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2-18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掌握“如、方、与、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3.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朗读中培养敏锐的语感,学习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景导入 (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孔子注重教育,更注重因材施教,他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先进》中的一段对话,体会《论语》的语言魅力。 (二)、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392章) 解释: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公认它是因材施教的范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考虑了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对症下药。可以想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时能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别千篇一律。 三、课前预习 (一)、作家作品简介 1、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主张克己复礼(期末考试);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本文中关于“吾与点也”的争论有两种说法: (3)、《论语》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 (二)、人物介绍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2、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早期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笃信孔子学说。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 3、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尊称“冉子”,小孔子29岁。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4、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小孔子42岁。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子华使於齐,厓有为其母请粟。孔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厓子与之粟五秉。孔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三)、人物事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4、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5、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7、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8、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9、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四)文学常识 1、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子路(前542—前480), 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生卒年不详),名点, 字子晳,曾参的父亲。冉有(前522—前489),姓 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前509— ?),复姓公 西,名赤,字子华。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 “权”、“思”、 “长”、“美” 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①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屈平,字原。广平日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②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风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③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④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赵云,字子龙。《周易》 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陆羽,字鸿渐。《周易》 日:“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⑤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 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的省约, 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2、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ái)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3、其他文化常识 (1)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2)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3)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4)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5)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xiàng)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6)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 (五)、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六)、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论语(lún ) 饥馑( j301;n ) 曾皙(xī ) 哂(sh277;n ) 舞雩(yú) 铿尔( kēng ) 小相( xiàng) 沂( yí ) 冠者( guàn ) 喟(kuì ) 俟(sì ) 撰(zhuàn) 摄( shè ) 比及( bì ) 毋( wú)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答案: ①如果②至于③或者④或者 (2)、方 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答案:①方形 ②纵横,方圆 ③正道,是非标准(礼仪) ④正、才 (3)、与 ①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唯求则非邦也与? ⑤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①给予 ②赞成 ③跟、和 ④“欤”,相当于“吗” ⑤结交,亲附 (4)、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答案:①比 ②在 ③和、跟 ④到、在 (5)、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③鼓瑟希,铿尔 ④尔何如 ⑤如或知尔 答案:①你(们)②…的样子,相当于“然”③铿的一声,象声词④你⑤你们 3、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②鼓瑟希,铿尔 鼓:弹奏 ③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走在后面 ④冠者五六人 冠:成年人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吹风,乘凉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正道,是非标准。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大、小: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对:回答 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 使……富足 4.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式特征并翻译城现代汉语) (1)、判断句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省略句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使”后省略宾语“其”) 毋吾以也(“毋”前省略主语“你们”“以” 后省略“之”) 判断依据:句子成分。 (3)、倒装句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尔何如?(宾语前置) 何伤乎?(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句) 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句) 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 5.通假字(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鼓瑟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通“暮”,暮春) (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陪着)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尔,毋(不)吾以(用)也。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对曰:“千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侵略)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计量面积用语)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能胜任)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身),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志向)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洗澡)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政治)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本文节选部分,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对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A.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问志 志:四子言志 孔子评志 (二)、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三)、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 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 哂之 (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 叹之(谦虚。 