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3-09 手机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所选篇目包括儒、道经典以及史传经典。经典入选教材,有着“定篇”的地位,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又承担着学习任务群的相关任务。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并指导教学,值得深入探讨。

一、经典教学的常见误区与问题分析

经典不比一般篇目,学生学习有着双重困难:一是理解文言,二是把握经典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涵。实际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形成一定误区。首先是将经典教学窄化为文言知识、语法教学。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略了汉语的传承性。诚然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上有差异,但古汉语不是外语,现代汉语与之是一脉相承的。以本单元为例,经典篇目中蕴含着很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成语: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游刃有余等,学生理解不会产生完全的隔膜感。王宁指岀:“我国的语文传统重'道'不重'器',汉语、汉字强调意义。”因此,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探究“文意”中梳理和积累“文言”,达成“言意统一”的经典理解。其次是脱离经典文本而关注思想内涵的教学。钱穆说过,经典学习“切莫先横梗着一番大道理”。如第一课,有的教师为完成比较孔子、孟子和庄子的“理想社会” “人生存于世的姿态”的学习任务组织教学,而忽略了对三篇经典文本的深入探究。本单元经典教学不能上成文化教育课,脱离经典文本,语文教学目标将无所依傍。

产生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片面的经典理解观念,忽视经典理解具有多维度特性。我们以朱熹“理解四步”和威金斯“理解六侧面”进一步分析。

(一)朱熹经典教育的“理解四步”。宋代朱熹所提出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方法,正好形成了经典理解的四步。首先是“循序渐进”,指讲经典学习的难易次第,如一般先读《论语》再读《孟子》;也指读书不可躍等,“文字且仔细逐件理会”。如先把《侍坐》篇理会清楚、透彻,再去看课后推荐的《季氏将伐颛臾》。其次是“熟读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经典文本须烂熟于心,并能在不同情境中脱口而出。再次是"虚心涵泳”,指放下先入为主的看法,在涵泳中玩味、理会以达到通透。最后是“切己体察”,指结合自身践行经典蕴含的义理。

从朱熹的经典理解来看上面所言第一种教学误区,充其量只做到了前两步,学生能够理解经典的基本含义并熟读成诵;至于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就难以企及了。第二种教学则只关注后两步,如朱熹所言,看一座房子只在外部看,却不入房内,终究是门外汉。

(二)威金斯的“理解六侧面”。威金斯指出,教学中所指的“理解”往往是复杂的,当学生真正理解时,能够做到:

1. 解释,能合理解释事件、行为或观点;

2. 阐明,能演绎、解说或转述,从而阐明其中的价值;

3. 应用,能在新的环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4. 洞察,能提出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5. 神入,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

6. 自知,能通过理解对象促进对自我的理解。

以此反观经典教学的误区,第一种缺失了“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等侧面,第二种则缺乏了 "解释”“阐明”等侧面。走向高品质的理解经典的教学,不仅是靠学生的记诵或教师对经典内涵的“信息传递”而达成的,还须在文本精熟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洞见、应用体验、自我反思等,在迁移、应用、创造等高阶思维发展中促进有效的经典学习。

二、走向多维度理解经典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特点之一,是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体现了对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⑺理念的落实。换言之,走向多维度理解的经典教学设计,须与单元学习任务保持内在的同构性,即在经典的多维度理解中同时达成单元学习任务。

(一)构建层层递进的单元学习目标。

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看,其单元核心任务体现在“单元导语”第三段的第一句:“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该单元核心任务具有层层递进性:“理解文意”一“整体把握思想内涵” 一 “认识文化价值” 一 “思考现代意义”,正好形成了一个由识记、理解、运用到分析、评价、创造的递进式认知目标。因而,指向单元核心任务的经典目标,也具有了递进式特点。以本单元第2、3课的史传经典为例,《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教学目标可表述为:

1. 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等,梳理传记的基本内容;

2. 分别探究“外交辞令”“写人”特色与传记内容的关系;

3. 比较两篇传记的叙事艺术;

4. 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从情节、叙事等提出质疑,写出自己的看法。

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既是对层层递进的单元核心任务的呼应,又兼及“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它既包含“梳理传记内容”的识记、理解的目标,又包含“理解叙述艺术”“提出自己看法”等比较、分析、创造的目标,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分布。同时,这也指向经典的多维度理解:学生第一能够解释故事内容,第二能够阐明传记的写作艺术价值,第三能够应用叙事知识进行比较,第四能够在质疑中提出洞见,最终达成自我发展。

(二)构建经典与单元学习任务的同构关系。

单元核心任务就如“车辖”,在其统摄下,教材设计了 4个“单元学习任务” :1、2是“阅读”任务,3是“写作”任务,4是学习方法任务。“单元学习任务”又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一课,集中体现在课后“学习提示”中。我们梳理、概括并分析了教材“单元核心任务”“单元学习任务”与具体每课任务落实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我们看到,如果把“单元核心任务”看作一个矢量,4个“单元学习任务”就是分量,包括了阅读、写作;阅读任务又包括理解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学习方法等。4个“单元学习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一课的任务当中。因此,每一个分量任务都指向矢量,又是矢量目标达成的保障。

