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戏剧曲词的“本色”“当行”之美——统编版必修下册《窦娥冤(节选)》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2021-02-27 手机版


 师(导入):很高兴,有机会来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主要流行地安徽。说起黄梅戏,有几部戏的名字,我自小就听到过,比如《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今天,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唱两句?师(见学生不太敢唱):我来领个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生(学生齐声接):绿水青山带笑颜。

师:唱得不错,果然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同学们,包括《天仙配》在内的许多经典剧目,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该如何欣赏戏曲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元代杂剧大师关汉卿的经典之作《窦娥冤》的研读,一起努力走进元杂剧的精彩世界。

一、看连环画,解窦娥之冤,察曲词之异

师:《窦娥冤》作为古代经典,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演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窦娥冤》的连环画。请同学们依次结合取自其中的三张图片(PPT 展示),根据课前自读课文的印象,一起来聊聊窦娥的故事。大家不要看课本哦,只看PPT 上的图片来说。

师:图一,画面的中心人物叫什么?他做了什么?

生1:他应该是张驴儿。他本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自己的老子,威逼窦娥私了,也就是嫁给他。可是,窦娥不愿意,结果他便将窦娥诬告了。

生2:图二表现的是在大堂上,窦娥向官员申诉自己受了不白之冤。

师:是吗?大家仔细看看,旁边还有谁?窦娥的手势,是要为自己申冤吗?

生3:她不是为自己申冤,虽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但她死也不肯认。她是看到要打她婆婆,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求官员不要打她婆婆。

师:看了课文下面注释中的剧情简介,大家知道,最后窦娥只得“屈认”了。

生4:图三表现的是,临刑前窦娥在许愿。

师:她许了哪三桩誓愿?

生4:许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个愿望。

师:同学们,她许这三桩誓愿是为了什么?

生5:她要表明自己受到了冤屈,希望老天爷来证明她的冤屈。

师:文中与“冤”这个词一样,还有一个“怨”字,经常出现。她怨的是谁?

生6:怨的是官员。文中有“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正是官员使她蒙冤被斩。

师:其实,连环画原本每一张都配有“脚本”,也就是图画的相应解说文字。下面是一张完整的连环画,表现的是窦娥许下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与之相应的是课本中的曲词

【二煞】。大家仔细欣赏一下(PPT 展示):

师:连环画上的脚本是“窦娥说:‘战国时邹衍遭诬陷,五月天降严霜。我窦娥的冤比邹衍大,老天啊,六月飞大雪。’”。同学们将它和课文【二煞】对比一下,看看同样是“讲故事”,【二煞】的曲词有什么特点。

生7:曲词篇幅明显要长。多了“喷如火”“滚似绵”等比喻,形象可感一些。

师:是啊,更加形象生动了。大家朗读朗读,看看还有什么区别。

生8:句子两两成对,整齐匀称;讲究押韵——都是“an”韵,朗朗上口。

师:是的,只要朗读一下,这一特点十分明显。戏曲是唱的,曲词自然应该朗朗上口。大家再看,还多了“你道是”“岂不闻”“定要”“要什么”这一类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生9:我觉得抒情强烈,充满愤怒、谴责和反抗,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师:对啊!同学们,经过刚才简单的对比,我们明确了戏曲的语言不同于连环画的“脚本”,也不同于一般的语言。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戏曲的语言经过了怎样的“装饰”?大家能不能用几个短语来概括一下?

生10:讲韵律,重抒情,求形象。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一支曲词朗读一下。(生读。)

二、对读散曲,探变化之道,识“本色”之妙

师:同学们,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大师。他的戏剧语言除了以上那些一般戏曲语言的共性之外,还有他自己的特色。下面,我们以【叨叨令】曲词为例,一起来探究。请大家朗读一下课本中的【叨叨令】,说说这支曲子与【二煞】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11:它是边唱边说。

师:是的,也可以称为“曲白结合”。“白”就是“念白”。大家看看,在这支曲子中,“曲”和“白”各有什么作用?

生12:“白”主要用于叙事,“曲”主要用于抒情。

师:是的,戏曲中的对白,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对白,其主要功能就是叙述事情。对于古代曲词艺术的欣赏,我们重点应该放在“唱”上面。古代戏曲的“唱”是有曲牌的。曲牌就像词牌,是一种固定的格式。【叨叨令】这个曲牌,不少见。下面是一首元散曲【叨叨令】(PPT 展示),大家读一读。

叨叨令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注释略。)

师:同学们肯定发现了,这首【叨叨令】与课本上的句式竟然完全不一样。课本上的句式长短不齐。同学们能删减课文中的唱词,把它改成和上面无名氏的一样吗?大家看看去掉哪些字词不影响句意。

(学生各自删改,交流。)

生13:我把它改为“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空嗟怨。十年不睹爹爹面,前街怕被婆婆见。气杀他也么哥,气杀他也么哥!哥哥与人行方便”。

师:好样的!基本意思未变,句式长短相同了。同学们,元散曲与元杂剧在时代上同期,在音乐、文字上同源,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曲包括小令(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套曲(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这样删改后,我们就面对着一种值得探究的语言现象了:课本上的、删改课文后形成的、元散曲的,共有三种【叨叨令】。面对这样的语言现象,若以课本上元杂剧的曲词特点为研究中心,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来探讨?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自读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师:下面大家根据刚才的交流,相互推荐一下,看看哪些同学提出的研究问题比较有意义。

生14:课本元杂剧【叨叨令】的曲词加上的一些字,它们本身有什么共性?

