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课堂教学实录(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2021-04-18 手机版


&nbs
p;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遥想公元757年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能让我们想起上学期所学哪首诗歌的两句诗呢?这让我们回想起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里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这首诗里,“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逢入京使》,一同再次轻叩诗人岑参独特的心扉。

二、诵读,读出节奏感。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诗歌,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 

师:字正腔圆,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还要有节奏感点。提示:七言律诗或绝句可以按二二三节奏来读,请同学们划下这首诗的节奏,并且试着再读一读。 (生朗诵) 

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屏显) 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学习小组内交流自自不懂的地方,如还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 

(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自学中有哪些疑问? 生问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知道吗? 生2回答,师评价并明确。 

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生: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 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师:讲得很好,表达非常流畅。 

三、品析诗句

1.师:我们一起齐读课题,谁来说说标题的意思? 

生: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品读诗句 师: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作者写这首诗时身在何处?心在何方?你从哪句诗中看出的? 

生:身在奔赴边塞的路上,而心在故园长安。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可以看出。 

师: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方向)。此时作者在向哪个方向出发?(西行) 

师:离开家乡远吗?(很远)哪个词看出来的?(漫漫)所以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师: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双袖龙钟泪不干。 

师: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这句诗的?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师: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啊。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生读) 

师: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报平安。 

师: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有人认为后两句诗更有味,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生:后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 ,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师: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这两诗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一个柔情的岑参,还是一个豪情的岑参。  

四、想象画面,感悟意境与诗心。 

(屏显) 

发挥想象,任选两句诗描述其展现的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生交流习作) 

示例:边塞的天空格外高远,一轮秋月在云中时隐时现。天苍苍,野茫茫,在这荒原上信马游缰,打发夜晚寂寞无聊的时光。目光追逐着那朗朗圆月,我不禁想起离开家乡许多时日了。天遥地远,音信杳无,我的双亲妻儿还好吗?他们得不到我的消息该会怎样寝食不安?借着月色,眺望东边,一条羊肠小路蜿蜒而去,一直消失在远远的天际。在梦中我多少次沿着这条路回到家乡。踏上乡土,听着乡音,感受乡情,我悲喜交加。梦醒时分,我已泪流满面。而今天举头望明月,低头看归途,我不禁又潸然泪下。用袖子一遍遍擦拭着双眼,可是泪水如泉喷涌,越擦越多。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见一个人策马过来。走到眼前,他勒住缰绳。我定睛一看,是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他告诉我他因公回京,要路过我的家乡。我惊喜不已,终于可以捎信回家,报个平安。但仓促之间,没有纸笔,无法书信。朋友又告诉我皇上急见,要日夜兼程,不容我回去坐下尽情倾诉。我双拳一抱,深施一礼,说:“朋友,麻烦你给家中老小带个口信,告诉他们我一切安好。拜托了。”我取下临别时妻子送我的一方手帕,交给朋友,再次深鞠一躬。朋友回礼,扬鞭驱马消失在滚滚烟尘中。  

师:同学们的描述非常生动,想像力也非常丰富。诗言志,诗传情,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更让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声,更能明白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结合背景介绍,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屏显作者简介)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生:全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诗歌意蕴。 

师:诗人岑参曾两次远赴边塞,有六年的边塞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也让边塞诗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你能说出几句边塞诗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大家说得不错,读了这些诗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感受到爱国情怀,感受到豪迈的情怀。 生:在凄凉(悲壮)中,我却热血沸腾。 

师:边塞诗是以书写战争为主题,歌咏塞外风光,表现将士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也反映战争的残酷及征夫的思乡之情,作品大多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师:今天,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一个柔情的岑参,还是一个豪情的岑参。尽管穿越了千年,依然感动着我们。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边塞的气象。现在,让我们全体诵读这诗,再次走近诗人,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