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2-27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领会剧中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内涵。 重点与难点 1、窦娥的性格分析。 2、通过品味窦娥唱词的语言特点,欣赏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元曲知识简介 1、所谓元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 元曲=散曲+杂剧 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曲。都能合乐歌唱,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北方曲调)。 散曲=小令+套数。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常用以抒情写景,如: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远浦归帆》 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2、所谓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元杂剧的结构 基本结构:四折一楔子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过场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4、杂剧的角色 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外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5、杂剧的舞台演出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故把道白称为“宾”。 科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把盏科”。 6、元杂剧的宫调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7、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 白 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 郑光祖: 《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8、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梧桐雨》唐玄宗和杨玉环,《汉宫秋》王昭君的故事 《赵氏孤儿》春秋时代发生在晋国的一大悲剧。权臣屠岸贾与上卿赵盾不和,几次设计陷害赵盾,均未得逞,最后竟以欺君之罪,将赵盾满门300余口抄斩,连刚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放过。赵盾的门客程婴冒险救出孤儿,屠岸贾发觉后,下令搜杀天下半岁之内的婴儿,程婴与退隐山庄的老臣公孙杵臼共谋保孤良策,为救赵氏孤儿,也为天下婴儿免遭杀戮,程婴以亲生子代替,交给公孙杵臼藏匿,然后出头告发。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均被害。程婴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终于得报奇冤大恨。剧本指斥了昏君奸臣的凶残狠毒,对忧国忧民忠正清廉的赵盾寄予同情,歌颂了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忘死、慷慨赴义的牺牲精神。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把《赵氏孤儿》和《窦娥冤》并列,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堪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相媲美,是我国最早介绍到西方的戏剧之一。 9、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二、关汉卿简介 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数量超过了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窦娥冤》简介 《窦娥冤》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在剧本的最后都会出现题目和正名,最后三个字就成为剧本简称。 《李逵负荆》题目:杏花庄王林告状 正名:梁山泊李逵负荆 全剧采用元杂剧标准的结构法“四折一楔子”,写元代一个弱女子窦娥的悲惨一生,如果借用雨果《悲惨世界》的题目也无不可。 楔子是故事的序幕,写窦娥七岁时的故事,出生在穷苦的读书人家庭,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窦天章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以还债,并供父亲进京赶考的路费。 第一折是故事的开端,写窦娥长到17岁,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两年后,丈夫病逝,守寡守丧,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有一天蔡婆婆去向赛卢医讨债,差点被他勒死,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来,这对坏蛋父子听说蔡婆婆家有个年轻小寡妇,就强行闯入,胁迫婆媳嫁给父子俩,窦娥坚决拒绝。 第二折是发展,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企图毒死蔡婆,不料有毒的羊肚儿汤被他老子喝了,张驴儿乘机威胁窦娥,提出“官了”和“私休”的办法,窦娥为了选择对簿公堂,没想到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刑讯逼问,窦娥被三次用水泼醒,仍坚强不屈。州官便命打蔡婆婆,窦娥担心蔡婆婆年老,经不起拷打,只得自己认罪服法,押入死牢,第二天问斩。 