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讲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2021-03-09 手机版 | ||||
一、读准字音 堤沙(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叠 (yǎn) 罗绮(qǐ) 二、一词多义 (1)胜东南形胜(形容词,优越)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动词,能承受,禁得起)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形容词,尽) (2)将异日图将好景(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不译)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动词,率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动词,扶持) 三、词类活用 (1)云树绕堤沙(名词作形容词,像云一样茂密的) (2)嬉嬉钓叟莲娃(名词作动词,采莲) (3)异日图将好景(名词作动词,画出美景图) 四、古今异义 (1)有三秋桂子 古义:指农历九月。 今义:秋收、秋耕、秋播的合称。 (2)嬉嬉钓叟莲娃 古义:欢乐的样子。 今义:游戏,玩耍。 [资料链接]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逸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均负盛名。 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途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为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于是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传唱,以使孙何知道,后孙何亲自前往见面。 [文本鉴赏] 《望海潮》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一方面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文景观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任务一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1.在《望海潮》一词中作者是如何运用铺叙手法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请结合词作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时作者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 东南重镇 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 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 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 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心情愉悦 2.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②“重湖叠 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3.“虚实结合”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你觉得《望海潮》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中“钱塘自古繁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为虚写,其他词句均为实写。词中的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相互烘托渲染,丰富了词中意象,开拓了词中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突出了作品主旨。 任务二 鉴赏诗歌语言 4.古人作诗填词讲究炼字,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字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5.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都概括出来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每逢花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牵出的意象有湖、山、桂花、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千。 任务三 个性解读 6.《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作者对杭州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富庶、繁荣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详细、具体地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示例二)作者虽然呈现了当时的“太平气象”,但因为他的写作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一、读准字音 初霁(jì) 戍角(shù) 怆然(chuànɡ) 豆蔻(kòu) 窥江(kuī) 弥望(mí) 二、词语释义 (1)戍角(军营中的号角) (2)怆然(悲伤) (3)自度(自己创作) [资料链接]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有《白石道人歌曲》。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为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于是写下这首千古佳作。 [文本鉴赏] 本词写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实景 ②想象昔日繁闹 任务一 鉴赏诗歌意象 1.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 意蕴 效果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 废池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烘托物是人非、凄清冷落的氛围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凄清的号角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任务三 赏析诗歌语言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请赏析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空”而“惊”,反照现实中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写杜牧过去来扬州时这里的热闹繁荣;而今,如果杜牧再来扬州,必会为这里的凄清荒凉而心惊。由此,可以衬托出扬州城如今的荒凉以及作者内心的悲痛,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寒”字用得很妙。“寒”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任务四 鉴赏诗歌情感 6.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抒发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扬州城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虚实结合 柳永《望海潮》这首词描写杭州的繁华,虚实结合,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将这一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姜夔的《扬州慢》开篇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景况。“尽荠麦青青”“清角吹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下片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写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景点二十四桥。 2.写法指导 巧用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经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丰富诗歌意蕴。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景象和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象和情境。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 (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能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那么,如何做到虚实结合呢?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2)引实入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刘长卿的《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是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 (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文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3.迁移运用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片段,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月夜,我独自去海边漫步。一轮洁白如玉的月亮悬挂在天地之间的巨大黑幕上,淡淡的雾在黑幕下,用虚幻的、无形的、神秘的大手,将世间的建筑、灯光变成一个个时有时无的黑影与光斑。远处,“哗哗”的流水声,似有似无,仿佛在吃力地穿过一张无形的隔音膜。朦胧的月光,轻柔地洒在海面上,雾渐渐地散开、退却,仿佛月光与海水在驱赶它。雾终于被驱散了,海水渐渐地、安然地睡着,纹丝不动。我不愿意走动,生怕惊醒了美丽的大海。这时风儿轻轻地拂过海面,我看到海面轻轻地动了一下,倒映在海上的月光被剪成一片片鱼鳞大小的洁白亮点。随着海面的波动摇摆着、变化着、更替着。突然海面的光斑组成了一条银光闪闪的鱼儿,哦!还是一条美人鱼,它的尾巴像一条美丽的绸缎,在风中飘荡、摇摆。一会儿,美人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姑娘,带着火柴,划燃一根,又划燃一根……变幻莫测的大海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出一个个迷人的风景;又如一架放映机,切换着一盘盘录像带。大海啊,我真想永远永远地伴在你身旁,就像一首歌:“海风吹,海浪涌,总在我的身旁……”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柳永的幸与不幸 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柳永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叛逆精神,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应用角度】 “兴趣与爱好”“逆境与成才”“理想与现实”“幸与不幸”等。 2.素材应用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是是非非,沉沉浮浮,在泱泱的、漫漫的人生路上,今天,明天,太多无法成就和圆满。可是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卧薪尝胆,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百折不挠。柳永应该也是属于百折不挠的,在49岁时,毅然再次进举,终于进士及第,得偿所愿。但终究摆脱不了潦倒的宿命。也许在所谓的功名上、仕途上,他是失意的,可是,他成了一位纯粹的词人,以个人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在诗词里形容盛明,抒发社会思潮下的情绪。让历史永远地收藏了他,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那么我们是否在失意的时候,也能换一种心态来劝慰自己呢?翻转观之,未必都是沧桑,也许我们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只要心在,意志在,一切皆有可能。 二 1.素材积累 姜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的培养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姐姐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泛交友,往返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斓缤纷。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 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姜夔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应用角度】 “怀才不遇”“环境与成长”“淡泊名利”“善于学习”“追求无止境”等。 2.素材应用 假使我们认为自己的学知程度已经到了“海纳百川”的境界,已经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你认为你的读书像吸水欲坠的布,那时我们便会习惯性地停止脚步,仅有的自傲会成为主宰知识的主人,可若干年后,你仅有的自傲也会在停滞不前中退化,你就会愚昧畏缩,也会被社会淘汰,落伍的你会顿时感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相反,若我们把书当成人类进步的阶梯,你会被“世界之广,舞台之宽”的文化深深吸引,不断迈着前进的步伐,你会冲破读书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坐拥书城,其乐融融,你会跟紧时代的步伐,知识的风气会改变你的人生观,会让你与更杰出的人物相识,会为祖国的明天谱写更辉煌的篇章,此时,你可能认为你的知识依旧未满,所以你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正向成功的彼岸一点点迈进。正如白石道人姜夔擅长诗词,熟谙音乐,不断学习,不断追求。 [积文化常识] 1.三吴都会 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和会稽。文中泛指江浙一带。 2.有三秋桂子 三秋: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3.千骑拥高牙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文中是恭维孙何的话。 4.归去凤池夸 凤池:凤凰池的简称,本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晋时期中书省掌管机要而接近皇帝,故以凤凰池称中书省,后凡中书省中机要的位置,均称“凤凰池”,此处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凤池”贺其升迁。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选自《孟子尽心下》) [古文今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知行启迪]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误己,贻害无穷。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