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任务情境式导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1-02-26 手机版


 任务情境素养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阅读史传作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并说说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一词多义、名词活用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故事脉络,把握精彩情节,体会情节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探究其成败原因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我国第一部纪传体著作《史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整体阅读基础夯实

一、译读《鸿门宴》第1—2段,完成问题。

沛公军①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②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③飨④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⑤项羽曰:“沛公居山东⑥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⑦,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⑧,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⑨善⑩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 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1)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 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根本原因。

B.项羽“大怒”,表明其是一位性格火暴、极易冲动、城府不深的人。

C.本段点明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说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为后文的故事做了铺垫。

D.范增指出刘邦的天子气,目的就是要项羽抓住时机消灭竞争对手刘邦。

答案 A 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起因,属于“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

2.下列对第二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向他透露了军机,后又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说话。

B.张良在危急之时仍想着为刘邦谋划,表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以及刘邦的知人善任。

C.刘邦说是一个小人为他出谋划策,让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就可以在秦国称王了。其实这都是他自己的想法。

D.文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项伯夜访张良却被刘邦利用;第二,张良献策,情势发生变化。

答案 C “让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根据原文可知,应是不要让诸侯进入函谷关;“其实这都是他自己的想法”于文无据。 1.解释词语。

①军: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旦日: 明天。  

④飨: 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⑤说: 劝说。  

⑥山东: 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⑦幸: 君主宠爱女子。  

⑧五采: 五色。青、赤、白、黑、黄。  

⑨素: 一向。  

⑩善: 友善、交好。  

去: 离开。  

亡去: 逃走。  

奈何: 怎么办。  

当: 对等,比得上。  

固: 本来。  

背: 违背,违反。  

孰与: 表比较。两者相比,询问哪个更甚。  

籍: 造册登记,名词作动词。  

倍: 同“背”,背离,背弃。  

因: 趁着(机会)。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 ==============

(2)译文: ==============

(3)译文: ==============

(4)译文: ==============

答案 (1)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就可以完全统治秦地了。”所以听了他的话。

(2)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了他,如今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3)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长寿,(又)约定两家做亲家。

(4)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续表

二、译读《鸿门宴》第3—4段,完成问题。

沛公旦日从①百余骑②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③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④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1)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2)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⑤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⑥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⑦目⑧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⑨,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⑩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 曰:“(4)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 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因招樊哙出。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关系来打动项羽。最后,他用真情成功感化了项羽。

B.项羽粗心大意、骄傲自恃。他把告密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漏给刘邦;后面的不听范增所言、放任项伯、害怕樊哙等对自己不利的行为,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C.在击杀刘邦这一问题上,项羽集团内部步调不一,并且有人公然出来破坏。而刘邦集团则有组织有准备并且能做到互相配合,联合作战。

D.樊哙的一派为刘邦解释的有胆有识的说辞,表明他性格粗犷,但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的嘉赏,主要是因为他具有“能饮”“剑啖”的粗犷风格,这一风格与项羽相投。

答案 C A.“最后,他用真情成功感化了项羽”错,是他的态度使项羽放松了戒备。B.“害怕樊哙”错,他没有害怕樊哙,他当时的行为只是对樊哙闯进来时的一种戒备。D.“主要是因为他具有‘能饮’‘剑啖’的粗犷风格,这一风格与项羽相投”错,主要是因为樊哙那一番指责中包含着尊敬的讲话。

4.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二人讲话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答: ================================================================================== 答案 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从策略上看,是“以攻为守”。 3.解释词语。

①从: 率领、带领。  

②骑: 名词,一人一马。  

③戮力: 合力。  

④意: 料想。  

⑤因: 连词,于是,就。  

⑥东向: 向东。  

⑦数: 屡次,多次。  

⑧目: 递眼色。  

⑨三: 多次。  

⑩无以: 没有用来……的。  

翼蔽: 遮护。  

于是: 介宾词组,在这种情况下。  

同命: 同生死。  

跽: 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安: 疑问代词,哪里。  

足: 动词,用得着。  

举: 尽。  

胜: 尽。  

窃: 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如: 动词,往,到……去。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 

(2)译文: 

(3)译文: 

(4)译文: 

答案 (1)现在小人的谗言使您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2)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

(3)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被他俘虏!

