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04-15 手机版 | ||||
【文本解读】 《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作品通过描写富于北京风俗特点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市井百态,写出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堪称当代话剧的典范。 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课文选取的是该剧的第一幕,主要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有条不紊,张弛有致。 学习时,要感受和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品味剧中“响嘣儿脆”的京味语言,体会人物语言切合身份、性格与情境的特点,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本剧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加深对当代话剧的了解。 【素养目标】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3.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概括人物形象。 4.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学习重难点】 学习品味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相关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一批老艺术家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做出贡献。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3.了解《茶馆》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4.了解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的主要特点: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话剧是一种以动作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戊戌( ) 沏茶( ) 侍候( ) 赚钱( ) 眼拙( ) 咂摸( ) 2.解释词语 ①贵庚: ②文绉绉: ③眼拙: ④咂摸: ⑤包涵: ⑥满面春风: ⑦兵荒马乱: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概括主要内容 【思考2】把握冲突 1.这篇戏剧的戏剧冲突与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戏剧冲突有何不同? 2.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思考3】把握形象 1.节选部分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2.请结合人物语言,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的形象特点。 ①王利发: ②常四爷: ③秦仲义: 【思考4】本剧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思考5】深度探究 1.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处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思考6】阅读与思考 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 石羚 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但“爆点”不一。去年《窝头会馆》的抢票热潮,热在明星大腕齐聚一堂;《哈姆雷特》因文学名著的号召力而票房飘红;而今年《茶馆》开票的场景火爆异常,则归功于豪华阵容、文学经典、品牌力量的多重效应。 “排队”现象是观察公众文化生活的有趣切面,而那些被争相抢购的文化产品,最能折射时代的需求。1956 年在南京,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的风采,带着铺盖卷买票;1986年在北京,歌迷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只为听一场摇滚演唱会。而今天,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资源获取更为便利,但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始终如一。从“故宫跑”到“通宵等”,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到“妇好墓展”预约全满,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 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竟,观看者数不胜数,而老戏骨精力有限,经典数目也有限。长远来看,戏台上不能只有《茶馆》和《雷雨》,音乐会不能只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用匠心浇灌更多的重量级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毕其功于一朝一夕。经典化的过程、演员的成长,与喝茶一样得慢慢“泡”。这就需要观众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理解,不放过佳作的成熟老到,也不妨看看新作的崭露头角,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就是未来的经典。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达,也丰富公众的生活。一部《茶馆》,焦菊隐导演版珠玉在前,曲剧版唱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味儿,四川话版则别有一番“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但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而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来作为招牌。它们共同拓展了作品的广度。而观众爱屋及乌,关注剧中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一部戏带动“周边产品”吗? 在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而当下,“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文艺活动获得了更多样态与空间。据统计,2017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有15752 个,全年演出293. 77万场,是10 年前的3倍,看演出不再是稀缺品。但也要看到,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将艺术“改革”搞成“改行”……在文化供给持续发力而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依然巨大的今天,文艺作品“保量提质”同样很重要。 文化产品也需新陈代谢,与其坐等市场大浪淘沙,不如自觉提高创作品质。一位老艺术家在排演话剧《龙须沟》时,特意在排练厅门口备一堆泥,表演前在泥上踩踩,因为,这样可以找到人物的感觉。其实,对所有文艺工作者而言,踩在泥巴上、扎进现实中,“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不正是最大的创作秘诀吗?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2日05版,有删改) 问题:在当今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让经典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忆老舍 粱实秋 我最初读老舍的《赵子日》《老张的哲学》《二马》,未识其人,只觉得他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北平土话,像其他主要地区的土语一样,内容很丰富,有的是俏皮话儿、歇后语、精到出色的明喻暗譬,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词字。如果运用得当,北平土话可说是非常的生动有趣;如果使用起来不加检点,当然也可能变成油腔滑调的“耍贫嘴”。以土话入小说本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使对话显得格外活泼,可使人物个性显得格外真实凸出。若是一部小说从头到尾,不分对话叙述或描写,一律使用土话,则自《海上花》一类的小说以后并不多见。我之所以注意老舍的小说尽在于此。胡适先生对老舍的作品评价不是很高,他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但一般人觉得老舍的作品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颇表欢迎。 抗战后,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北碚,我们时相过从。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他和王老向住在一起,生活当然是很清苦的。在名义上,他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分子很复杂,有不少野心分子企图从中搡纵把持。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 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他捧,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他对相声特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作‘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我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他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于是他把词儿写出来,一段是《新洪羊洞》,一段是《一家六口》,这都是老相声,谁都听过,相声这玩意儿不嫌其老,越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玩意儿越惹人喜欢,借着演员的技艺风度之各有千秋而永远保持新鲜的滋味。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刚一出口,对方就得赶快顺口搭腔地说声“啊”,似乎太无聊,但是老舍坚持不能删免,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画而无须真打。