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教学实施建议与案例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2021-03-01 手机版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相承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统编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建议教师参考以下几点建议,根据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克服古诗文“教师惮教,学生畏学”的局面,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进步。

1.在古今语言的联系中学习古代汉语。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多差异,使得学生理解、欣赏起来存在困难,这是古诗文教学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难点。应该强调,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二者在词汇、语法、修辞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有机联系。因此,不应该孤立地学习古代汉语,而应该在它与现代汉语的联系、比较中学习。首先应该提示学生注意古今语言的相同之处,其次还应该帮助学生透过“同”去认识“异”。比如,可以梳理、总结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中保留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的义项,还可以比较古今汉语共有的一些语法现象,等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对学习古代汉语、古诗文作品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2.注重诵读,发挥诵读的多方面作用。“因声求气”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感性认识,从而逐步熟悉古代汉语。

3.随文学习,适时总结。“随文学习”是统编教材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意在打破过去那种把教学内容归类成一块一块,看似“集中”,实则割裂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也仍然需要坚持这个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学习中自然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首尾贯通、有机流动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比如,自己动手做“实词表”“虚词表”,或“古代作家小档案”等,在不断积累中夯实基础。

4.心系整体,眼观全局。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自身特点十分鲜明,在教学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流弊,就是将古诗文与教材的其他部分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教学。统编教材“三位一体,双线组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整体中找准单篇单课的定位,全面地考虑其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设置。例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既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学习古诗,同时又是第一单元这个“朗读单元”的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本单元之前学习的朗读能力适当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将学生对几种不同诗歌体式的感性认识与这一教学环节结合起来。

教学案例

(一)《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案例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仅28个字,其中没有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将作品完整朗读下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平时接触古代诗歌不多,在理解诗歌语言上存在不少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重点解决“理解”的问题,由此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掌握一些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1.导入作品。

可以准备与诗意相关的图片、诵读录音、短视频等,营造氛围,激情导入,还可以请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讲讲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顺势进入这首诗的教学。导入方式不拘一格,不必太长,重点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审美关切。

2.教师示范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生自由朗读,扫除阅读障碍,在感知基本内容的同时尝试划分诗句的节奏。

作品中有个别疑难词语,可在这一环节解决。如“左迁:贬官”“子规:杜鹃”“闻道:听说”“过:经过”“与:表示动作的对象”等。

3.再次阅读,了解诗歌内容。

这一环节重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意。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主要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本诗的大致意思(解诗题,译诗句)。

教师可以介绍这首诗的大致背景,还可以借助地图,展示王昌龄被贬去的龙标在唐代是多么偏远,距离长安、洛阳何等遥远,由此感受其命运的不幸和李白对他的同情。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愁心”这一直接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来确定本诗的感情基调。

4.细读诗歌,抓住重点意象,体会诗中情感的流转。

这一环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品读体会,感悟作品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掌握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可以通过提问来进行: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个意象?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重点意象:

“杨花”“子规”,既标示时令(暮春,王昌龄抵达贬地之时),同时也表达了思念、不舍之情(这两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都是经典意象,教师可准备一些相关诗句,提供给学生进行比较)。第三句中的“明月”也蕴含着怀念的意味,如学生非常熟悉的《静夜思》。由此提示学生,古代诗歌往往通过这些带有丰富内蕴的经典意象来传情表意,在欣赏古代诗歌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意象深入体会。

在这一环节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

5.带着深化的理解再读诗歌,确定重音、停连等朗读细节,在诗句上做出标记。请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形成共识。最后全班共读。

注意:第一句“尽”“啼”要读出悲伤;第二句要读出李白对王昌龄命运的同情与不平;三四两句要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6.布置课后。完成“积累拓展”五。

(二)《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课时安排:3课时

1.导入新课。建议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由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孔子,讲讲孔子的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拿不准的字音和停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帮助正音。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

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字形容易混淆的,如“愠”和“温”,“肱”和“宏”。

——通假字,如“说”“有”。

——多音多义字,如“省”“好”。

教师出示全文正确的朗读节奏并领读,随后由五名学生各读一章,再全班齐读,最后分组朗读。哪一章若有读不准的字音和节奏则反复朗读。

注意提示:文义联系紧密处不能停顿,联系不紧密处往往要有停顿;要有适当的拖音,才能读出文言的意味。

4.逐章学习本课。以第一章为例:

①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并自主利用工具书尝试翻译,理解本章内容。注意“时”“习”“说”“愠”等实词的含义。

③师生思考、讨论问题:为什么孔子认为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是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孔子认为 “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可算作“君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心目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人?孔子的这些观念对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有没有什么影响?

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感受来谈。

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本章,熟读成诵。

各章大致依照以上步骤完成学习,随文完成“思考探究”一、二,“积累拓展”三、四。

5.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课遇到的语言现象并交流汇总,可以从以下维度来进行:

——古今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某个意思或承担某个功能,如“曰”“之”“乎”等。

——古今含义有所改变的词,如“水”(文言指冷水,现代汉语为泛指)、“夺”等。

——古代汉语为单音节词,其义项保留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中,如“乐/快乐”“省/反省”“惑/迷惑”“逾/逾越”“温/温习”“好/爱好、喜好”等。

6.布置课后。完成“积累拓展”五。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