(4)来人是干什么的?

[状元秘笈]

翻译秘诀——调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为“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句。例如:“籍何以至此”可调为“籍以何至此”。

(3)定语后置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可调为“蚓无利之爪牙”。

(4)状语后置句。例如:“因击沛公于坐”可调为“因于坐击沛公”。

三、译读《鸿门宴》第5—7段,完成问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①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②不顾细谨③,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④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⑤?”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⑥。良问曰:“(1)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⑦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⑧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⑨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⑩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B.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气急败坏。

C.“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于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D.张良与范增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答案 B “因自己的过失”不正确,应是“因自己的意见未被项羽采纳”。

6.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答: ============================================================================================================================

答案 ①项羽自信又自负,根本没有把刘邦看作对手,认为刘邦不足为患,什么时候消灭他都很容易。②项羽重义气,把“义”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项伯所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确实打动了他;而刘邦亲自登门谢罪,维护了他的尊严,杀之不武。③项羽优柔寡断。范增的建议他觉得有道理,刘邦的谢罪又使他动了恻隐之心,拿不定主意。④项羽自封为诸侯盟主,为未来着想,杀了刘邦,难免会引起诸侯震恐,担心天下纷纷反楚,出来更多的“刘邦”,给自己带来灾祸。 5.解释词语。

①辞: 动词,告辞,告别。  

②大行: 做大事。  

③细谨: 细枝末节。  

④方: 正当。  

⑤为: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⑥谢: 谢罪。  

⑦会: 适逢。  

⑧间: 秘密地。  

⑨督过: 责备,责罚。  

⑩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 ==============

(2)译文: ==============

(3)译文: ==============

(4)译文: ==============

答案 (1)大王来时拿了什么(礼品)?

(2)估计我回到军营,你再进去。

(3)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

(4)如今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状元秘笈]

翻译秘诀——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中的“项王”即可保留不译。

目标一 赏析文章的情节结构

1.刘邦来到项羽军营,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刀光剑影、杀机四伏。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表现在情节上就是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试具体分析。

答: ===================================================================================================================================

答案 三起: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向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二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以身翼蔽沛公;三落,樊哙闯帐,项羽赐给其酒肉。

2.刘项双方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分析双方的被动和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

答: ===================================================================================================================================

答案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气氛缓和。项羽攻刘邦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止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刘邦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

目标二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成败原因

3.《鸿门宴》是一次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聚会,作者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请仿照“主帅”一栏,将其他空格填写完整。

  集团类型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 刘邦: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项羽:(3) ==========================

谋士 张良:(1)       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

部将 樊哙:勇猛胆大,临危不惧 项庄:(4) ===========================

内奸 曹无伤:(2) =========== 项伯: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答案 (1)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2)使人告密,事后被杀 (3)骄矜优柔,不善用人 (4)有勇无为,轻易放弃4.从《鸿门宴》一文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这与他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

答: ===================================================================================================================================

答案 ①轻信寡谋。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立即决定进攻;而项伯“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说辞,便使其放弃了进攻,且根本没想过追究项伯私通刘邦的行为;刘邦“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说法使其丧失了警惕,脱口出卖了向自己告密的曹无伤;对樊哙的闯帐行为,项羽不但不予追究,还称之为“壮士”。

②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急击勿失”,项羽先采纳后却又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暗示,项羽却“默然不应”。

③轻敌自大。刘邦不辞而别,项羽没有追究,更没有追杀,而是安然受璧,轻易放过了对手。

  (以下任务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任选其一)

  任务一 黑板报上刊登了以下三首诗,请你说一说这三首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答: ======================================================================================================================================================================================================

答案 第一首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第三首诗是从节操(气节)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任务二 问天下谁是英雄?其实,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你更喜欢刘邦还是项羽?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

答案 (示例1)我喜欢项羽,喜欢他与生俱来的贵族的自尊与骄傲,喜欢他建立在能力出众的基础上的自信,还喜欢他在绝境中的决绝和傲然。他虽然死在自我的傲岸和决绝中,却死得坦荡。他是躺着出生的人,却是站着死去的灵魂!他虽然失败了,但不愧为一位出色的英雄!