窦天章考取功名后,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出使楚州。窦娥阴魂不散,托梦给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复查此案,终于惩罚了凶手,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罚。 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四、分角色朗读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念白,其余同学读窦娥唱词。熟悉一下第三折的情节。 窦娥 监斩官 刽子手 蔡婆婆 从同学的分角色朗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戏剧紧张的冲突,在前面两折戏中,窦娥还是一个单纯的普通人家的小媳妇,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安分守己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她完全信赖官府,希望官府能够秉公执法,将这一个简单的是非分明的案子公正地判决,可是,世道完全是黑白颠倒,她这样一个清白无辜,从来没有害人之心的善良女子,却被判有罪要被押上法场餐刀饮血,所以在这一折里,她的愤怒反抗,全都爆发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人物遭受不公正时反抗的力量,她内心的悲愤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天地为之变色,也正是她这种永不屈服的刚毅性格,最后化身鬼魂,到做了大官的父亲窦天章那里告状,终于沉冤得雪,尘埃落定。 五、梳理 §1端正好—滚绣球 窦娥衔冤负屈押赴刑场的路上,指天骂地的情景。 §2倘秀才—鲍老儿 窦娥请求走后街避开婆婆,却还是相遇,含泪话别 §3耍孩儿—煞尾 高潮中的高潮,窦娥临刑前罚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并且一一应验。 六、窦娥冤性格初探 《窦娥冤》是一部悲剧,鲁迅对于悲剧的定义:将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因此悲剧必须符合两条,首先,主人公必须是有价值的,越优秀越完美,越具有悲剧性 其次,这么美的事物最终被毁灭了,结局越悲惨越残酷,越具有悲剧性。 《窦娥冤》中女主人窦娥就是这样一个优秀完美却被残酷毁灭的形象。 1、窦娥的性格 (1)善良孝顺—对婆婆 不走前街走后街 安慰婆婆再不要啼啼哭哭 △ 为婆婆屈打成招 △ 平反后,请求父亲收养蔡婆婆 (2)耿直坚强 面对流氓父子的逼婚坚强不屈 面对命案之后的胁迫坚强不屈 面对严刑逼供“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亦是坚强不屈。 (3)敢于反抗 指天斥地,三桩誓愿 2、 悲剧命运 三岁丧母——文人悲苦地位 七岁离父亲,做童养媳——高利贷 十九岁守寡 二十一岁遭遇流氓逼婚——社会治安 含冤招供,当街斩首示众——官府欺压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斩首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2’) 前天的课上我们梳理了一下《窦娥冤》的故事情节,了解了窦娥悲剧的一生,看到了这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被毁灭的,也看到了这个柔弱的女子是如何反抗的。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窦娥不是真实的,她并不生活在元代的楚州,也不是在诗歌小说里,而是在生活在——戏曲的舞台上。 不要忘了,我们读的这一课是元杂剧,元杂剧是戏曲,是歌、舞、剧一体的舞台艺术,它是表演给观众看的,所以,希望大家读的时候有舞台表演的概念。 那么,首先我问一个问题,这出戏的主角当然是正旦窦娥,那么窦娥出场是什么打扮?整一折戏里有几个动作? 作为贯穿整部戏的最重要的角色,窦娥是披枷带锁,手被固定了,没办法长袖飘飘做大幅度的动作,剧本中的科介也只有少得可怜的三跪,如何才能表达情感呢? 只能通过她的语言了,而且是语言中的唱词。 关汉卿给窦娥设置的语言一定是非常精心的,王国维也说:“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所以,读杂剧,一定要读语言。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窦娥的唱词,感受关汉卿元杂剧的语言魅力。 二、品味【端正好】的语言特点(16-18’) 1、齐读【端正好】 【滚绣球】1’ 2、句法分析 4’ 我们来重点品读【端正好】。第一第二句,“犯王法”和“遭刑宪”具体说的是什么事情? 生:(“犯王法”)蔡婆婆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所救,二人借此强行入住她家,并想霸占婆媳二人,窦娥不从,张驴儿想下毒弄死蔡婆,却被其父误食,张驴儿嫁祸窦娥,想要挟她嫁给他,窦娥不从,就成了毒死公公的凶手。 (“遭刑宪”)窦娥在公堂上据理力争,糊涂的梼杌县令奉行“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为了婆婆免遭责打,窦娥屈招,被判死刑。 师:所以,一、二两句其实是承接前面一、二折窦娥蒙冤受屈的经历,放在开头,可以带着观众一起回顾前述情节。 师:为什么在犯王法和遭刑宪前面加上“没来由”和“不提防”啊? 没有任何理由,稀里糊涂,出人意料,六个字令人不禁要替窦娥叫一声?——“屈”,那一声屈到这里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承接的第三句窦娥就情不自禁地——“叫声屈动地惊天”。 这个“屈”和题目中的什么字是呼应的?——“冤”,这两个字奠定了第三折的情感基调,冤屈至极,以致天地都要为之震惊,和全本的题目“感天动地窦娥冤”也是呼应的。 如果说前三句是承上的,那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就是?——启下,开启了第三折的内容。昨天才审的案,今天就要立刻行刑,此刻窦娥已经走在去往法场的路上,前面的舞台介绍已经把血腥之气渲染出来,而今窦娥一唱,更令人肝肠寸断。 这种情况下,不由得让人生出无穷的怨恨,所以,最后一句,“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是什么作用? 生:过渡,引出第二支曲子【滚绣球】对天地的埋怨 3、音韵特点 3’ 关汉卿的开场第一支曲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非常精心。