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新教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2-20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

2.品读重要语句,理解精辟感人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3.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写作背景

(1)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指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四、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音。

屠戮lù   寥落liáo  长歌当哭dàng        殒身不恤yǔn xù

菲薄fěi   踌躇chóuchú 桀骜jié  ào         立仆pū 

租赁lìn   黯然àn    噩耗è 惩创chuàng   攒射cuán    

不惮dàn  喋血dié    尸骸hái  浸渍zì  干练gàn

积累词语:

寥落:稀少、冷落。

踌躇(chbu chfi):犹豫;

平素:平时、平常。

桀骜:性情刚强不屈。桀:不顺从。

噩耗:指自己亲近的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噩:凶恶惊人的;耗:消息。

惨淡:暗淡五色,这里是悲惨凄凉意。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引退:指辞去官职。这里是告退的意思。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同党的帮凶。羽翼:本为鸟的翅膀,此指帮凶。

惩创:惩治伤害。

淋漓:湿淋淋往下滴

四、整体感知

思考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全文共七个小节,请给每个小节拟写标题。

明确:

1 .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

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3.记忆中的刘和珍君

4.刘和珍遇害

5.遇害经过

6.惨案的教训

7.惨案的意义

思考2:本文这7节顺序能否打乱?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全文共七节,前后勾连,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节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六、七节思考这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文章的内在思路是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写文章——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和意义。

五、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思考3:鲁迅为什么纪念。

明确:纪念刘和珍及其他青年;控诉政府与所谓“文人学者”;警醒社会的庸人

思考4:对于“三一八”惨案中不幸牺牲的中国青年,当时社会上各方人士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1、进步力量学校举办追悼会,程君深切悼念烈士们,说明他们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照样悼念被诬陷为暴徒的烈士

2、反动势力: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3、中间市民: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思考5:从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文章,写作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

明确:作者借叙说写作缘起把惨案发生两周以来,各方动态都概括进去了,并且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六、阅读三四五节

思考6: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女性青年形象?为何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

这一部分回忆了刘和珍君的事迹,生前事迹和遇害细节。是按照生前到遇害的时间顺序进行叙写的,回忆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虑及母校前程而黯然泣下,这几件事情说明刘和珍君是一位具有正义感、责任感、反抗精神的热血女性青年。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用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作者精心设计这个反复的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放映,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的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同时也暗示读者真正的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七、自读六七节

思考7:鲁迅先生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否定:很寥寥、实在不过是、徒手的,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

肯定:“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

八、有人评价说,文章充满爱与恨,悲与愤的交织,抒情诚挚,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全文共七节,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贯穿着一条爱恨交织的感情线索,在文章缘起部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奠定了感情的基础,在记念的主体部分,悲愤之情与叙述议论交融,汹涌澎湃,在总结请愿意义部分,情感升华对革命女性的赞叹,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寄托无尽的哀思,悲与愤交织下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沉痛的悼文,更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吹响了“真的猛士”奋然前行的号角。

八、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六、 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