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 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 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从各自之志看人物性格,悟孔子思想 子路:侧重强国——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侧重富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侧重礼治——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小结: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四)、体验反思 1、解读“夫子哂之” 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是不是否定他的志向? 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应该那么简单;可子路的回答有点轻率,有点过于自信,没有留什么余地,一点都不谦让,所以孔子才笑他。至于他说的治理国家的理想本身并没有错,孔子并不否定;只是笑他的态度。 2、 解读“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并探究曾皙的志。 “吾与点也”的争论有两种说法: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明确: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探求孔子之“志”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在孔子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礼治”社会。 孔子之志: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孔子思想:大同世界——基本特征即为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五)、拓展提高 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1)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3)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五、课堂总结 在四个弟子中,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 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 可使足民(足,富足) 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 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 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 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 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 解析:A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B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最后出来C冠者,成年人;伤,动词,妨害;D全对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忌不自信。 B.夫晋,何厌之有?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D.居则曰:不吾知也。 七、板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 学习 古今异义 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浅易文言文 一词多义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子路、 曾皙、 子 冉有:可使足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冉有、 公西华 言 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侍坐 志 曾皙:暮春者“浴”“风”“泳”——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释“哂”由“与”点之因 八、美文欣赏 鲍鹏山《孔子归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文/叶超英 一 对孔子,只有一个字来形容:大。思想之大,学问之大,影响之大,震古烁今。“至圣先师”“圣人”之类的名号,既是人们对于孔子的认可,也是对他的推崇。孔子留下的学问和思想,是中国人乃至人类永恒的话题。 二 《孔子归来》是上海教授鲍鹏山的著作,是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孔子的讲稿。读完此书后,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伟大感受更加深了一层,觉得以前对孔子的了解和理解太过于表层化了。该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及成就,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是一本研究孔子、讲述孔子的专著,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其中有诸多见解独到之处。例如,对历史上的孔子批判,作者就做了非常清楚的澄清:新文化时期批判孔子,实际上批判的是那些“非孔子”之类的或强加到孔子身上的内容,例如“吃人的礼教”、“三纲五常”“奴隶道德”等,孔子实际上只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 再如对“以德报怨”的分析:“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因为这样做,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如此,从全社会来讲,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三 鲍鹏山指出,今天“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其实,这样的两颗心是看待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恭敬心,因为伟大人物的事迹和成就值得人们去恭敬,并由敬生爱,进而效仿之;平常心,可以让人们以一个平常的视角从凡人的角度去审视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灵魂,毕竟,伟人也是肉体凡胎,并非生而知之者。有了这两种心,就有了看待伟人的视角:既非崇拜得无以复加的“仰视”,又不是虚无否定的“俯视”,而是中正平和的“平视”。在看待伟大人物的眼光上,仰视和俯视都很容易,最难的是平视。 四 作者对大学的解释,非常中肯,且含义丰富、内涵广泛:所谓的“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你大起来。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小人;如果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了,那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大学简单地说,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这样的“大学”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的知识,大学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的,是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是养成人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的。孔子“志于学”的“学”,就是这样的“大学”——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 这样对大学的解释,应该是最接近大学本原的解释,也是对学问本源的解释。一句话,孔子所追求的学问,所要培养的人才,远远超出了“器”(工具)的范畴,而是培养一个站立得起来的、有使命、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写的人,也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反观我们今天的大学、今天的教育,培养的乃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心中崇拜的是金钱,他们信仰也是金钱。 五 鲍鹏山对孔子推崇备至,毫不掩饰对孔子的崇拜,颇多赞誉之词。实际上,孔子对这些赞誉之词也是当之无愧。孔子,在目前看来是空前绝后的。在未来,还有无孔子似的人物,也大有疑问。 “万世师表”,赋予了孔子永恒的意义。 评论精粹 1.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言:“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流连而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在那时(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艺的人,都从孔子这里取正,孔子可以称得上至圣了!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 拯 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 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合”写在自己的大旗上。“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代表着一个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认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与儿童,如果跨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即便“回到孔子”只是一种软约束,它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的“咯噔”一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2014年09月25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九、素材积累与运用 孔子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仁政、忠恕,永驻你的心中;颠沛、流离,充满你的生活。编纂《春秋》,修订《诗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离乱的时代,追求着人格的自我完善。把你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关怀,播在了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血管里还奔涌着你的思想,我们的头脑里还深藏你的教诲,我们的生活里还演绎着你的风尚。你的思想,早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4: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5:诚信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十、经典范文 1.