(示例2)我欣赏刘邦。他虽然是平民,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行为上难免有点不够高雅,并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不足而没有自暴自弃,能够发现他人的才能并恰当运用。他是被时代推上神坛的英雄,但他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时机,借用他人的能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的经历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出生可以说明起点,但绝对不能等于终点。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心里有蓝天,就终会实现飞翔的梦想!

1.阅读下面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片段,对文中的对比手法加以分析。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①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②,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注] ①程不识:汉武帝时的大将,别称“不败将军”。②斥候:侦察、候望(敌情),也指侦察、候望的人。

答: ===================================================================================================================================

答案 ①治军上,李广简易宽厚,程不识烦扰苛细。司马迁强调两人的军队都“未尝遇害”这一共同点,以说明他们殊途同归。②军心上,士卒们拥护和爱戴李广,而苦于跟随程不识。说明李广能够活用兵法,既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又能使敌人生畏,因此更显得才气无双。

[参考译文]

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任长乐宫的卫尉,程不识和李广以前都任边郡太守并率领军队驻扎。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不讲究军队行列整齐,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休息停留时,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方便行事,(晚上也)不用敲击刀斗来自卫,幕府简省了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遇危险。程不识整治、治理军队行列,晚上敲击刀斗(警备),军吏处理军中公文簿册直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这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 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材料二: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三: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阅读材料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以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判。

3.三则材料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

答案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不知任用范增;材料三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①项羽可以在无根无据的基础上艰难创业,却不能守成保家;②项羽失去道义,妄自尊大,民心尽失,却不知悔改,反而加剧了和其他豪强之间的矛盾,造成最后受十面埋伏而兵败垓下的局面;③项羽只是匹夫之勇,不知知人善任也不知群策群力,而且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认为自己有错,自然难免失败。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汉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要说实情。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祖说:“你们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安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运输粮食的道路,我比不上萧何。率领百万大军,开战就一定能取胜,攻打就一定能打下,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捉住的原因。”

材料三: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每只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国在政治上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起来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权势(作凭借),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的土地),分封王侯,政令由项羽发布,号称“霸王”,王位虽然没有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自以为霸王的功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最终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还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错了啊。而项羽竟然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句子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在翻译时有时需加上适当的介词。

1.判断依据

文言文中,名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只构成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谓关系,如“项伯杀人”。另一种便是状语(名词)与中心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关系。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它们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名词就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的,即名词作状语。

2.活用形式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

谈笑间,樯橹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一样”或“跟……似的”。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吾得兄(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之。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按照……”等。

(3)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例如:

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规律小结:表示工具与方式时,状语可译为“用(拿、以、靠)……”。

(4)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方位,即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作状语。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头发上指(向上)

规律小结: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趋向,可译为“向(朝、往)……”“在……”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翻译比较灵活,可译为“在……里(上)”;表示动作频率或经常性,可译为“每(日、月、岁……)”;表示情况逐步发展,可译为“一天天(月月、年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职耳。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译文: ========================================================

(2)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译文: ========================================================

答案 (1)怨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原因啊。

(2)直到现在人民遭受的战祸、疾苦还没有治愈,樊哙又当面阿谀奉承,想要使天下不稳定。

解析 (1)夫,语气词,不译;忌,怨恨;资,帮助;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鞭,鞭打。(2)于,到达;创痍,比喻人民遭受的战祸、疾苦;面,当面;谀,用甜言蜜语奉承;欲,想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答案 D “陛下无故召臣”中的“无故”作“召臣”的状语,这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罢去”的意思是召见结束后让季布离开,是完整的句子;“此人必有以毁臣者”是定语后置句,“必有以毁臣者”作“此人”的定语,是完整而独立的句子,两句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髡钳,古代的刑罚,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颈叫“钳”。

