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07/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07/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07/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