【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木车上的人生 (2017江苏高考标杆作文)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直达,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几千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他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对孔子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一条浩浩汤汤的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却只是得到“天下皆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连“霜刃未曾试”,心中的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那只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但是这样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执着者依然在木车上颠沛着,流离着,这在越来越懂得进退有据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世界感到了畏惧。我们从那辘辘的木轮声中,听懂了“政治”的真正含义。那是对人生、对土地、对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想,诉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他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注入《春秋》之中。他显示了穷却依然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用燃烧的激情驱逐了整个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又化作明灯,照亮了亘古的长夜。 木车虽小,却阻不断万丈激情。无数个孔子般固执的思想者正手持缰绳,驾着颠簸的木车,向我们缓缓驶来,载着满腹思想,驶进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驶向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于车来车往中,独独见他们正向我们招手,那是欲将自己的绝世思想一吐为快的渴望,亦是愿将我们引向光明未来的义不容辞。 有未来虽远,却将不再艰险,唯愿有孔子们驾着木车来“导夫先路”在车来车往中,唯辘辘车声引领我们走向未来与希望。 点评 文章选取了“木车上的孔子”这一独特视角,运用人物评传的形式,对孔子木车上的人生给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带来的巨大影响做出了高度评价,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正是由于一个个“孔子”怀着对苍生的悲悯,怀着对正义的追求,人类才不至于永陷无尽的黑暗,历史才能不断前行。文章的论证既体现出层次感,也彰显了逻辑性。就论证语言而言,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更不回避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文章在严密的说理之外,极富感染力。 2.【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至圣 (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点评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一-孔子作的准确评论。文章对孔子的一一生作了精彩的回顾: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为圣,圣者之圣。行文自然流畅,处处流淌着文化气息,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十一、课后练习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论语( lún ) 饥馑( j301;n ) 曾皙( xī ) 哂(sh277;n ) 舞雩( yú ) 铿尔( kēng ) 小相( xiàng ) 沂( yí ) 冠者( guàn ) 喟(kuì ) 俟( sì ) 撰(zhuàn) 摄( shè ) 比及( bì ) 毋( wú )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 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这里后一个“以”同“已”,是“止”的意思,翻译为用。 2.居则曰 居,平日、平常。 则,那么、就。 3.子路率尔对曰 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 4.摄乎大国之间 夹处 5.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 饥馑,泛指饥荒。 6.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治 之,代词,指千乘之国。等到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知道为人的正道。 8.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9.夫子哂之 微笑。 10. 求!尔何如? 如何,怎么样 1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俟,等待。 12.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之,能做……事。 13.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弹奏 希,同“稀”,稀疏。放下 起身、站起来 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1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农历三月。莫,同“暮”。 春服,指夹衣。成,定。 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风,用作动词,吹风。 唱歌。 1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赞成 1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 谦让 缘故 18.唯求则非邦也与 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 邦,国。 19.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么 2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为,做。之,指诸侯。 (二)、判断句式并翻译 1.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2.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 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三)、翻译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 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4.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四)、文段阅读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日:“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日:“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剌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代汉族园林建筑。始于秦汉,后各朝代多有类似皇家园林。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 C.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王畿附近叫关内。 D.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C(函谷关或潼关以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贪赃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A项,“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于文无据。文中“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齋果蔬,储利佐公上”,而苏良嗣是持反对意见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1)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多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尊重和忌惮。(得分点:“不法”,不守法度;“数”,多次;“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府官不职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不职府官者”,不称职的官员;“见”,表被动;“尊惮”,尊重和忌惮。) (2)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在朝堂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拽他离开。(得分点:“遇薛怀义于朝”,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朝遇薛怀义”,在朝堂遇到薛怀义;“偃蹇”,傲慢无礼、盛气凌人;“叱”,命令;“批”,用手打;“曳”,拉,牵引。) 5.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参考译文: 苏良嗣,是京兆武功人。祖父苏振,曾任后周宕州刺史,被封为建威县侯。高宗时,(苏良嗣)任周王府司马,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多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尊重和忌惮。皇帝认为他与众不同,选他为荆州长史。皇帝派遣宦官到江南采买怪竹,将在上苑种植。宦官所经过的地方都骄纵残暴(地对待百姓),返回的途中经过荆州,苏良嗣把宦官囚禁了,接着上奏恳切劝谏,称道:“向远方求取珍贵奇.异之物导致沿路百姓疲惫不堪,这不是皇帝抑制自已仁爱他人的主张。又由于小人私下弄权作威作福,而损害皇帝的英明。”言语非常恳切正直。奏章献上后,高宗下诏慰劳勉励他,立即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中。(苏良嗣)调任到雍州,当时韦安石因明经被举荐,调任雍州乾封县县尉,苏良嗣非常器重他。关内闹饥荒,百姓中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苏良嗣执政崇尚严罚,每次有盗贼出没,三日内一定被他所擒,当时人都称他为神明。垂拱初年,升任工部尚书,授官为纳言,被封为温国公,作为西京留守,待遇十分优厚。尚方监裴匪亲自督造各处园林,提出要卖.掉园中的水果、蔬菜,储备钱财补贴王公大臣的建议。苏良嗣说:“公仪休是一个诸侯的相国,却能拔除园中葵莱销毁织机,我从未听说过天子要卖水果、蔬菜来和百姓争利的事情。”(这类事)就被制止了。(苏良嗣)升迁为文昌左相、同风阁鸾台三品。在朝堂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拽他离开。武.后得知后,告诫(薛怀叉)道:“你只管从北门出入,南衙是丞相往来之地,你不要去冒犯他。”永昌元年,韦安石升任为雍州司兵参军。当时,苏良嗣担任丞相,对韦安石道:“大才须当大用,怎么能在州县空耗力气呢?”他在武后面前举荐韦安石,将其提拔为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苏良嗣)被罢去左相之职,加官授予特进,仍参与政事。因一向与韦方质不和,韦方质因获罪被诛杀,事件牵连到苏良嗣,朝廷将其逮捕。后来辨明事情原委,苏良嗣因受到惊吓,惶恐不已,拜谢时晕例在金殿上,被送回府邸,当日便去世,时年八十五岁。皇帝下诏命百官前往吊唁,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当初,苏良嗣作为洛州长史,曾因连襟贪赃被连累而被贬官为冀州刺史。妻妹前去道歉,苏良嗣泰然自若,道:“我不知道你们连累了我什么。”在荆州时,州中有一座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警为纪念兄长河东王萧誉所建的,苏良嗣(不知河东寺得名于河东王,)道:“江、汉之间怎能称为河东?”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时人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