B.褐衣,古代贫贱者穿的粗布衣服,后来借指贫贱者,也指卑贱的人。

C.股肱,大腿和大臂,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文中指河东郡地位重要。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者晚辈称长辈,一般同辈之间不能相称。

答案 D “一般同辈之间不能相称”错误,同辈之间也可以称呼“足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富有才能,得到救助。季布曾为项羽做事,后被高祖追捕;由于先后得到周氏、朱家、滕公的帮助,得以脱险。

B.季布敢于直言,说服吕后。吕后遭单于书信谩骂,樊哙夸言能领兵横扫匈奴,季布厉声陈述其危害,最终吕后改变主意。

C.季布善于进言,河东辞官。孝文帝听信他人,认为季布喝酒误事,召见他后就让他回去,季布因为孝文帝行事草率,决定辞去官职。

D.季布看重名声,遭人吹捧。季布先是鄙视曹丘生的为人,后因曹丘生巧言善说,遂改变原来认识,将曹丘生待为上宾。

答案 C “决定辞去官职”错误。原文“布辞之官”的意思是“(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可见季布并没有辞去官职,“布辞(上)之官”是省略句。

5.季布得到搭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    ===========================

答案 ①季布是个“贤者”,“为气任侠”、助人为乐、侠肝义胆。②季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了周氏的帮助,化身为卑贱下等的罪奴,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③遇到了同样侠肝义胆、乐于助人、能言善辩的朱家,朱家为他诚心诚意地说服了滕公,滕公劝服皇上放弃了悬赏捉拿季布的做法。④遇上了善于纳谏、爱护人才、以大局为重的帝王。

解析 季布“为气任侠”是说他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说明他好助人为乐,是侠肝义胆的志士,深得人心,所以周氏出谋划策助他一臂之力。也说明了他确实有才,令爱才惜才之人心生救助之意,并真心鼎力相助。季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非刚愎自用的性格。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我冒昧地进献计策。”季布答应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周氏给季布剃掉头发,戴上铁颈圈,穿上粗布衣服,到鲁地朱家那里贩卖。根据文中朱家说的“臣各为其主用,职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可知季布遇到了同样侠肝义胆、乐于助人、能言善辩的朱家。根据原文“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可知汉高祖善于纳谏,也是爱护人才、从大局出发的帝王。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国人。好逞意气,见义勇为。项羽让他领兵。汉高祖以千金悬赏缉捕季布,季布藏匿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我冒昧地进献计策。”季布答应了他。于是(周氏给)季布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穿上粗布衣服,到鲁地朱家处贩卖。朱家心里知道(这人)是季布,去见汝阴侯滕公。朱家趁机对滕公说:“季布有什么大罪,以至于皇上捉拿他这样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使皇上处于困境之中,所以一定要捉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人?”滕公说:“(他)是贤人。”朱家说:“臣子各被自己的主子所任用,是他的职责而已。况且由于季布贤能而汉朝追捕他这么紧急,这样,(他)不向北逃往匈奴,就向南逃往南越。怨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原因啊。您为什么不找个机会对皇上进言呢?”汝阴侯滕公就答应说:“好。”果然按朱家的意思进言。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季布接受召见,感谢了皇上的赦免之恩,皇上授予他郎中的官职。孝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为恼火。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说“好”。季布说:“樊哙真该斩首啊!高皇帝率领四十多万人,(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直到现在人民遭受的战祸、疾苦还没有治愈,樊哙又当面阿谀奉承,想要使天下不稳定。”太后退朝,于是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有人说他很有才能,孝文帝召见他,想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去。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拿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让我回去,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诽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而召见我,因为一个人的诽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羞愧,过了很久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楚人曹丘生,是个辩士,多次用金钱巴结权贵。与窦长君亲善。季布听说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生坚持请窦长君写了,于是(拿着信)走了。曹丘生先派人把信送给季布,季布(收到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生(的到来)。曹丘生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您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周游天下宣扬您的名字,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

