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解题指导——中考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2021-01-30 手机版


记叙文的阅读意识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题目意识: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文本意识:文本中找答案,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句、修辞句、含蓄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一、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题目的含义:先分析字面含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分析)。

2.题目的作用:

拆: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写作对象或主要内容)、点明主旨(或线索)、奠定感情基调等。

合: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若标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或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②如果是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3.题目的理解:作用+含义

二、主要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格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情节、情感)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故事的线索

类型: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人物的见闻感受。

方法:看题目;看关键物;看议论抒情句;看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处反复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题型四:分析句子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A.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线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做铺垫或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结尾:篇末点题;照应标题或开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想象空间;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2.内容上的作用:交代了……内容;(若有情感的词语)奠定了……的感情基调,(若有景物描写)渲染了……的气氛;(若是陈述语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若是疑问、猜测语气)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方法:抓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领起句、概括句、总结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修辞句、含义深刻句、含蓄句。

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句式:记叙(描写、叙述、介绍)了人(或物或景)……的故事(事件、事迹、景物),表现(表达、反映、歌颂、揭露、批判、讽刺)了人物……的精神(景物……的特点、感情、现象、感悟)。

题型二:理解作者感情

方法:看文章主要内容,抓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抒情句、议论句、含义深刻的或含蓄的句(段)。

四、语言

(一)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答题模式:修辞+解释含义+情感(表达作用)

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描写)了……,表达了……情感(……表达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表达了……的情感。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强烈表达了……的情感。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强烈表达了……的情感。  

(7)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二)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用了……描写,(若是外貌描写)揭示了人物的身份或境遇,(若是动作描写)具体展现了……过程,(若是语言或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或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表达作者……情感。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方法:①分析人物的言行所为所想;②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语言;

③概括人物性格时用三个以上的四字词语。

答题模式:分析(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概括性格特点(人物品质)。

(二)描写——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作用:使景物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景物特点+作用即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烘托人物……心情,……。

(三)描写——侧面描写

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具体,起烘托作用。

(四)抒情

方法:理解句子抒发的情感时,要结合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该句运用……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

间接抒情: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三)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方法:从修辞、描写、语气、句式、感情(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其在表达上效果。

答题模式:该词用了……修辞(描写),本义是……,在文中指……(重点是语境意),表达了……情感。

题型二:句中加点词能不能删除(换成X)?

答题模式:该词写出了……(表达效果)。而“X”的意思是……,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删(换)。

(四)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有……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长短句结合:使语句有参差美,句子对仗工整,使句子有整齐美。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                   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细致传神、朴实无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清新明丽、简洁凝练、深邃隽永、精辟深刻、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委婉含蓄、飘逸灵动、摇曳多姿、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等。

五、手法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判断方法: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了人物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题型三: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象征、对比、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和……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等。

(11)卒章显志(篇末点题):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12)铺垫:对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多为场景或环境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

(13)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提示或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常与后文的“照应”配合使用。

(1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5)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3.答题模式:采用……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表现了……。  

政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