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学实施建议与案例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2021-03-01 手机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统编语文教科书中,课文的绝对数量减少了,但是阅读的要求和难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阅读教学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与老师、同学、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展开对话,从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意蕴两方面进行把握,提升阅读素养。

1.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优势,注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编教科书着力于多方面、多角度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挖掘选文的思想内涵,通过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设计、意图明晰的活动设计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避免使字词学习成为纯粹的知识性、工具性学习。

2.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备课资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与经典对话,扩大文化视野。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或得到广泛认可的经典作品;体现出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文化,呈现出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以现代文为主,精选古代诗文,外国作品占一定比重。这些作品,有着丰富的解读文章、备课资源,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在梳理字词、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的内核,扩展自己的心灵世界,触摸多元文化,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领略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

3. 关注统编教科书中的新选文。统编教科书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除了经典文学作品,还选入科普文、新闻报道、应用文,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等。比如,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七年级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篇幅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据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30%以上,七年级上册甚至达到40%以上。对于新课文,教师要注意进行解读,抓住课文核心的教学价值,开发教学内容。

4.加强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统编语文教科书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用“双线组元”的方式,在“语文要素”中强调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的引导。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旁批、课后练习题等板块,关注其中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指导。在具体教学中,有如下几点建议。

(1)注意区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课型,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老师重在讲方法,做提示。

(2)注意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通过不同层面的内容呈现出来。

第一,整体框架层面,集中体现在“单元导语”中。(以七年级为例)

第二,在“阅读提示”中的呈现。

如: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提示”:“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你就会注意到一些与标题照应的语句,比如开头‘最重要的一天’‘截然不同的生活’等;你还会注意到文章在叙事之中常常穿插一些抒情或议论,从中可以了解到‘再塑生命’过程中‘我’的心理感受。……”

这段话提示学生阅读的方法:抓住标题以及与标题相照应的语句。

第三,在“预习”中的呈现。

如:七年级上册《狼》的“预习”中提到: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

这短话提示提示读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猜读;借助注释进行理解。

第三,在“课后练习”中的呈现。

如: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的课后练习题中,提到“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题:“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这是在具体提示朗读的方法。

第四,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做批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第五,“名著导读”板块中,除了提示内容要点,更加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5.依托教科书中的1+x设计,注意由单篇文章,拓展阅读同主题的、同作者、同文体等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尤其是注意阅读整本书。

教学案例

一、七年级上册《春》

课时安排:3—4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或者用关于春天的音乐、歌曲、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导入,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描述春天的词句导入,或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春之景,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导入;当然,也可以直接进入课文。

2.学习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自己不会的生字词。这一环节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普遍不会或者错误较多的字词进行点拨,如 “酝酿”;特别注意本文的多音字和儿化音,如 “应和”;对于个别难写的生字,如 “繁花嫩叶”的 “嫩”字,教师要进行板书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结构;指导学生根据偏旁理解字义,如“咙”“笼”等。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配音范读课文或者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听读之前,教师提出要求:注意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是自己拿不准的,可以边听边标好拼音,或者圈画出来请教老师和同学。提出思考的问题:作者写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什么样的感情?

(2)初步理解。师生明确课文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一要求也可留给学生作思考题,下一节课解决。

(3)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并且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思路,将全文划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颂春。设问:这三部分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不能颠倒?顺势强调文章前呼后应、结构完整这一特点,为本单元写作 “结构要完整”做铺垫。理清文章结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课文。

2.学习 “盼春”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 “盼望着”,通过朗读,把急切盼望的心情表达出来。

3.研读课文主体部分内容:绘春。引导学生为每一段或者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名字。

设问:作者总写了春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中的人们的特点?你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完成课后 “思考理解”二。

学生思考、讨论,在书上圈点勾画。师生共同交流,解决问题。明确作者写景的两个特点:一是寓情于景,将自己对春天的赞叹之情寄寓在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中;二是抓住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学生喜欢的理由,可以是从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等方面说的,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一点,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更应予以表扬。

