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2-28 手机版


 【单元导读】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本单元的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的问题和正确思想的来源,或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有些文章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要参考相关资料增进了解;阅读时要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注意欣赏文章的论证艺术,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材定位】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阅读这篇文章前,要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要知道,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而这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就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一封回信。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结合背景了解这封信的针对性,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会总体把握。

【素养目标】

1.了解恩格斯的生平经历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文章层次,提取主要观点,厘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

4.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当真理被“雾霾”遮住时,需要勇士站出来,拨开迷雾,让光芒重照大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真理,也曾被误解,被利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2.了解马克思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3.写作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4.文本内大事件补充

①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1618年—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性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由于战争造成的影响,在1648—1830年间,德国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②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革命战争,这里指指1792—1799年法国与欧洲一些君主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德国是这个反法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拿破仑战争,指1799—1815年拿破仑统治下法国与反法联盟各国之间的战争。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5.解题

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题目是编者加的。

6.了解“书信”

61618; 内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61618; 作用: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

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在现代,书信较多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用于正式的场合,是书面语体的应用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

61618; 格式: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惰性(duò)    撰写(zhuàn)   开辟(pì)   

疲惫(bèi)    恰巧(qià)     编纂(zuǎn)     

2.解释词语。   

归根到底:到最后,事物会是到某种样子。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字斟句酌: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1-3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4-6段):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第三部分(7-12段):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思考2】在标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你觉得“决定性基础”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   经济关系。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文章内容

1.作者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明确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③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④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个问题。

明确   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4.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

明确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5.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明确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人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6.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质是什么?

明确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行的客观必然性。它表现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尽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始终受着必然性的支配,表现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

7.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

明确   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8.学习恩格斯这封书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明确   ①在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时,要善于以唯物史观做指导,在大量的偶然现象中,找出必然的发展规律来。②恩格斯在这封信中阐明了伟大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著名原理,并结合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做了精辟的分析。

【思考2】梳理并概括 论述思路

明确   ①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④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思考3】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明确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明确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3.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明确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4.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明确   “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思考4】理解文中语句的含意

1.如何理解“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  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因此拿破仑的登场又是个偶然现象。

2.“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  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

【思考5】分析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明确   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思考6】分析论证结构

明确   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引论部分,通过下定义和作诠释,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

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

【思考7】概括恩格斯的形象特征

明确   ①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

②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

③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④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

⑤亲切、平易近人。“请您”“请代我向……先生问好”等。

【思考8】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找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其中的“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如文章开头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④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文章不是一味的在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五、技法点拨—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技法指引】恩格斯在伦敦写给德国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对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第四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增强了说服力。

【方法指导】任务:解读例证法

61618; 内涵: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举出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摆事

实”的方法。

61618; 要求:首先是所选事例要真实、确凿、典型、新颖。其次,概述事例要简洁,突出事例中

与要证明的论点关系密切的方面。最后,要注意揭示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明事例之所以证明论点的地方。

61618; 运用例证法“四注意”

①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例证法中所选的事例,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③运用例证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④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枚举个别事实,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迁移运用】

1.请以“理想的阶梯”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运用例证法,不少于300字。

明确    (示例)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究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他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也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

2.请以“磨难”为话题,运用例证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明确   (示例)有时候,磨难恰恰是一种历练,能让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困境中创造出不朽的乐曲,撼人心魄,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击,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写出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耻辱中挺直腰杆,写成《史记》,汗青溢彩,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羞辱讥讽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黯然退出体坛,却能另辟天地,成功开创新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全国,走向世界,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磨难,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人生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场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就是另一片蓝天。

六、明晰主旨

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为当时迷茫的德国人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七、素材积累—恩格斯名言

1、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2、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4、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5、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6、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7、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8、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9、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1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1、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12、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八、拓展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2019年汕头市学年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九、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