一、结识作者

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散文家。他青年时曾游历我国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访遗闻逸事,搜集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上书替李陵辩解,受腐刑,在狱中坚持编写《史记》,出狱后任中书令,仍旧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

二、探寻背景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刘邦在沛起义后,投奔项梁。后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移师围赵。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章邯率部投降。刘邦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废除苛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想做关中王,驻军霸上。项羽得知,破关入咸阳,驻军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形势剑拔弩张,“鸿门宴”这场戏便开演了。

一、课内挖掘

英雄项羽

每每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而怨恨项羽。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也正因为他没杀刘邦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不该杀。回想当年,秦王暴虐残忍,天下生灵涂炭,怀王与天下义军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如今,刘邦先率军攻破了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称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刘邦还专门为此事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当然,有人为曹无伤喊冤,其实大可不必。曹无伤身为刘邦的左司马,不但不帮着刘邦打天下,还出卖自己的集体,把自己的军事秘密告诉别人,这种人能委以重任吗?杀了也罢。项羽的坦言相告,恰恰展现了项羽的真实、坦荡,大义凛然,一身英雄气。

应用角度 英雄 心计 性格 换个角度看问题

二、经典素材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威信,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几年后,西夷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杀,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热点链接

向英雄致敬

2020年3月5日,媒体发布了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113个集体、472位同志受表彰;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34名同志是在战疫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代表,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

当疫情来袭,面对一个个特殊的患者,李文亮凭借自己多年从医的经验、无比强大敏感的职业嗅觉、勇敢而坚强的职业担当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良心,于2019年12月30日小范围发布了“华南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的消息,从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吹响了警觉的哨声。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与死,想到的是“等我病好了我就会上一线,现在疫情还在扩散,我不想当逃兵”。这体现了战疫群体里英雄的乐观与顽强。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吧!

一、基础达标(2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张良出,要项伯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答案 D A.“距”同“拒”,“内”同“纳”。B.“蚤”同“早”。C.“要”同“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

答案 C 如: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啖之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项王未有以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 A 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B.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两个“也”都是表肯定语气的语气词,不译。D.两个“者”都是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侍奉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造册登记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

答案 C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答案 D A项中“河南”古义为“黄河以南的地区”,今义为“河南省”。B项中“婚姻”古义为“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项中“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十分,极”。D项中“士卒”古今义均为“士兵”。

6.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长于臣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客何为者

答案 A A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臣长”。B、C、D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沛公在安”“客为何者”。

7.下列对本课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中,“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项羽虽没有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最卑。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坐”;张良则“西向侍”。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 C “游刃有余”出自《庖丁解牛》。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答案 B “无以”是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有”与“船”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楚歌:古代的楚地汉族民歌,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B.平明:天刚亮。“平旦、黎明”与之意思相同。

C.侯: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

D.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答案 C “王”应为“公”。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名骑兵,趁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没有脸面再见江东父老,于是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答案 B 项羽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地致使伤亡惨重。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4分)

译文: ========================================================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4分)

译文: ========================================================

答案 (1)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败,我所攻击的敌人都被制服,不曾战败,于是称雄天下。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城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把这份恩德给你吧。

解析 (1)当:抵挡。破:打败。败北:战败。

(2)购:悬赏征求。德:恩德。

12.与“天之亡我”语意相同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 ===================================================================================================================================

