪的《红楼梦》主题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它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由穿凿附会到“小心考证”,直到深入文本的日趋科学、日益深入的发展过程。它的研究角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范文借鉴2】 20世纪上半期林黛玉形象研究综述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前无古人的高超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全方位的生活画卷和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挖掘不尽的文学宝藏,是为“说不尽的红楼”。《红楼梦》诞生至今已经有两个多世纪,人们对林黛玉的评价也进行了两百多年,迄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本综述旨在对有关林黛玉形象的20世纪上半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分析基本上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评判为出发点的。 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这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中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了评述:“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在王国维看来,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的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 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等。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求小说所“隐去”的“本事”或“微义”,而实质是穿凿附会地去求索《红楼梦》所影射的某些历史人物。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1916年出版)认为《红楼梦》全书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林黛玉即董鄂妃董小宛。1917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林黛玉,影朱竹垞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垞之号也。竹生于秀水,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1919年出版)赞成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他说:“书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但他又说林黛玉写的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曹氏之林黛玉非他,乾隆之原配嫡后,由正福晋进位,后谥孝贤皇后富察氏也。”紧接着又自相矛盾,说林黛玉不是别人,是方苞。“林黛玉之以朝臣混之,混之以方苞。苞也,灵皋也,绛珠,仙草也,甘露也,泪也。一而二,二而一也。”林黛玉一下子变成了董小宛、孝贤皇后富察氏、方苞三个人。综观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不仅是牵强附会的,而且本身往往是矛盾的。 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于1923年刊行,他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通过对原作的比勘,提出了“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的著名观点,即“钗黛合一”论。尽管“钗黛合一”论早在《红楼梦》产生之际就已产生,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总批即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但是,俞平伯先生却是现代首先明确提出“合一”说的学者。他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的范围之内,也不再局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此后,林黛玉评论开始了文学评价、美学评价的历程。 1935年5月24日的《北平晨报》刊发了李辰冬的《林黛玉》一文。李辰冬认为:“林黛玉的人生观完全同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贫富贵贱,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他说林黛玉“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寄居的生活环境“养成她的伤感性”,而薛宝钗的出现所形成的这一特殊环境,又引起了黛玉的“善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妒’的典型人物,一是潘金莲,一是林黛玉;然将她二位对照,就可发现前者为资产社会的,言谈粗鲁,后者为绅士阶级的,辞调文雅。”李辰冬在分析中谈及了林黛玉某些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的原因,是有道理的,但他把林黛玉的性格形象,集中概括为一个“妒”字,却是十分片面的。 1944年第1期、第2期《现代妇女》发表了太愚(王昆仑)的《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他在《林黛玉的恋爱》中说:“这个少女发现到人与天的抵触了,而自己是毫无凭借的。可是她的感情不许她退让,她坚持着要独占宝玉,也可以说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与那天定的金玉姻缘斗争。因此她随时谛听着,有谁的脚步声走近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伺着,宝玉的心在向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之中。可是这诗人本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唯一的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词,刺激敌人和伤害中立者,以使得敌人戒备,使得自己绝无友军而已。她神经越敏锐,估计敌情越强,地位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疑惧、妒恨、忧郁不断地侵蚀自己,而人生的路径也就非常狭窄了。”他又在《黛玉之死》中指出:“黛玉为什么死?是因为她的恋爱失败。恋爱为什么失败?因为她的性格不为环境所容许。黛玉和她的情敌宝钗的性格是完全背驰的。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黛玉的悲剧就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与时代之矛盾而造成的。”太愚可以说是开始读懂林黛玉形象的第一个学者,他的精辟的观点为后来的许多评论者所继承。 周华的《林黛玉——从一个不健康的个人主义者看中国式的贵族生活》(天津《大公报》1947年)一文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接受了很多出世哲学的个人主义者,她善良、‘率性’,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渴望平等自由,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她对封建势力主要采取妥协逃避的对策。她的源于贫乏的贵族生活的精神生活充满着脆弱,温情主义使她不能反抗任何迫害,只能到处乞求依靠,由此可看出她的精神生活是不健康的。”这段时期,索隐派完全把林黛玉看成了现实生活中某个实在人物,没有把她作为作家创造的文学形象来对待,是一种误读。有些论者对这一形象进行了一定的道德评价和判断,太愚则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林黛玉的第一人,其观点影响深远。