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个常用的成语被他颠倒了?我们把它倒回去是不是更好一点? 生:不好。颠倒是为了押韵。第一段句句押韵,第三折也是一韵到底,几乎句句押韵。平声韵的情感绵长悠远,有余韵缭绕之感,平声调更加有利于表达窦娥消不了化不开的恨意。所以关汉卿要把这个成语颠倒过来。表意相同,音韵上却具有了美感。 这个曲子还有一个句式上的特点,下面我给大家读一遍,注意体会节奏的变化。 生:这一支曲都断在第三个字后面,前面很整齐,后面长短不一,这就形成了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的节奏之美。 音韵和节奏之美,都是诉诸听觉的,因为曲词是用来唱的,不是用来看的,要让耳朵听得舒服,必须要讲究韵律和节奏,中西戏剧的区别最大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西方戏剧是情节的艺术,而中国戏曲是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只是很遗憾,我们不能穿越回到元代去聆听。 4、语言风格 5’ 不论是句法还是音律,关汉卿都很精心,可是,有人却对他的语言非常不满,全是大白话,一点都不美,怎么跟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别说唐诗宋词,就是和王实甫《西厢记》一比,层次也很低。不信,翻到88页,也是【正宫】也是【端正好】,大家可以读一读,比一比,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王实甫用词雅致,文采斐然借景抒情,含蓄蕴藉;关汉卿俗语俗词,直抒胸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文采派”和“本色派”来区分两位剧作家。 为什么关汉卿不学王实甫的文采派呢? 生: 窦娥是个童养媳,小人物,不像崔莺莺是大家闺秀,相国小姐,高雅的语言不符合她的身份。同时这样入耳即消的语言也能让普通的观众特别是没有文化的观众能够听懂。 5、请同学带感情地朗读【端正好】【滚绣球】 1’ 三、品味【快活三】【鲍老儿】的情感感染力(15’) 窦娥指天斥地的愤怒最后被一声叹息转入了无奈,接下来就到了婆媳诀别的感人场面,窦娥怕婆婆看见伤心,特意请求刽子手绕道走后街,可是还是被婆婆撞见,两人法场诀别,真是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这一段应该是最悲的,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看看能不能让大家掉下泪来。 1、分角色朗读 3’ 角色:刽子、蔡婆婆、窦娥 范围:【卜儿: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 2、小组讨论 10’ 《窦娥冤》曾改编成京剧,著名的花旦程砚秋先生主演窦娥,那出戏里窦娥没有被斩,而是冤狱平凡父女团圆,喜剧结局。虽然如此,当年有个叫唐鲁孙的老北京人,回忆说唱到法场诀别这一段,女观众们个个拿出手巾擦眼泪,男观众们也都眼红鼻酸,有一个北大的女生说自己衣服都哭湿了,如果沉冤难雪,殒命法场,回到家里恐怕晚饭都难以下咽了。 这就是关汉卿的编剧魅力,他是怎么做到如此煽情如此催人泪下的呢? 大家细读【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体会一下窦娥唱词的字里行间中饱含了哪些情感?注意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可以小组讨论。2’ (生答) 引导1:这两段,窦娥表达了几个意思? 生:交代后事,希望婆婆在她死后能够给她烧点纸钱,供奉点饭菜。劝慰婆婆,希望婆婆想开点,不要为她的死过度伤心。 引导2:窦娥说了哪些理由,希望婆婆看在那些理由的份上给她祭奠? 生:先是说自己命苦,希望婆婆看在她可怜的份上。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这是昨天的公堂之苦;身首不完全,这是马上将要发生的刑场之苦;从前以往干家缘,这是前面13年做童养媳的操劳之苦;少爷无娘面,这是再前面3岁开始的身世之苦。虽然这支曲牌叫【快活三】,却一点都不快活,一句一句把窦娥这辈子的苦都道尽了。 第二层“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看在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 最后还有看在什么的面子上?加上“你死的孩儿、你亡化的孩儿”,看在她的丈夫,蔡婆婆的儿子面上,两人结婚不到两年,蔡婆婆的儿子就死了,窦娥成了可怜的小寡妇,就看在死去儿子的份上吧,就当是祭奠她儿子时多加一点点。这个要求提得真是悲悲切切小心翼翼,不想给婆婆增加任何麻烦,不要吃的倒不了的凉的浆水饭就好,烧不了的纸钱烧一点点就行,卑微的要求映照的是一个弱小而善良的心。 在表达这层意思的时候,关汉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一条一条排比罗列的全是悲惨的过往。饱含着窦娥的委屈之情。 引导3:窦娥认为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还希望婆婆为她烧纸钱,你是否觉得窦娥迷信,关汉卿这样写有损她的形象? 窦娥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家庭妇女,没受过多少教育,认为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这是情理之中的,符合她的身份。同时,她希望婆婆能照顾一下死后的自己,还在想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可见临死之前的窦娥还对生命饱含着留恋。 引导4: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是否有宿命论的消极意味? 听到婆婆一声又一声地喊着“痛杀我也”,窦娥也很心疼,自己马上要死了,还是忍不住要倒过来安慰婆婆,不要为自己啼哭烦恼,都是她自己命不好。 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老太太,一般都挺相信命的,一句命不好,也许真的能让她减轻一点痛楚。其实彼此都知道,窦娥是为了保护婆婆才屈招的,造成这个结果,软弱的蔡婆婆也有一点责任,窦娥是牺牲自己保住婆婆的性命,此刻她没有一句怨言,还在怜惜婆婆开解婆婆,窦娥的孝顺善良真是天可怜见。 但是,这句话不只是开解,还有怨恨。这里用了短句和叠韵,窦娥的恨意在叠韵的短句中显得铿锵有力。