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过秦论》优秀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12-23 手机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贾谊,疏通一二段文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第一段的精妙字词。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贾谊( 前200—前168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刘歆:“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苏轼:“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李东阳:“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

鲁迅:贾谊、晁错的奏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毛泽东:“《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2.写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然而,国内各种矛盾却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本文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3.注音:

合从缔交 (      )  藩(     )篱  崤(     )函 瓮牖(     ) 钩戟(      )

因利乘便 (      )万乘之势(      ) 陈轸(    ) 孝公既没(     )

宁越 (     ) 乐毅(    ) 翟景(     )墨翟 (     ) 召滑 (      ) 

蒙恬(      ) 逡巡(          ) 黔(     )首   氓(    )隶

锄耰棘矜(      ) 铦铩(           )度长絜大(     )(     )        

内立法度 (      )  鞭笞(     )    七庙隳(     )   膏腴(        )  

镞(      )       将(     )数百之众      赢粮而景 (      )从 

劲弩(        )   镝(     )        谪(     )戍

4.释义: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蒙故业,因遗策。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6)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7)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8)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9)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0)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1)以愚黔首,隳名城。

(1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13)因河为池。

(1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5)才能不及中人。

(1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1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19)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20)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5.解题:

过秦:(                 );论:表明文体是一篇(         )。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过秦论》被鲁迅誉为“(                  )” 。

(       )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               );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           )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             )”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所以,本文名为“过秦”,实是“(         )”。

一、导入

秦王嬴政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却在农民起义的火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的万世帝王梦也同兵马俑一样成了他的陪葬品。那么,强大的秦帝国因何灭亡?

二、阅读

1.作者认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2.默读第一段,找出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尝试着翻译。

三、反馈

第一段较难翻译的字词:

四、讨论

1.找出第二段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尝试着翻译。

2.秦孝公时期,秦国始兴,秦国是攻势还是守势?此时的秦国有哪些有利条件?施行了哪些政策?

3.哪几个字词用得特别精妙?请赏析。

五、展示

六、精讲

1.夯实基础

2.分析内容

3.鉴赏手法

七、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 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席卷天下: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C.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来            D.因遗策:趁机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

B.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C.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D.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八、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①。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②,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③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④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⑤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 ①屈:穷尽。②泛:覆灭。③阽危:面临危险。④殴:同“驱”。⑤廪:同“懔”。戒备,畏惧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指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B.末技游食之民:指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

C.岁恶:这里指天气不好,不能风调雨顺。

D.南亩: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南亩。

3.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B.第二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继续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C.第三段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

D.这篇奏疏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对于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二三段文意,并能划分段内层次。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段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式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并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              ,                    ,               。  

3.最能揭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攻之举措。在南方:           ,       。在北方:        ,             。

5.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6.为了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有关句子是:    ,    。

7.秦始皇为了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采取的举措是:   ,  ;  ,……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述秦始皇依地理形势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9.文中“                ,                 ”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0.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11.文中“              ,            ,           ”三句极言陈涉出身贫寒,地位卑贱。

12.贾谊用“            ,         ,       ,     ”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3.《过秦论》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不过农具和木棍,士兵的身份更是一般的有关句子是:       ,       ;      ,     。

14.作者用“         ,        ,       ,      ”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5.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

二、阅读

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请说出你的理由。

(1)分四层:①“孝公既没”...“要害之郡”②“诸侯恐惧”...“已困矣”③“于是从散约败”...“弱国入朝”④最后一句;

(2)分三层:①“孝公既没”...“要害之郡”②“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③“秦人开关延敌”...“国家无事”;

(3)分两层:①“孝公既没”...“弱国入朝”②最后一句。

三、反馈

四、讨论

小组探究一:

1.找出第二段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尝试着翻译。

2.五王时期,国力渐强,在文治与武功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各诸侯国又是怎样与之抗衡的?请简要概括。

3.面对百万之众的九国联军,秦国为什么敢“开关延敌”?九国之师又为何“逡巡”不敢进?

4.本段气势充沛,铺张扬厉,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小组探究二:

1.找出第三段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尝试着翻译。

2.极盛时期,秦国有攻有守,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畅想。请进行概括分析。

五、展示

六、精讲

1.夯实基础

2.分析内容

3.鉴赏手法

七、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E.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过秦论②过故人庄                    B.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①收天下之兵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叩关而攻秦

八、作业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氓(ménɡ)隶  迁徙(xī)之徒   一夫作难(nàn)

B.逡(qūn)巡   怙恶不悛(quān)   从(zònɡ)散约败

C.崤(xiáo)山   混淆(xiǎo)黑白   割地赂(huì)秦

D.隳(huī)城   良将劲(jìn)弩   赢粮景(yǐnɡ)从

2.下列各组,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像回声一样,名词作状语)  托遗响于悲风(声音)

B.至若春和景明(阳光)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C.秦以区区之地(形容狭小)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小)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喜欢)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却与小姑别      却匈奴七百余里    B.兼仗父兄之烈    奋六世之余烈

C.焚百家之言      载笑载言   D.过秦论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⑦东割膏腴之地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⑨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⑩吞二周而亡诸侯