4.学习 “颂春”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设问:这三个比喻句好在哪里?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

5.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目的是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继续为背诵课文做准备。

6.检查字词,迁移运用。如果有时间,可以听写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说话练习。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将这一环节放到下一课时,教师灵活处理。

第三课时

1.听写句子。选择文中精彩的语句进行听写,一方面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也为下一个品读环节做准备。

2.品读课文。

(1)结合课后“积累拓展五”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标注重音和停连,学习做朗读标记。根据具体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个人范读,也可以小组、全班、男生、女生齐读,还可以配乐朗读。

(2)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揣摩精彩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可以结合课后 “思考探究”二、三,让学生比较运用修辞手法和不用修辞手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对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可以用增、删、换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

3.指导方法,试背课文。在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内容、情感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师给予背诵指导。

(1)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背诵。

(2)注意每幅图画写的是景物哪些方面的内容,或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景物的。

(3)抓住每段的关键词语。

(4)边背诵边在头脑中再现景物的画面。

对学生的背诵提出具体要求:准确、熟练、流利,最好如同朗读般充满感情。

第四课时

1.检查背诵,评议指导。采用不同形式检查背诵,指名学生背诵段落,或者全班、小组齐背诵,或者同桌、前后桌之间互背诵,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反馈、评议、指导。

2.思考研讨,探究写法。设问:为什么作者能把景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特别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说出任何一点都应肯定、表扬。

此外,可以简单介绍朱自清及他的散文创作。介绍不宜过长,要简洁、清晰,加深学生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的印象。

3.延伸拓展,模仿借鉴。结合课后 “思考探究”三,模仿本文的写法,发挥想象和联想,为春天另作一些比喻。最好当堂完成,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二、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课时安排:3—4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可以参考 “预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视或网络搜集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认可并贴近自己学习的榜样。

2.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针对容易读错的字词,教师板书以引起重视。

4.通过小标题的方式,快速确定每个部分的阅读重点,并能粗知大意。

5.默读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1)邓稼先有怎样的经历?其中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学生分段朗读第三部分,理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可以联系 “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等词语的含义进行理解。

(2)阅读这部分的三个关键性句子:“……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引导学生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思考这些句子对表现邓稼先这个人物的重要作用。

2.快速阅读课文第四部分,深入探究。

(1)邓稼先对美国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明确:邓稼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这部分并不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可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因为这部分重点说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完全是自力更生做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显得更有力度。

3.随文学习两部分内容中的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它们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1.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1)对戈壁滩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什么?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表现了邓稼先严谨勇进、扎实敬业的品质和大将风度,渗透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佩服之情。

(2)对 “我不能走”这句话怎样评价?明确: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的一腔热血,坚定有力地表现出邓稼先对待科学工作责任心强、执着追求、献身祖国的态度和精神,充分表现了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2.阅读课文第六部分。

(1)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什么?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深入探究:“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这句话如何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把精美的词语圈出来,然后按照 “我发现……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交流。随文学习生字词。再用波浪线把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读一读,然后按照 “我发现……令人感动,因为……”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交流。

4.结合课后的 “思考探究”进行师生、生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六个部分的理解。

第四课时

1.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1)合理运用小标题,使行文条理清楚。(2)句式多变,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3)语言平实深刻,感情真挚。

2.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课文是横式并列结构,四个部分通过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第一、二部分是生平、贡献,第三、四、五部分是第一、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六部分是总结。六个部分各有侧重,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3.与 课后的“读读写写”结合起来,进行生字词的练习。有条件的,可以结合 《同步练习》进行训练。

4.拓展延伸:“两弹”元勋的科学功绩彪炳史册,建议观看电视新闻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了解相关科技发展,感受大家风采。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为他们做名人卡片,或者讲述与他们有关的小故事。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