一边怜惜,一边怨恨,为什么自己的命这么苦,为什么苍天不开眼,公正的阳光照不到她身上。“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表面上自认倒霉,其实其中含着无比的悲愤,最后四个字“负屈衔冤”简直是咬牙切齿,一字一顿,到死也不会放下这个恨。这一种顽强的仇恨也是窦娥反抗性格的体现。 小结:诀别婆婆时窦娥的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有对自己一生命乖运蹇的委屈之情、有对生活的留恋、有对婆婆的不舍和怜惜,也有对自己不白之冤的悲愤,这些情感对于将死之人多么自然而真挚,正是这些真挚而自然的情感打动了观众,使戏院变成泪的海洋。 在临死之际还一心想着婆婆,孝顺之心天可怜见,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小人物,如此善良,而受到的冤屈和刑罚又是如此深重。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窦娥越善,毁灭得越悲惨,这个悲剧越是感天动地,感动观众。 能够让观众当场落泪,这就是关汉卿语言的魅力所在,是因为他设计的唱词完全符合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而这种自然的情感和美好的性格又能够直击人心,感染人心。 四、道德教化(5’) 窦娥和婆婆的愁肠百转啼声泪海被刽子手的一声断喝打断,故事转入了最后的高潮——三桩誓愿一一发下,并一一应验,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窦娥的宾白和唱词。 至此第三折结束,后面的第四折就是父亲窦天章做了高官,来到楚州,为窦娥平凡冤案,恶人一一受到法律的审判,窦娥的反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从全文来看,关汉卿用他本色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生:善良、孝顺而弱小的小人物,但是她秉性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在这个污浊的社会里宁死也要保存自己的清白人格。 2、关汉卿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目的何在?结合元代社会状况。 一方面对元代黑暗社会的抨击,每个时代都有恶人都有冤屈,可是元代对恶人和冤屈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据《元史》载,1303年,一次查勘出贪官污吏18473人,而官吏总数不过2万6千多,一大半的贪官昏官,让小老百姓何以自处?关汉卿借窦娥的嘴骂天骂地骂官府,其实也是帮长期受压迫的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是不是就该忍辱偷生放弃尊严,或者像现在的校园屠夫挥刀向更弱者呢?不是,而是应该像窦娥一样,保持善良的本分和坚贞的品行,宁愿牺牲,也要对邪恶势力坚决的反抗。 你要相信,人善人欺天不欺,举头三尺有神明,最后天地会为你昭雪,世间公道长存。 所以,关汉卿塑造这个人物,编写这个剧本,其实还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关汉卿让窦娥打动观众,走进观众的内心,是希望观众能从窦娥身上感悟到做一个底层百姓的原则,能够造就一批善良本分而坚贞不屈的观众,澄清这浇薄无道的社会风气。也许这样做不会有实质的效果,但这就文人的悲悯情怀和济世理想。 五、小结(2’) 今天这堂课我们都在品味关汉卿元杂剧的语言之美,首先是音韵和谐、节奏错落富于变化,这种听觉上的审美是元杂剧共有的,可以让观众听得更享受,走出戏院,也许还能哼唱两句。 而下面两点就是关汉卿特有的风格,语言通俗易懂,甚至使用日常口语入曲词,这就是本色,这样的语言入耳即消,观众一听就懂,不识字没文化的老百姓也没有理解障碍。而语言符合剧中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和当时的情感,就像王国维说的:述事如其口出,像是人物自己心里说出来的,这就是当行。这样的语言可以将观众带入情境,和人物同喜同悲同怒同怨。历来人们都用本色当行来形容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元曲四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人评价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三人,说关是以剧写剧,王是以诗写剧,马是以剧来写诗。关汉卿写剧一切都考虑实际的舞台演出和观众的接受心理,只有让笔下的人物走进观众内心,才能借助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作业:预习《长亭送别》,尝试分析一下,王实甫的语言是什么风格。 板书: 窦娥冤 【元】关汉卿 音韵美、节奏美 本 口语化、平实质朴 色 符合剧中人物的 身份 当 性格 行 情感 六、思考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杰作,不知道有何感触,无论如何,你们肯定能够发现它和以前所学的唐诗、宋词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写一本杂剧比写一首诗填一首词花费的功夫要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否想过,元代为什么会产生杂剧?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和群众基础,传统的诗词歌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迅速兴盛发展起来。 其次元代思想文化比较宽松,对杂剧比较放任,或者说比较疏忽。 其三,元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压迫,当时的文人多是汉人,地位低微,入仕非常难,所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所以才有精力写那么长的一部戏。 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从关汉卿身上就可以看出,关汉卿是元朝最伟大的杂剧作家,60余种,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与达芬奇齐名的世界文化名人。可是这样一个巨人,连姓名、籍贯、生卒年份都没有定论。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