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是《红楼梦》以及林黛玉形象的研究的发端和初创时期,王国维和胡适等几位文学大家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为我们的继续研究提供了指向型的成果。在社会局势处于激烈的变革并最终走向统一和安定的过程中,他们以接力的方式传递着对《红楼梦》及相关人物的探索,前辈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些足迹被风沙永远地淹没,而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把路走向远方。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评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为我们的文学接受思维大多都是首先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面对任何形式的艺术形象,我们似乎总是首先从道德层面把他(她)分为好人或者坏人。然而,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是有缺陷的。因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基本上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社会局势和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体现出社会历史批评法的合理之处。作为“美”的毁灭,林黛玉的死是令人惋惜的,她的美不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她的心灵,去发现她的心灵美,是一直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的地方。 3.范文点评:对综述范文进行点评,探讨综述的写法。 课堂预设: 范文借鉴1点评: ①第一段简要概述《红楼梦》主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②对于索隐派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文中介绍了三种情况,每种情况均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分析较为简洁,符合综述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的特点。 ③对于新红学派的研究,介绍比较简洁,只提出了“自叙传”的说法。 ④“爱情主题”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作者在此加以强调。 ⑤对于吴调公对小说主题的看法,文中重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封建家族衰亡史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⑥“女权问题说”较为少见,也成一家之言,作者简单地一笔带过。 ⑦综述最后加以总结,收束全篇,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总评】这篇综述作者广泛占有材料,分析了小说《红楼梦》主题的5种说法。综述的开头高度概括地介绍了主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述的主体部分,选择了并列式结构方式,使得整个内容清晰自然。从全文看,综述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范文借鉴2点评: ①第一段简要概括了20世纪上半期有关林黛玉形象的研究成果均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评判为出发点的。 ②第二段介绍了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开山之作即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并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了概括。 ③第三段详细分析了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的观点,并且指出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不仅是牵强附会的,而且本身往往是矛盾的。 ④第四段指出俞平伯于1923年刊行的《红楼梦辨》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的范围之内,也不再局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 ⑤第五段分析了1935年5月24日的《北平晨报》刊发的李辰冬的观点,指出他把林黛玉的性格形象,集中概括为一个“妒”字,是十分片面的。 ⑥第六段分析了1944年《现代妇女》发表的太愚的观点,指出太愚可以说是开始读懂林黛玉形象的第一个学者,他的精辟的观点为后来的许多评论者所继承。 ⑦第七段写周华的发表于1947年的观点。 ⑧第八段总结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 ⑨综述最后加以总结,认为这一时期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评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是有缺陷的。 【总评】这篇综述作者广泛占有材料,分析了20世纪上半期林黛玉形象研究成果。综述的开头高度概括地介绍了《红楼梦》的价值和20世纪上半期林黛玉形象分析的出发点。综述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全文看,综述材料丰富、客观,结构清晰,思路严谨。 4.交流讨论:明确撰写综述的要求。 综述写作提示: (1)综述要求全面地反映情况 撰写者必须对所写主题的基础知识、历史与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全面了解,或者作者本身也从事该主题的研究工作,是该主题的“专家”。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要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相关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2)综述力求准确和客观 在对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概述时,要注意梳理内容,概括其主旨,不可偷工减料,更不能以偏概全。综述所有引述的材料,均需注明出处。对于综述材料,要力求客观,不要凭个人的喜好任意取舍。 (3)综述要有严格的思路 对于综述来说,结构清晰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可按“总—分—总”结构组文,中间部分是综述的重中之重,可概述活动的经过,或总结关于某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4)综述的语言往往要求简洁 综述的语言能说明问题就可以,没有必要渲染。在具体的写作中,也可以用图、数字等各种形式。 5.合作交流: 交流查找的关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相关材料。 首倡“爱情主题说”的是何其芳。他在《论〈红楼梦〉》中指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 黄立新《宝黛爱情故事应是〈红楼梦〉的主线》认为,“宝黛爱情故事”正是贯穿全书的描写主人公具体活动的具有连续性的一个中心事件。 沈天佑在《〈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剖析》中指出,《红楼梦》的主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 6.实战演练:深入思考《红楼梦》的爱情主题,确定写作方向,初步写作《红楼梦》爱情主题的研究综述。 四、课后写作整理 1.继续查找关于《红楼梦》爱情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完善自己的综述。 2.结合情境阅读任务1和任务2,查找关于《红楼梦》“反封建主义说”主题的相关资料,写一篇综述。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