生15:加上这些字,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的效果?

生16:删减过后的《叨叨令》,相对于元散曲,有没有区别?

生17:课本上的【叨叨令】似乎不追求曲词的整齐、上口,它到底追求什么?

师:这些问题的确都很有意思,也很有难度。下面,大家就分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研读、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

生18:删去的“早已是”“怕则怕”“告哥哥”这些字词,都是日常生活的口头语,在曲词中它们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师:是的,这些词或强调,或呼告,多数无义,属于衬词。

生19:我觉得像“可怜我……”这一句,加上“可怜”这些字,可以使内心情感更加明白,不像诗词那样含蓄,显得要直白些。

师:的确是这样。课本上,还有一些词要照应“念白”,使文意通畅,更加明白如话。加上的这些字,表明了诗体语言向日常口语的转变。

生20:即使是删减后的【叨叨令】,与元散曲也不同。散曲好用意象,多用典故,语言含蓄。元杂剧【叨叨令】里有“爹爹”“婆婆”“无亲眷”“行方便”“气杀”这些口头语,语言质朴,表达直率,通俗明了。

师:当然,同为【叨叨令】还是有其鲜明的共性标志的。大家显然可以发现,那就是“也么哥”,无义,也是衬词。那连用两句“也么哥”,又有何作用?

生21:在反复咏唱中,增加了韵律,抒情性也更强了。

师:结合以上讨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元杂剧相对于元散曲最显著的语言特点,同学们会用什么词?

生22:应该是“通俗”。

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你认为关汉卿的“本色”是什么意思?

生23:“本色”指的应当就是戏曲语言的“通俗”吧。关汉卿的曲词,不讲究文雅,不崇尚华美,源自生活,通俗易懂。

师:同学们,勾栏瓦舍中的观众多为市井百姓,语言不能艰深、高雅。再说,这里写的窦娥是一个社会下层女子,其语言自然也应通俗、朴实。总体来看,戏剧在剧场中表演,是“场中曲”,非案头曲,一听即过,所以曲词须通俗易懂。即使是“文采派”的王实甫,他的曲词也有“本色”的一面。请大家读一读下面节选自王实甫《西厢记》的曲词(PPT 展示),体会体会。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三、观赏越剧,究唱词之变,品“当行”之美

师:剧本创作的目的是舞台展示,可惜舞台上的元杂剧已经失传了。所幸的是, 当代艺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在舞台上来演绎窦娥的故事。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越剧,就有一出《斩娥》,其中有一个片段对应的正是课文的前两支曲词——【端正好】【滚绣球】。请同学们欣赏这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声光电的舞台上演员们精彩的“唱念做打”。

越剧《斩娥》曲词(PPT 展示):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叫窦娥有冤向谁言,向谁言,向谁言。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催命锣声声响心惊胆战,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

师:这一段越剧中的窦娥形象,符合你阅读课文后的感觉吗?

生24:不一样。好像没有那样刚强、愤怒了。

师:对比原文,它删去了哪些曲词?对窦娥形象的刻画有什么影响?

生25:少了她对天地的“埋怨”。她的批判与控诉,她的反抗精神,都不见了,只有受冤的委屈与临刑的绝望。

师:有两句被删的曲词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子而言,这可是“逆天”的话。你觉得窦娥会唱出这样的句子吗?她是这样的女子吗?这样的曲词合适吗?

生26:应该唱不出吧,古代女子是讲究三从四德的。

生27:我觉得唱得出。她是有反抗精神的。比方,她一再反抗张驴儿的威逼利诱,她还不畏官府的严刑拷打。

师:可是,她又是那样善良、孝顺、忠贞,也接受“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一下,试着站在窦娥的立场,看看她究竟为什么这样出离愤怒了。

(学生深入探究,相互讨论。)

生28:我认为,窦娥即将临刑赴死,她对天地越是虔诚,就越是失望。所以,她控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了。

生29:这激烈的批判,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极端的黑暗,她内心深切的绝望。这些话,其实体现了她的反抗和控诉,就像后面的三桩誓愿一样。

生30:她反正要死了,也没什么好畏惧的了,所以骂骂很自然,很痛快。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这几句唱词反映了窦娥内心的痛苦、绝望、愤怒,它合乎一个蒙冤赴死的人正常的心理逻辑。这两句唱词不能删,因为它体现了关汉卿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与传神塑造。经过这一番讨论,同学们看看,优秀戏剧的曲词除通俗外,还应该讲究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王国维的观点(PPT 展示)来概括:

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是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生31:如果要结合这段话来概括,我想大概是“逼真”、“准确”或“个性化”吧。

师:对的。好的戏曲语言的最高境界应该像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还要有准确贴合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元曲选序》中,臧懋循曾这样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在淹通闳博之士,皆优为之。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是惟优孟衣冠,然后可与于此。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像关汉卿这样的戏曲行家,他的戏曲曲词特点自然是“当行”的,这里的“当行”就是指他对人性“摹拟曲尽”,曲词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欣赏了《窦娥冤》的曲词艺术。请大家梳理一下课堂上的研讨收获,一起来大声地说一说曲词语言有哪些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回答,共同复习巩固。)有人说《窦娥冤》的语言,“激烈而少蕴藉”;另据考证,【正宫】的音律是“惆怅而雄壮”的。这样的唱词,这样的曲调,正应该是窦娥的语言。请同学们课后试着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来体味其中的“惆怅”与“雄壮”。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