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3-02 手机版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并不了解,所以在第一课时中背景的渗透很重要。另外,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虽然在上学期中有所接触,但还需要再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 

2.找寻意象 

3.把握诗歌内容 

4.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寻意象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诗歌的特点和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好方法。这些你记住了吗?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女,汉族,1952年生,福建晋江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舒婷初中毕业后即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混乱岁月,备尝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四人帮”粉碎了,她又是何等的满怀喜悦!

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三、生字词的识记

干瘪(biě )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勒(lēi)进          喷薄(pēn bó )      簇新(cù)

四、学习目标

1.有感情诵读 2.找寻意象 3.把握诗歌内容 4.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诗歌的初步探究(诵读、意象、内容、情感)

第一节

考虑用怎样的正确的方式去读?这节诗恰当的诵读方式是低沉的、缓慢的。理由何在?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一节诗当中出现了几个对我们来说很有距离感的专有名词,比如说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这些可以说是在经济发达的现代都市中很难再见到了,我们看看它们的真实面貌。这些是专属于那段艰难困苦的历史岁月的,作者复杂的情感恰恰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物象传递的,这些物象就是我们所说的的意象。在这些意象前,作者又加了一些修饰词,比如老水车是破旧的,矿灯是熏黑的,稻穗是干瘪的,路基是失修的,泊船则是淤滩上的,这些形容词的运用,表明了我们国家在农业和工业上的滞后。而且这种状态是长期以来的,比如有数百年、历史的隧洞这样的字眼。让我们顿时感觉到第一小节就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氛围。所以我们最初的推断,低沉缓慢的处理方式是正确无误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处理诗歌朗读方式除了靠感性认知外,还可以运用意象去反推或是印证。这节诗的内容讲的是什么呢?还是可以从意象入手,仔细分析这些意象,不难发现它们所构成这幅画面,实际上就是中国过往历史的一个缩影,而如果要让大家给这段历史前面加修饰词,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此刻,距离感和沉重感是不是扑面而来?面对着数百年来一直多灾多难的祖国。她的贫穷和落后令诗人痛苦,悲哀。但是祖国又是那么坚毅,顽强。任那纤绳勒进臂膊也前行不辍。在为祖国感到悲伤担忧之余也有对她的一种深深的叹服之情。

第二节

是有一个小小的转折的。我们看前面有贫困的字眼,这种贫困不仅仅是指中国长期以来在封建专制下人民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和匮乏,也指人民生活在精神的贫困中,双重的贫困,使他们祖祖辈辈一直沉溺在悲哀之中。我们要读得低沉,延续第一节诗的风格。但,后面我们又看到了希望,又看到了花朵,情绪应该是上扬的。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希望,却又说是痛苦的呢?因为我们看到作者把她比作是飞天袖间千百年里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说明这个希望有,很美好,但又很飘渺,一直就够不到,一直无法实现。岂不增加了痛苦的程度?所以后半部分朗读是要稍微有一些急促的,这样才能表明诗人波动的的情绪。这部分的意象是什么呢,是一个具体事物,花朵。那么这一节诗在内容上有对过往贫困的令人悲哀的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希望的一种幻想。对情感上也是复杂的,既有悲怆感,又有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我们能感觉到这一节诗是一个过渡,既有第一节诗的风格,又同时看到了诗人情感的走向,是要逐渐推向高潮的。

第三节

我们看到诗句拉长了,节拍增多了,这种起伏变化,决定了我们应该读得更抑扬顿挫些,也为第四节情感推向巅峰创造了一个条件。那这一节诗当中的意象都有哪些?大家可以仿照第一节诗讲述的方法自己找找看。那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你有了自己的答案吗?这是在讲现实。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如果在这现实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的话,是什么呢?是在与时间赛跑的崭新的社会现实。祖国正在发生着变化,摆脱了束缚,正在腾飞,蒸蒸日上的状态不禁让诗人喜悦激动!隔着屏幕你感受到了吗?

