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2-19 手机版 | ||||
【教学设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更是高中学生体会孔子智慧的重要文本。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 “言志”——“评志”三部分组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同言志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领悟它所表达的儒家“人世有为、以礼治国”的理想。因此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的思想内涵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四子所言之“志”的内在关联是个难点,子路重“强国”,冉有重“富国”.公西华重“礼治”,曾皙重“仁政”,这四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孔子的“礼的倾向”又是如何一以贯之?这些问题历来有争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设计以新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 2.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大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志向,理解儒家“人世有为,礼乐治国”的思想。 【教学难点】 分析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理解孔子“哂由”“与点”,对冉有、公西华不置可否的具体内涵。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出来—— 导入释题,走近孔子 1.导语。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新添文化地标。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人物雕像.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宣言中找到答案:“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互动。你们知道哪些体现孔子智慧的言词?学生回忆《论语》中的名句,如:学习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做人的智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世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存的智慧——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8943; 8943; 3.点题。这些智慧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子的课堂,和他的弟子一起感受他生命的智慧和恢弘的气度。 (板书课题、出处) 4.释题。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解题。教师投影补充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宗圣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四子的顺序是“以齿为序”:按古人的称名道字的习俗,孔子称学生“名”,辑录者称四子“字”。由此了解古代“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礼”文化。 二、诵出来—— 诵读文章,初步感知 《论语》是语录式作品,其语言充满智慧,非常值得诵读和玩味。希望大家都能熟读成诵。 1.激发诵读。朱熹说:“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让我们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师生同诵。随机组织下列形式的诵读:(1)师生连续诵读;(2)师生分角色诵读;(3)师生交互背诵。在诵读中结合评点。 三、译出来——整体把握。 通晓文意采用问题导读导译的方式,过程如下: 1.此文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描述四子侍坐的场景。 2.他们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明确:谈论的是理想,是“志”。 3.全文围绕“志”可分成哪几个层次? 讨论并明确:“问志”一“言志”一“评志”(教师板书) 4.解释孔子是如何“问志”的?从其“问志”中能体会到孔子什么思想? (1)教师指点,翻译的十二字妙诀:“字字落实,直意结合,抓准重点”。 (2)指名串译本段;同学之间补充和订正。 (3)师生讨论并明确: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能积极进取,在仕途上创出一番事业,这正体现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有为”的思想。(板书:入世有为) 5.学生解释四子言志的内容并概括其“志”。 由四名学生串译四子之志的内容,同学之间补充和订正。(教师板书) 子路言志:民有勇且知方 冉有言志:足民难为礼乐 公西言志:宗庙会同小相 曾皙言志:浴乎风乎咏归 6.教师解释孔子“评志”的内容。 四、说出来—— 突出鉴赏。深入探究 1.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 问题一:四子之志有何不同? 问题二:怎样理解“吾与点也”? 问题三:文中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问题一:子路之志是使“民有勇且知方”,侧重强国的同时也不忘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仪;冉有之志和公西华之志分别是“足民而难为礼乐”和“宗庙会同小相”,一个侧重富民,一个侧重折衷樽俎。较子路他们的态度显得谦虚谨慎得多.但也未偏离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板书:以礼治国)对曾皙之志的理解,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他用一幅“春日畅游图”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也有人认为描绘的是“雩祭的仪式”。不管是哪种场景.很多人认为这些都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 问题二: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以下几种理解: (1)“礼治说”。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礼治”的结果。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 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2)“避世说”。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但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3)“无为说”。《论语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斯,指仕进之道;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8943; 8943;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邢呙《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以《论语》中的记载或其他史料为依据,阐发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论语》的兴趣。教师提出自己的理解:孔子之所以“哂由”是因为他“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不置可否是因为这二人态度过于谦逊.惜其大材小用而已。我们知道曾皙所描绘的不管是哪种场景,都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问题三:(1):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 (2):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 (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8943;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发现《侍坐》一章,寥寥315字,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积极奋斗、努力进取的精神。“修齐治平”之精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 “礼乐治国”与“仁政”。我中华民族所以可大可久,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历五千年而不堕者,就是这种“以仁为本”的民族文化,希望同学们将它发扬光大。 五、写出来— — 读写结合。延展探究 翻译《论语泰伯》一则:“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结合课文中的四子的性格谈你对以上这则语录的感悟,也可结合古今中外你熟知的名人谈你对此的感悟 六、做出来— — 布置作业。归纳整理 学生完成知识归纳.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现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