答案 项羽认输但不服气,明知必死,意犹不平。体现了他自负、自尊但不知自省、自责的性格特点

解析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项羽突围前对部将所说的话,体现了他不服输的性格特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是项羽对乌江亭长所说的话,表现了他到英雄末路还不知自责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项王的军队在垓下筑营垒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们重重包围。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着楚地的歌,项王于是大为吃惊地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就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经常受宠爱跟从项王;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随声附和他。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流泪,没有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跨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从,趁夜突破包围向南去,赶着马快跑。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这件事,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他们。项王渡过淮河,骑马能跟上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失了路,问一个农夫,农夫欺骗他说:“左边。”(项王带人)向左,却陷进了大沼泽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领兵向东,到达东城,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汉军骑兵追赶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量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役,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败,我所攻击的敌人都被制服,不曾战败,于是称雄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一定要决一死战,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突破包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这些骑兵分成四队,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重重围住。项王对他的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进击而下,约定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溃败了,项王就斩杀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为(汉军)骑将,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大声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因畏惧而退缩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在哪,就把军队分为三路,又包围了他们。项王驱马进击,又斩杀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了百八十人,又聚集他的骑兵,只死了两人。项王问他的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恭敬地说:“正如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就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停船靠岸在那里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人,也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了,没有船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乌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在心中不羞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德高望重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拿着短的兵器(与追兵)交战。仅项羽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几处创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旧友吗?”吕马童面对着他,指给王翳说:“这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城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把这份恩德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三、创新应用(16分)

13.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手法要一致。(5分)

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烛之武 刘邦 张良 荆轲 樊哙 范增

答: ================================================================

答案 (示例1)烛之武,生于乱世的精于辞令的外交家!言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示例2)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解析 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规定的评论对象是备选的历史人物。注意:一是用一个散句给人物身份定位,二是用一个对偶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或性格。

[技法点拨]

  仿写句子要做到五点。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①                  。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②                  ,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有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③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答案 ①国家(民族)因英雄辈出而强大 ②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 ③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

解析 本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英雄在历史进程中的引导作用,根据开头“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的表述可知,材料采用比兴的手法,由“山”和“屋”引出有关“英雄”的话题,故第①处可填写“国家(民族)因英雄辈出而强大”;第②处根据上文“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可知,“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是英雄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不仅”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与之对应的是“而且、更”,故下文填写的内容应该是英雄在精神方面的作用,并且用关联词“而且(更)”连接,故此处可填写“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第③处根据上文“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的语境推断,此处应指英雄的精神长存、不朽,故可填写“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

15.下面一则提示在语言表达和格式等方面存在多处不当,请选出五处分别修改。(5分)

鹿城历史博物馆试行开放参观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

我馆定于2020年3月30日起试行开放参观。为切实做好疫情期间我馆的试运行管理工作,保障来馆观众安全顺畅参观,现将我馆相关接待事宜提示如下:

①博物馆开放时间为9:00时-17:00时(16:00时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②试行开放期间仅接待散客预约,每日限额参观2000人。

③参观当日入场时必需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截屏预约和本人有效健康码。

④观众进入馆内应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与他人之间应保持距离。

⑤建议观众把参观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以免造成封闭场所人员集会。

如有疑问请拨打咨询电话:××××-×××××××

2020年3月25日

鹿城历史博物馆

答: ================================================================

答案 ①去掉“9:00时”“17:00时”“16:00时”中的“时”字;②把“限额参观2000人”改为“参观限额2000人”;③把“必需”改为“必须”;④把“截屏预约”改为“预约截屏图片”;⑤在“保持距离”中间加上具体距离数据(例如“保持1米距离”);⑥把“集会”改为“聚集”;⑦把落款中的日期和单位名称上下调换。

解析 “9:00时”“17:00时”“16:00时”语意重复,应删掉“时”;“限额参观2000人”语序不当,应为“参观限额2000人”;“必需”表示一定需要、不可缺少的意思,此处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即一定要,应改为“必须”;“截屏预约”表意不明,应改为“预约截屏图片”;“保持距离”表意不明确,此处是参观提示,应给出相对具体的数值;“造成……集会”搭配不当,应把“集会”改为“聚集”;落款要求单位名称“鹿城历史博物馆”在上,时间“2020年3月25日”在下。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