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3-03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情感与态度目标:

4.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给予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与“灯笼”相关的事件,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给予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工法  合作法  探究法  拓展法  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作者链接】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 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 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 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导入新课】

古语云“一景一物总关情”,想一想,是否有那么一景一物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呢?

例如:每当我看到                      ,就会想起                     。              

。    

【阅读疑问】

说一说你在阅读时的困惑?

【初读探究】

作者以灯笼为题,灯笼勾起了他的哪些回忆呢?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探究灯笼的内涵。

2.如何理解“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拓展延伸】

1.说一说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说说我们的家乡都有哪些民俗文化?

2.写一写,抒写爱国情。

战火纷飞时,作者愿做足下马前卒,

和平年代时,我们愿做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书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也有有情感上的。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课后作业】

1.阅读《吴伯箫自传》。

2.探究作者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法。完成课后作文,一家乡的民风民俗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教程(尹氏八段论)
课程形式:35个word文档打包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

本站手机版网址:http://wap.yinruiwen.net  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可立即获赠十个资源下载点数,点此了解详情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