第四节

不知不觉中我们遇见了全诗的高潮,第四节。这一节诗的诵读方式大家可以课下思考。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呢?富饶、荣光、自由,是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一种展望。当然,我们现在正在肆意享受着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但在那个年代来说,这是一种希冀!是不是此刻有满满的幸福感?!作者在这节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将全诗推向了高潮。那到底包含了哪些的情感呢?大家课下继续思考。

六、作业布置

1.诵读诗歌 2.完成表格

七、欣赏视频

七、教学反思

1.在诗歌赏析上利用表格确实能起到一目了然,便于把握的作用,但未免落于俗套,没有实现更新的突破。

2.时间限制导致指导诵读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三、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学生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认知。本节课带领学生向诗歌深处漫溯,不仅要领略诗歌的风采,更应结合当前疫情严重的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目标

1.感知抒情主体 

2.掌握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感知抒情主体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诵读 意象 内容 情感 感悟

第一节 低沉缓慢 水车 矿灯 稻穗 路基 驳船 古老沉重

历史 担忧 叹服

第二节 深沉急促 花朵 历史希望 悲怆 期盼

第三节 抑扬顿挫 崭新现实 喜悦 激动

第四节 美好未来



二、情感表达

1.韵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舒缓低沉——急促高亢的韵律节奏的变化恰恰也是忧患悲伤——激动兴奋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意象(符号)与情感(内涵)的关系 

陈旧破败——崭新美好的意象选取的变化也是与忧患悲伤——激动兴奋情感变化相辅相成的。

三、学习目标

1.感知抒情主体 2.掌握写作手法的运用 3.激发爱国热情

四、抒情主体的探究

抒情的主体是我。那这个我仅仅是指个体吗?可以说我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所以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自然而然就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五、写作手法的归纳

对比 重复 象征

1.对比。一二节后面的三四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风格迥然变化。一旧一新,一忧一喜。

2.重复。整个诗歌4小节都是以“我是……”这样的句式领起,末尾都会重复一句“祖国啊”。那这样回环往复就使诗歌气势贯通,强调了对祖国的炽烈的热爱之情。

3.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诗句的含意。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破旧”表现历史之久,“老水车”表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来”转个不停,一方面补充“破旧”“疲惫”的原因,极言单调、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意象,象征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这句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历史的浩劫——个人崇拜、盲目冒进的时代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4)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黎明”的来临,意味着漫漫长夜即将走到尽头,曙光已在涌动,象征祖国已经迎来转折,其势不可阻挡,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

六、习题巩固

1.对第三诗节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成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B.诗中的“我”是冲破樊笼挺然而出的真理,是振兴祖国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美好的理想。

C.含蓄而深刻的诗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D.“雪白的起跑线”,使我们看到亿万建设者奋力争先的雄伟场面;“绯红的黎明”,使我们坚信祖国的前程必将辉煌灿烂。

2.对下述诗节及诗中词语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节选取“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意象,从农、工、交通各侧面入手,概括出祖国长期落后和贫穷的情景,字里行间浸润着诗人的忧患意识。

B.第2节“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一句抒情明白地宣布:祖国、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昔日的希望太渺茫,太象“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绚丽迷人,却未曾飘落人间。这里诗句明显地流泻出的是惋惜和无奈。

C.第3节,诗人选取了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诸如“胚芽”、“笑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尤其是运用了“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一创造性的比喻,更预示了祖国的新生。

D.第4节,诗篇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祖国与儿女的哺育和赡养的血肉关系。诗人动情地写道:母亲曾用伤痕累累的乳房养育了儿女,那么,经历过迷惘、深思、直到沸腾的儿女,理应以富饶、荣光、自由报答母亲。

3.下面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草成于1976年,发表于1979年。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诗篇特殊沉重的历史感。诗歌真实地反映出祖国在艰难曲折前进中的轨迹。

B.统观诗篇的情调,先抑后扬,体现出舒缓→急促,低沉→高亢的心路历程。诗近尾声时,诗情沸腾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喷吐而出。

C.通篇以“你”来呼唤祖国。这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儿女同祖国的距离,既便于诗人“面对面”地表露心迹,也易使读者感受到“祖国”并非虚幻的词语,而是就在面前的实体。

D.诗人对物象的选择,对意象的塑造,富有独创性与新颖性。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起跑线等事物,不为常人所关注,诗人却从它们身上发现了美,入诗后更富有特殊的审美情趣。

4.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有些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

(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推荐阅读:《馈赠》《船》(舒婷)

九、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祖国奋斗一生,留下了他们华丽的乐章。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吧!

十、欣赏视频

七、教学反思

1.课堂容量较大,时间安排上还应更加科学合理。

2.重点突出不够。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