我们认真地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们走到台的前边,泥塑木雕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抑,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地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我们那一次相声相当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请,我们约定不再露演,除非是至抗战胜利再度劳军的时候。 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个性,绝不俯仰随人。我现在检出一封老舍给我的信,是他离开北碚之后写的,那时候他的生活更陷于苦闷。他患有胃下垂的毛病,割盲肠的时候用一小时余还寻不到盲肠,后来在腹部的左边找到了。这封信附有五首七律,由此我们也可窺见他当时的心情的又一面。 前几年王敬羲从香港剪写老舍短文一篇,可惜未注明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及地点,题为《春来忆广州》,看老舍行文的气质,已由绚烂趋于平淡。听说老舍去年已做了九泉之客,又有人说他尚在人间。是耶非耶,其孰能辨之? 问题:文中的老舍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素材积累—老舍名句 1.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2.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 3.谦虚使人的心缩小,象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 4.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确,什么东西也写不出。 5.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6.最大的忍辱是牺牲,最大的牺牲是预备反抗。 7.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 8.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9.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10.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 11.文艺决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戊戌(wù xū) 沏茶(qī) 侍候(shì) 赚钱(zhuàn) 眼拙(zhuō) 咂摸(zā) 2.解释词语 ①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②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③眼拙:表示没认出对方是谁或记不清跟对方见过面没有。 ④咂摸: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 ⑤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⑥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 ⑦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明确 课文选取部分,主要写了戊戌变法时期的四件事,刘麻子说媒,康顺子被卖给庞太监、秦仲义要办厂搞维新、常四爷谈国事被抓。 【思考2】把握冲突 1.明确 《雷雨》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周、鲁两家的冲突,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该剧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具体、针锋相对的冲突,而是人与时代的冲突,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2.明确 文章以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如:①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打群架;②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③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老人沦落街头;④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⑤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⑥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 【思考3】把握形象 1.明确 两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如西太后的走狗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 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李三、小妞、乡妇、老人等等。 2.明确 ①王利发:作为大茶馆的掌柜,既有老实、善良(如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包括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又有自私、精明、圆滑(如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这种性格是由于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使然,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②常四爷:对神气十足的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在全茶馆的人司空见惯,对刘麻子给太监买老婆不置一词的时候,只有他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加以指责;对乡下人卖儿卖女现象的关注,对洋货充斥的感叹,以及“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忧虑,都表明他是一个耿直、正派,看不惯社会丑恶,富有爱国之心的人。 ③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针锋相对等等,处处显示着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 【思考4】明确 ①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②每个角色都在说自己的事,可是又都与时代相关联,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如常四爷“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的感叹,康六倾诉自己卖女儿“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等,都显示了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③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寥寥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思考5】深度探究 1.明确 观点一:采用了独具一格的编剧方法。老舍不追求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刻画人物,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为目标,“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编剧方法,是属于散文化的编剧方法,这是老舍的一个创举。 观点二:“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独特巧妙。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聚集地,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台词的人物就有二十多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中,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女儿的农民、卖耳挖句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他们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观点三:事件与情节巧妙结合。老舍善于选择特定的事件和让人物亮眼的情节。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顽固派获得了“胜利”。那么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选择了“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顽固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充分的揭露。又如马五爷早就在茶馆里了,但作者让他在二德子动手的时候亮相,马五爷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二德子的气焰灭了下去,也把压在旧社会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展示了出来。 【思考6】明确 用多种艺术形式演绎出经典作品的不同韵味,挖掘出作品的深度;不陷入套路化、娱乐化怪圈,注意经典作品保量提质;以经典作品带动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和商品的传播,促进经典本身的流传;演员勤奋刻苦,寻找塑造人物的感觉,追随人民,走进现实。 四、明确 本文节选部分描写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时代,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茶馆里,却笼罩着一种凄惨、冷酷的气氛。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从第一幕中,暗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 五、明确 ①厚道风趣。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因而人缘好;说话风趣。②才华横溢。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甚至于相声表演,无一不能,无一不精。③生活清苦。与人合住,生活清苦;黑瘦、憔悴,身体不好,陷于苦闷。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