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优秀学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21-03-17 手机版 | ||||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味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理清文章结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文本内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难点: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三、导学基础知识 一、识作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一屠呦呦 屠呦呦①(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2011 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此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成功入选BBC发起的“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的候选人名单。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注释]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 二、知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②导致的死亡。 因此,很多非洲民众尊称其为“东方神药”。青蒿素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 “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2011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她亲笔撰写这篇获奖感言。 [伴读]②疟疾是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与艾滋病、结核病并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没有特效药之前,疟疾几乎无法医治。屠呦呦可谓泽被后世。 四、导读理解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篇课文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因此,这篇文章兼备演讲稿和论文的双重特点。第一部分(1-4):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请大家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结合小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那么,在文章的前4自然段,又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作者首先对获奖表示了感谢,然后简单地回顾了过去的经历,并发出呼吁。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②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摘编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这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的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三、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D.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平实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