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2-28 手机版


 【单元学习主题】

本单元的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问题和正确思想来源问题,或阐述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文章,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的思路,提取主要观点,分析论证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厘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精读全文,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今天我们走进恩格斯的作品《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二、写作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三、走进文本

1.理解标题

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

在标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你觉得“决定性基础”是什么?(找一个词语解释一下)

明确:经济关系。

2.从文章的外在形式看,这封回信,作者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2个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

总结:因此,在文章中主要阐释了经济关系、社会历史、历史发展的关系。

3.速读原文,找出恩格斯回信当中具体阐释的观点。

要求:标画重要的观点句子。

明确:

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②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③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④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⑤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⑦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总结: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

一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二是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因此文章针对性强,要点十分突出。

四、合作探究

探究1: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明确: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②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③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④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探究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明确: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总结: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经济关系,是指包括全部技术在内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它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决定着阶级的划分, 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状况。他还论述了生产、技术和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上,与其说技术依赖科学不如说科学更依赖技术,因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体现着社会的需要,归根到底体现着生产的需要。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肯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探究3: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 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明确: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

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伟大人物的出现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正确地论述了伟大人物的产生。

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或迟或早地出现。伟大人物是为着解决某种历史任务面产生的,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实践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 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

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而存在的。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理解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总结: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人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思维辩证,逻辑严密。

探究4: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具体阐明。

明确:首先阐明,然后指出,政治法教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他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最后归根到底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总结: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全文采取了“分一总”的结构,并用 “1.”“2.” “(a)” “(b)”这样简洁、鲜明的方式作了标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分了两个要点) 使收信人和其他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探究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明确:举例论证: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恩格斯用拿破仑的例子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一定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有其历史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 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偶然现象。

比喻论证: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 总是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恩格斯强调,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偶然性中发现它的必然性。如果把历史上这些偶然事件联系起来,从这一曲线中找出一条中轴线,那么就可以看出,这根中轴线归根到底是和经济发展规律平行的,二者基本一致。

结束语:恩格斯在信中宣传阐发,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进行了理论指导,所表现出的原则的坚定性,说理的科学性,对话的平等性,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