A.①②⑥⑨⑩/③/④⑦⑧/⑤   B.①⑨⑩/②/③⑤/④⑦/⑥/⑧

C.①②⑩/③⑦⑧/④/⑤⑥/⑨  D.①⑥⑨/②⑩/③④⑤/⑦⑧

5.下列都是省略句,省略成分补足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之)为桂林,象郡                    

B.聚之(于)咸阳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始皇)身死人手     

D.(百越之君)委命(于)下吏

6.下列对一些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言文中的山东及关东,多指崤山以东及函谷关以东,与现在的山东关东所指地域不同。

B.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C.“履至尊而制六合”当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也就是天下,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不同。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的七庙,指诸侯的宗庙,“七庙隳”指国家灭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C.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响应的情况。

9.文言知识点整理:

(1)通假字:

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矣                        威振四海

陈利兵而谁何                      孝公既没

外连衡而斗诸侯                    倔起阡陌之中

(2)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                   古: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                 古: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以致天下之士                古:                 今:连词,表结果

以为桂林、象郡              古:                 今: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                古:                 今:中间介绍人,公证人

(3)特殊句式

以(     )为桂林、象郡。

聚之(    )咸阳。

为天下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四五段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结合《六国论》,敢于质疑或辩驳贾谊的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本文记叙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贾谊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的进步意义。

一、导入

《三国演义》里有句话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秦始皇打破战国割据状态,一统天下,本以为子孙后代可以万世万代为帝王的,没想到,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

贾谊的《过秦论》后两段就提及了秦帝国灭亡的过程及原因。

二、自读

1.找出四五段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并疏通文意。

2.文章主要使用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请简要概括作者记叙了什么,又议论了什么。

三、反馈

四、讨论

1.在第二段铺张渲染各诸侯国人多势众,是为了什么?在第四段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又是为了什么?

2.秦朝的过失,只“仁义不施”四字,却一直到结尾才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是如何进行反复对比、逐层深化的?

4.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六国论》,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展示

六、精讲

1.夯实基础知识

2.分析文章内容

3.把握思想观点

七、检测

抽查部分同学的背诵。

八、作业

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制 

①吴起8222;8222;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5.兵 

①8222;8222;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7.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8222;8222;赵奢之伦制其兵

8.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14.利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 (    )

⑤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    )

第一课时答案:

秦孝公时期,秦国始兴,秦国是攻势还是守势?此时的秦国有哪些有利条件?施行了哪些政策?

攻势。

条件:崤函雍州,君臣固守

政策:内立法度,对外连衡

检测习题答案:C D A D

作业《论积贮疏》答案:

1.B

2.C“岁恶”指一年无收成。

3.B项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4.(1)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2)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供给他们粮饷?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指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供给他们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有二心的人,(就)一道发难而争着起兵了。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第二课时答案:

复习导入部分的默写答案:

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7、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8、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3、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检测习题答案:

1.夸张;     夸张;    夸张;    比喻;    借代

2..D【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②牢固。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溃败(的军队)。

3.D【解析】D.兵:均为“兵器”。A.过:①指出过失;②造访,拜访。B.北:①向北;②溃败的军队。C.度:①制度;②量。

4.B【解析】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因: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C.以: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D.而: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

作业答案:

1.B【解析】A.徙:xǐ;C.淆:xiáo,赂:lù;D.劲:jìnɡ。

2.D【解析】D.后一句“爱”是“吝啬”的意思。

3.B【解析】A.前“却”“回头”,后“却”“打退”;B.都作“功业”讲;C.前“言”是“言论,著作”,后“言”是“说”;D.前“过”“指出过失”,后“过”“责备”。 

4.A【解析】依次为: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

5.C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

6.D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

7.B【解析】B项张冠李戴,应是“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

8.

(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3)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 

(4)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9.答案略

第三课时答案:

自学第二题:提示:记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议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讨论:

1.在第二段铺张渲染各诸侯国人多势众,是为了什么?在第四段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又是为了什么?

①作者铺叙各国联盟的“强大”,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各国联盟这样人多势众,结果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击败,这样才更能显出秦国的强大来。②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各诸侯国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不再是统一前的秦国了。③作者采用上述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2.秦朝的过失,只“仁义不施”四字,却一直到结尾才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为读者设置悬念,使读者在对比分析中逐步弄清问题的症结,逐步接近作者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的结论。

3.本文是如何进行反复对比、逐层深化的?

①首先是远比。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②其次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和九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③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治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而身死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变得更强烈,层层递进的情势便迸发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如雷霆震空般有力。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2)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的对比;(2)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5)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4)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1—5) 

项目

对象 出身地位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装备   才  能

陈  涉 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迁徙之徒 数百    疲弊之卒 

   锄耰棘矜



不及中人

九    国  君主     百万之众  名将统率 

钩戟长铩  深谋远虑

层层对比揭秦过: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4.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六国论》,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一)我个人认为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八、作业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8222;8222;灭亡) 

4.制 

①吴起8222;8222;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8222;8222;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8222;8222;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14.利

(1)有利的形势 (2)锐利、锋利 (3)使……快

(4)有利、条件好 (5)好处 (6)利润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