以本单元儒家经典《齐桓晋文之事》为例,作为分量,首先其目标应该指向单元核心任务的4个层级,即从“理解文意”到“整体把握仁政思想”,再到“认识辩论艺术”,最后“思考现代意义”。其次教学设计要兼顾单元学习任务。如“理解文意”可结合单元学习任务4,通过字词积累、诵读等活动达成;“整体把握仁政思想”“认识辩论艺术”可结合单元学习任务1,从孟子的论辩目的和论辩方法“譬喻”等设计教学;“思考现代意义”可结合单元学习任务3的写作活动来达成。

因此,指向多维度理解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要构建层层递进的学习目标以及经典与单元学习任务的同构关系。前述设计即有朱熹经典理解四步的特点,如最后“思考现代意义并写作”的活动设计即体现“切己体察”的理解维度等。这就形成了自上而下观照、自下而上落实,上下融通的单元整体设计结构。

三、多维度理解经典的教学建议与设计举隅

走向多维度理解经典的教学,既要总体着眼于单元核心任务,体现目标的递进性与同构性特点;又要深入“这一篇”经典,挖掘其文化内涵。对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字字响亮、句句精熟,夯实文化基础。曾国藩谈读书有四法,每日不可缺。四法是“看、读、写、作”,即看书、读书、写字和作文。他专门把阅读分为看书和读书,所读之书“非高声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以打仗为喻,“看书”是攻城略地的开拓,“读书”则是深沟坚垒的把守。教学中,区分“看”和“读”很有启示价值。

本单元中,第1课的三篇是“读”的经典,须在涵泳、玩味中得其精神妙法;第2、3课则可归入“看”的经典,以此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同样,此法也可指导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如“读”《侍坐》,而“看”《季氏将伐颛臾》。对于“读”的经典,“字字响亮,句句精熟”是学习基础和底线;“看”的经典也不可固圍吞枣,在训诂、字句理解上有所怠慢。如《鸿门宴》教学可提倡通过深度理解的“朗读”,把握、揣摩人物语言及其个性特点。

(二) “有疑”与“无疑”,提升思辨能力。本单元学习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长期以来,我们对经典学习目标的误解是:“学生开始相信他们要做的就是熟记要理解的内容以便日后记得起来。”⑼显然,从经典多维度理解来看,这种认识将会错失学生走进经典的契机。只有当学生在有问题的、隐性的地方发现意义,才能真正建立起与经典的联系。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来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贯会通,都可无疑,方始是学。”(创教学经典过程中.学生产生疑问之处,正是意义的发生处、思辨能力的提升处。

如本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孟子针对齐宣王的特点和需求,一步步引出论点,旁征博引地说服对方的论辩智慧,至今都是论辩艺术的典范;要深入理解其智慧,需要还原孟子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的社会理想,在“有疑而无疑”的探究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三) 贯通单元核心任务,在“这一篇”中分头击破。本单元可分为儒道经典和史传经典教学两类,教师在总体着眼单元核心任务基础上,须在“这一类”“这一篇”的教学中贯彻落实,或称“分头击破”。我们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尝试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义,了解四子志向和孔子态度;

2. 结合“吾与点也”,深入探究“暮春之游”的思想内涵;

3. 比较三篇经典的"社会理想”,立足现实,写一篇短评;

4. 背诵全文。

【补充资源】

1. 《论语》5.7、5.25、6.6、11.21等章节;

2. 程颐、王阳明等对本章中的评价。

【教学活动】

一、 疏通文义,初识"志向",建文言词卡

1.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请转述四位弟子的志向,并尝试用原文概括,如冉有“足民之志”

2. 注意准确理解“千乘之国”"礼乐” “端章甫”“风乎舞零”等词的文化内涵,建立文言词卡。

二、 虚心涵泳,探究"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1. 勾画出孔子对弟子的评语,比较阅读《论语》11.21 “闻斯行诸”、6.6 “季康子问”等章孔子对三子的评价,分析比较三位弟子的个性和志向。

2. 孔子叹曰“吾与点也”,两千年来的读书人都看到了。程颐说“曾点狂人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朱熹说,该志向“动静之际,从容如此 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王阳明有“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的赞叹……今天,夫子之叹您也看到了,请反复涵泳,尝试用典雅的白话(或诗歌的形式)描绘这段"暮春之游”,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助词,读出人物个性。

4. 背诵全文。

三、 切己体察,比较、分享孔孟、庄子的人生智慧

1.围绕“社会理想” “实现方式”两个问题,完成表格;尽量运用本课原文进行概况,如孟子理想是“黎民不饥不寒”,实现方式是“推己及人"。

2.结合现实问题,尝试用孔孟或庄子思想为之开出药方,写一段短评,要求观点鲜明、合理论证。

该设计中,单元核心任务连接并落实“这一篇”经典理解的多个维度;既确保经典教学夯实基础的底线,又发展了学生“有疑而无疑”的思辨能力,最终实现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达成学习任务群任务的双重价值。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