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优秀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04-22 手机版 | ||||
【文本解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一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辞”的部分是阅读的重点。作者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 【素养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了解辞赋特点,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3.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本文中诗人形象。 4.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5.反思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在当下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文化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名 ,字 ,又字元亮,东晋 、 、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其为“ ”。陶渊明出身于名门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道中落,生活拮据,29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下级官职,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让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时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的二十二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2岁。 2.相关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3.了解文体“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4.解题 ①归去: ②来: ③兮: ④辞: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飏( ) 觞( ) 眄( ) 憩( ) 岫( ) 翳( ) 棹( ) 曷( ) 皋( )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小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 ),未见其术。亲故( )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 ),求之靡途( )。会(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 )自然,非矫厉( )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 )交病[ ]。尝从( )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 )宵逝。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请概括段意: (第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请概括段意: (第二段)乃瞻衡宇( ),载( )欣载奔。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 )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 )颜。倚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 )以流憩( ),时矫(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 )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第三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 )命巾车,或棹( )孤舟。既窈窕( )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 )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 请概括第二、三段段意: (第四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 )良辰以孤往,或植( )杖而耘( )耔( )。登东皋(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请概括段意: 【思考2】梳理线索 1.根据作者行踪的变化,梳理出叙事的线索;勾画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梳理出抒情的线索。 【思考3】把握内容 1.小序讲了哪些内容? 2.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根本原因是什么? 【思考4】体会感情,鉴赏语言 1.正文前两段中,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是如何体现的?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之中? 2.作者归隐后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 3.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思考5】对比阅读 陶徵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 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问题: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问题: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六、素材积累—陶渊明名句 1.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7.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8.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1.潜、渊明、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靖节先生 4.解题 ①归去:回去 ②来:助词 ③兮:语气助词 ④辞:文体,赋的一种。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飏(yáng) 觞(shāng) 眄(miǎn) 憩(qì) 岫(xiù) 翳(yì) 棹(zhào) 曷(hé) 皋(gāo)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小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供给自己生活)。幼稚(小孩)盈室,瓶无储粟,生生(维持生活)所资(凭借),未见其术。亲故(亲属朋友)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有怀(有了某种念头),求之靡途(没有门路)。会(恰逢)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本性)自然,非矫厉(造作勉强)所得。饥冻虽切(急迫),违己(违反自己的意志)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交,都]。尝从(从事)人事(指做官),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感叹),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当敛裳(收拾衣装)宵逝。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急速奔驰),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请概括段意:交代写作时间、背景及归家原因。 (第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何,为什么)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何,为什么)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船缓缓前进),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请概括段意:写归之因与归之途。 (第二段)乃瞻衡宇(简陋的房屋),载(语助词)欣载奔。僮仆欢迎(高兴地迎接),稚子候门。三径就(已经)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举)壶觞以自酌,眄(看)庭柯以怡(使愉快)颜。倚南窗以寄傲,审(深知)容膝之易安。园日涉(游玩、游览)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拄着)扶老(拐杖)以流憩(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时矫(举)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峰峦),鸟倦飞而知还。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第三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追求什么)?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乐(以……为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或(有时)命巾车,或棹(用桨划)孤舟。既窈窕(幽深的样子)以寻(循着)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羡慕)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将要)休(终结)。 请概括第二、三段段意:从居室、庭园、户外写归之乐。 (第四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相当于“何”,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欲何之(到、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求)。怀(留恋、爱惜)良辰以孤往,或植(立,扶着)杖而耘(除草)耔(培土)。登东皋(水边向阳的高地)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请概括段意:写归之志。 【思考2】 1.明确 叙事线索:官场 →归途→抵家→室内→园中→郊外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安天命 【思考3】 1.明确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2.明确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 【思考4】 1.明确 (1)通过“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等鲜明地体现出来,尤其是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与儿女皆乐的情景。 2.明确 ①室内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之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乐。 ②园中之乐。园内“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③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或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 ④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须怀疑,其心胸旷达,心情愉快。 3.明确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1)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从语言运用上来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运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思考5】明确 ①孝顺父母;②天真直率;③文采斐然;④性情刚烈,不合世俗。 四、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五、明确 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