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术语解释及其在作文中的应用(二)(作文素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4-10-27 手机版 | ||||
心理学效应术语解释与应用(二) 手表定理: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酒与污水定律: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烂苹果理论: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 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破坏者能力非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蘑菇定律: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蝉理论:一只蝉在地下至少需要7至15年的时间来度过黑暗而又潮湿的生活,才能变成幼虫从土壤中破土而出,趁夜色爬上树梢,随着黎明慢慢地脱掉浅黄色的蝉衣,从而羽化成蝉,见到天日。这是蝉的生命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但它从不为自己所度过漫长的黑暗岁月而悲伤哀叹。在阳光下,它在那仅有的几十天短暂的生涯里,不舍昼夜,舍生忘死,不知疲倦地尽情引亢高歌,演绎出一曲曲自然界最宏大醇厚的天籁之音,献给大地,献给光明,也献给自己。 竹子理论: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高。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做人也是如此,需要扎根,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3cm! 边际效应递减理论: 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就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种效应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边际效应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对于一个需要4个馒头才能吃饱的人来讲:吃第一个馒头可以使他直接缓解饥饿感,因而其边际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依次递减;到吃第四个馒头时,他已八九分饱,几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边际效用最小;等吃到第五个时,馒头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用。 学习上也是如此,因为特别喜欢或擅长某一学科,而特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其实是不值得的,学科均衡发展才是效益最大化。 边际效应告诉我们,“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有价值。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大动干戈,立即找来学生大加训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有时效果会更好。即便是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冰山理论 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冰山理论提示我们,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剧场效应 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剧场效应”效应告诉我们,破坏规则者,最终损人不利己。 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坏人淘汰好人是时代的悲哀 在利益面前,当大家都在不择手段,那些守规矩的老实人,反而被淘汰,剩下的都是投机取巧者。同样,那些投机的炒房客,积累的财富,往往也远远超过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实干主义者。 旁观者效应——法不责众,集体冷漠的悲哀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信息茧房: 2006年,哈佛大学凯斯?桑斯坦教授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信息茧房”现象。他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窄,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细细密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像一个蚕宝宝一样被桎梏在“信息茧房”内,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只是作为一种推论和预测,但随着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信息茧房”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和我们的身边。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当获得“同盟”的认同后演化为极端思想。这种极端思想集中体现在看待事物时的观念表达上,更有甚者,当其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事态未成按成预想发展,便会在个人生活中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杀人与自杀等。这样一种偏执的思维认识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一种极端行为的显现。 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工具理性的统治而带来的人的异化和物化。 “工具理性”的现实例子: 1、2023年4月11日,经济学家陈文玲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作主题演讲时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按照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陈文玲这样表示。随后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网友批评:子女是爱和情感的寄托,不是工具) 2、美国记者凯文:28年前,拍下一张非洲女孩饥饿照传遍世界,却付出生命代价。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将矛头指向了这位年轻的摄影师,他们认为摄影师为人太过冷血,面对如此情景竟然只顾着拍照片,并在拍照之后对饿到走不动路的小女孩置之不理,没有人向她伸出援手。1994年7月,利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的凯文.卡特被警方发现。同时,警方还在驾驶座旁边找到了凯文.卡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段话:“真的对不起大家,但是生活的痛苦已经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考虑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强调动机的纯正性。在实践中,工具理性注重手段、注重条件、注重形式、注重程序,价值理性注重目的、注重理想、注重内容、注重实质。 工具理性强调结果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价值理性则强调行为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含义,强调道德精神领域的东西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大家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值不值得我们花毕生精力去追求?这就是价值理性层面的思考。为了让自己过上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我应该怎样去赚钱?如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更多钱?考虑这种手段的时候,就是工具理性。但是,赚了钱,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就真的等于幸福吗?这样的思考就又回到了价值理性。 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的,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甚至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许有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这就是现代社会中、体制化之中个人平庸的恶的基本表现。 20世纪后期以来的道德无底线,有人的无知或邪恶,不辨道德“真相”的因素,也有舆论导向的偏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或可能做出的事情。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启示的是一项制度、一条规定、一个流程,都要照章办理。怕麻烦、图省事,工作中就会心存侥幸,偷工减料。或许一次、两次操作没有问题,但是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不规范的操作就会带来极大的隐患,一旦外部因素触发,就会造成事故的发生。 “海恩法则”启示我们,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